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二八

    這個問題是中醫理論,對於中醫理論,我還是持懷疑態度的。但現代醫學認為,人受涼後如果抵抗力差,感冒病毒會異常增生,從而引起感冒,治療方法就是對症治療。

  • 2 # 揭秘白髮第一人

    終於等到這樣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了我反覆強調的:“所有的醫學教科書必須重新編寫,絕大多數醫學理論需要改寫和完善”,的理由所在了。今天聽講座,張澤英院士說,中國700多篇,全世界共3000多篇關於心臟幹細胞的SCI的論文裡的內容都是假的,因為心肌細胞沒有幹細胞。天大的笑話。醫學發展到現在了,處於這樣的水平,更何況古代?!

    大多數人也知道,醫起源於巫,所以古代醫字的寫法是:毉,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巫占主導地位。醫占主導地位的年限是非常短的。現代西醫的迅速發展,使得巫的地位低下,生存空間變小。說生存空間變小是正確的,不能說沒有了生存之地。因為在很多地方,在有些情況下,還是得“巫術”才能解決問題。對於精神方面的病症,不論中醫藥和西醫藥,很多情況下也是無能為力的。也許,巫醫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會依然存在的。

    回來接著說,中醫。

    中醫方面最受推崇的是《黃帝內經》,張仲景的《傷寒論》,還有葉天士的《溫病論》。假設,這些書籍裡的內容都是正確的,那麼為什麼很多時候都不靈呢?為什麼幾乎被現代西醫擠得生存空間如此之狹小呢?

    什麼樣的解釋都站不住腳,只有一條:那些理論和經驗沒有多少內容是正確的。

    即使現代西醫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宇宙飛船,太空梭,電子顯微鏡,射電望遠鏡,破解基因及密碼等,但是仍然有很多未知的東西,就連最常見,最簡單的白髮的問題都沒有搞明白,更何況精神領域的東西。

    古中醫書籍,都是人編寫的,都是經驗的總結,有的總結對了,有的總結錯了,有的總結的有部分正確,部分錯誤。

    中醫不迅速趕上西醫的步伐,仍然抱著《黃帝內經》等幾部所謂的經典不放,不不斷進取的話,被拋棄的命運隨時會跟著。

    但是,變則通。中醫要不斷更新,不斷進步,也要不斷地造新字,造新詞,來滿足對醫學和病症的新的認知和要求。古人對病症、人體和自然界等認知是非常膚淺的。

    怎麼進步呢,完善中醫理論,研究中藥功效,緊密結合西醫,達到對病症和人體的全面認知。看看我總結的中西醫巧妙結合的一項內容。以“風”字開始。聯絡後面的‘中風、卒中、腦梗死,腦出血’等相關的名詞,明確其邏輯關係。

    古人對病症的認知是非常膚淺的,用的名詞也是粗範的。感冒一詞就是典型的例證。感冒一詞,從《黃帝內經》時的:感邪、冒風,到:感冒風邪、感冒寒邪。那時候哪裡知道有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啊!感冒寒邪,在張仲景那裡,用“傷寒”來表述,寫出來《傷寒論》,其實《傷寒論》裡的很多內容是和現在相同的,就是表述的方式和文字不同而已。比如傷寒,是“被寒所傷”的意思,現在說受寒,或說凍著了。其實內涵基本相同,只是表述的文字不同。後來葉天士發現,張仲景的《傷寒論》裡的內容很多不正確,很多和事實不相符,就又寫了著名的《溫病論》。我認為,他們兩個很多時候是寫的同一現象的不同階段而已。比如,張仲景寫的是肺感染的早期和誘發因素,葉天士寫的是肺感染的中期、後期,拋開了原因和誘因。

    到明末清初,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有可能是受西醫思想的影響。楞把動詞感冒換成了名詞。看中醫書多了後,就會發現:把“感冒風寒”與“風寒感冒”等同,把“感冒風熱”與“風熱感冒”等同。看明代和清代的醫學書籍裡是“四時感冒和時行感冒”,現在人們最常說的“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是西醫的內容翻譯過來的。

    因為中藥裡,治療“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感冒藥不是分別只有一種,而是各自有很多種。至於你吃的是哪種,我不知道,但是我會知道,假設你下次吃另外一種治療“風熱感冒”的感冒藥可能就無效了,也可能有一定效果。因為組成成分不同了。

    其實,你說,吃治療“風熱感冒”的感冒藥有效,假設,你下次發病時,什麼藥也不吃,也可能1周至半個月症狀也會消失了。當然我說的是可能性,也可能不消失,一直持續,甚至會加重。

    如果改用西藥,也許吃阿莫西林,或青黴素,或頭孢類都會有效。

    當然可能服用這些藥中,有的是無效的。因為你鼻腔內居住的是什麼菌,對什麼藥耐藥等我是不知道的,其他醫生也不會知道的,你也不會知道的。所以多數情況下的用藥都是試治。也因此把治病症的水平分為五個層次,見下圖。

    不知道明白了沒有。如果不明白,仔細研究下面的示意簡圖吧,也許會突然頓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月前我種的藤本月季都發芽了,現在葉子枯萎了,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