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終得峰迴
-
2 # 農村大老妹
我是90後,現在最有印象的就是冬天一家人圍在火坑旁邊,拿鐵鉗烤餈粑,烤熟了會起個大泡,那時候最喜歡做的就是把那個泡戳破,灌白糖進去,咬一口外面脆,裡面糯,燙的不要不要的
-
3 # 江影疏雪
我是70後,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的,日子過得非常艱難,也就是勉強吃飽。當時心目中的美食就是任何用細糧做的食品,比如:饅頭,包子,糖三角,其餘的東西,我沒有見過,也沒法去想象。過年吃的肉蛋水餃,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哥哥曾經說過,到了兩千年,就實現共產主義了,就可以天天吃不花錢的肉蛋水餃,我天天問他共產主義什麼時候能實現。至於玩具,這個問題想多了,放學回家就要挎著籃子去剜喂兔子的野菜,抓餵鴨子的小魚小蝦,哪裡有什麼好玩的。晚上九點多的時候,能從牆上的廣播匣子裡聽會公社播音員的廣播,就感覺是莫大的享受了。村裡有人結婚的時候,大一些的青年去鬧,當時還不知道男女是咋回事,就是感覺怪不好意思的。老人就悄悄的說,等長大了,就知道娶媳婦是幹啥的了,晚上摟著睡覺。
-
4 # 一人好人好夢成真
七零後的女孩子都很願意玩“嘎拉哈”,嘎拉哈是滿語羊關節的意思,東北地區另一個稱呼為“羊拐”。通常把四個嘎拉哈外加一個布口袋組成,布口袋俗稱“布紙兒"是方型布袋內裝種子縫合而成。
這個遊戲是把布紙兒拋起,在它落下來之前瞬間完成規範的抓、翻嘎拉哈的一套動作後,再把布紙兒順利接住的過程。要求眼法配合手法是加強敏捷性的遊戲。
這項遊戲也同樣起源於滿族,滿族的孩子無論男女小時候都要玩這種遊戲,男孩子還會單獨把一個較大的布紙兒作為遊戲專案,由大人教授“拋口袋”玩法,透過拋、接、拍、擊等系列動作,練習摔跤手法中的“搶把”,俗話說“棋走一步錯,跤失一把手”,所以“搶把”在摔跤中是很重要的進攻動作。當然還有背口袋和擰水缸,這些比較枯燥,沒有拋口袋好玩。我作為七零後的男生,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成長起來,痴迷於摔跤和“拋口袋",玩的滿身大汗不亦樂乎,從城市到鄉村街頭巷尾都有用於摔跤的沙坑,和“拋口袋”的場地。東北尚武之風在日常娛樂中就能體現出來,可以說七零後東北男人大都會一些“遠踢、近打、貼身摔”的技擊術,這是在《少林寺》熱播之前就已出現的普遍現象。
83全國嚴打之後,政策面上有針對性的對東北大部分地區執行了禁武令。東北尚武之風戛然而止,直到今天七零後當時摔跤的盛況再無出現。
我們當時身處其中的小孩子,突然不能摔跤和拋口袋了,可是作為同學的女孩子們,發現我們手把很快,搶著拉我們入夥玩嘎拉哈,我們投身於這樣這項遊戲,用課間和休息的時候分組對抗。這也贏得了家長的支援,家長也不希望孩子太調皮,整天打打殺殺弄傷自己。
其實那個年代東北男孩子最喜歡的是過寒假,劃爬犁、抽冰嘎、堆雪人、打雪仗,真的太過癮了。
雖然好吃的不多,大白兔奶糖、冰糖葫蘆、烤地瓜、凍梨和凍冰棒,那種甜到心裡的感覺,今天再也體會不到了。
-
5 # 80915446可可
八零後廣西農村娃,小時候很窮,可是樂趣非常多。關於吃的呢,最喜歡就是老媽做的糯米餡包:用白蘿蔔絲,油炸豆腐,木耳碎,油炸半肥豬肉碎全部一起炒熟做餡,用搓軟的糯米包餡,外面包一層生菜或者包菜,然後再放入大鍋炊熟。熟了的糯米餡包撒點花生油和醬油芝麻,吃起來停不下來,又軟糯又餡香。現在還想吃,只有回家了媽媽就會做給我吃。童年小時候玩的也很多,白天去找同齡人玩抓迷藏,藏到稻草屋裡,藏糞坑茅房,躲去家背後的小樹林裡,還藏過房間床底,就是很怕別人找到我,藏的時候大氣不敢喘。有時候也玩泥巴,手搓各種各樣式的小人,還丟泥巴,玩泥沙。還有時候和幾個玩伴做演電視劇的人物,如包拯救包青天,展昭展護衛,公孫策,黃朝,馬漢,張龍趙虎。一聲“威武”,審案就開始了,道具很多樣,用紙折的帽子,趕鴨子的棍子,紙折的大刀等等啊。哎,童年都成往事歷史了,不能回去了。時間要是能倒流該多好啊,做個簡單的小孩子,吃飽就玩,什麼都不用想那麼多。
回覆列表
我是70後,小時候物質匱乏,奶奶用麵粉 雞蛋 糖 油和麵,擀薄切小條油炸給我當零食,北京的姑姑們也經常帶各種點心來,可能是吃的多了,所以大一點以後一直不喜歡甜食。印象最深的還是82年左右公園附近的一家拉麵館,每天早上鍛鍊完吃早點的人都爆滿,那個拉麵簡直不要太好吃,4毛錢一碗。那個時候幾乎每星期都去吃一兩次,直到現在 在也沒吃過那麼好吃的拉麵了。至於玩的,我們那時候最熱衷的就是一群孩子過家家,遊戲地點一般在公園或者爺爺單位的後院,那個後院很大,有幾個廢棄的車斗,還有幾顆老榆樹,一般一個車斗就是一戶人家了,很快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