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山與美

    【覺得自己不合群怎麼辦?】

    有的人天生愛熱鬧,喜歡往人多的地方去。有的人天生愛安靜,只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待著。假如發現自己不合群,身邊人總是會勸自己合群一點。那麼我們真的需要合群嗎?

    合群的本質

    合群是一種願意和他人或群體在一起的傾向。

    心理學家H.A.默裡認為合群是一種需求。正如吃飯、睡覺等其他需求一樣。

    研究表明,合群的人重視人際關係。獨處(不合群)的人重視工作效率。相對於女性,男性更容易有不合群的特徵。

    還有研究表明,恐懼程度高的人更傾向於合群,焦慮程度高的人更傾向於單獨活動。為什麼呢?其實很好解釋,和人群待在一起,能讓自己更有安全感。獨自活動則能排除干擾,提高效率,並用忙碌緩解焦慮。

    不合群的原因

    1、遺傳因素。

    從遺傳學的觀點來看,基因決定一個人是否合群,性格孤僻也是一種性狀,遺傳率約為40%~60%。如果父母攜帶“孤僻”基因,那麼子女很大機率上也會產生孤僻的性格。

    2、童年的經歷。

    父母經常制止孩子與其他人接觸,或是由於某些身體缺陷,從小就被孤立。缺乏與外界接觸,導致交際能力弱,長大後不善於與人交往,容易在青春期產生社交恐懼症。

    父母教育不當,對孩子缺乏耐心,過於粗暴,甚至打罵孩子,缺乏母愛。導致孩子自卑、冷漠、過分敏感、不相信他人,最終形成孤僻的性格。

    3、工作的性質。

    有些工作比如:倉管、技術人員、自由撰稿人等工作很少和人打交道,獨來獨往慣了,融入人群反而不自在。久而久之,就變得不合群了。

    4、某些病症表現為不合群。

    某些病症表現為不合群,比如:自閉症、發育性語言障礙。

    總的來說,不合群的性格成因,既有遺傳因素也有後天生長環境的影響,尤其是童年時,孤僻的性格形成後往往會陷入社交能力弱→不合群→社交能力得不到鍛鍊→社交能力相對他人更弱的死迴圈。

    不合群需要改善嗎

    其實性格沒有好壞之分,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合群不是病,沒必要恐慌和緊張。只要自己覺得舒適、滿足,也能正常工作生活,那麼不合群就不是問題。

    同時也需要認識到,與人交往可以使自己更快樂。更容易得到群體的支援,從而有利於工作生活。開朗的心態更有利於身體健康。

    如何變得合群

    1、正確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也要看到他人的長處和短處。不自卑也不自傲,從容淡定地看待自己與他人的差距

    2、培養自信。

    正確認識自己之後,需要接納自我,肯定自我。接納自己的缺陷、不完美,肯定自己的優點、長處。還可以運用心理暗示,給自己加油打氣,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3、鍛鍊交際技巧。

    心態放正後,還需要交際能力的提升。可以看一看關於人際交往方面的書籍。其實最重要的是,大膽走出去,和人交朋友。在實踐中,既磨練了膽子,也提升了交際能力,還能收穫友情。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

    4、減少獨處。

    在“合群的本質”中說到了,焦慮是導致我們獨處的一大原因,不合群的人透過“忙碌中獨處”緩解焦慮,但獨處的時間越多,我們會變得越不合群。若想更合群,就要用其他方式緩解焦慮,減少獨處的機會。緩解焦慮的辦法有很多,這裡不再展開。

    5、對症治療。

    在“不合群的原因”中我們談到了,孤僻的性格形成後,往往會變得越來越孤僻,因此,我們要趁早改變這種性格,防止孤僻的情況變得更嚴重。我們還說到,某些工作本身很少與人打交道。如果你擅長交際,那麼也可以考慮換份工作。至於自閉症等病症導致的不合群,還是要及早看病治療。

    結語:1、合群或不合群是一種性格,也是一種選擇。2、不合群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3、合群的優勢更大。4、變得合群,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慢慢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動車非常耗電只能騎十五公里左右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