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娛樂敲侃點
-
2 # 新鮮三文娛
說到周星馳的作品,不得不提到他的經歷,從演員開始到導演,參與演出的作品《唐伯虎點秋香》《大話西遊系列》《賭聖》《逃學威龍系列》《整蠱專家》等等,導演的優秀作品《喜劇之王》《功夫》《少林足球》《長江7號》《美人魚》……
有人說周星馳是抓住了好的時機,然而少女覺得,除了時勢造英雄的因素外, 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天賦,他對錶演和電影的獨門秘技。 周星馳參考了很多香港喜劇前輩,吸取他們各自的長處,主要是調侃方式和極端場合下的表情反應及肢體語言。 那些都是傳統喜劇的精華,真正突圍而出的,是靠他的電影感。
周星馳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在他的無厘頭或者說後現代主義解構手法的後面,他讓我瞭解到,原來好的喜劇是應該讓人流淚的。比如《喜劇之王》《功夫》《少林足球》。我們必須注意到周星馳所具有的香港背景——長時間的殖民統治,使得香港文化更接近於西方的文化傳統,而不是大陸的儒家文化傳統。所以,在周星馳作品中表現出的後現代主義特徵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後現代主義的興起正是以現代價值的淪喪作為起點的。正如海德格爾所描述的:人將上帝從他的寶座上拉了下來。在現代社會中被確立起來的那些價值體系,那些美德,那些曾經值得人們去奮鬥的東西,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又被粉碎了。也就是說,現代性成為他自身的終點。而由於後現代是對現代性的反叛,透過對現代價值的反叛,後現代其實粉碎了自身存在的理由,最終必然進入海德格爾意義上的“虛無主義”。
-
3 # 東庭
周星馳的電影的解讀有很多,從最初的大話西遊的愛情討論到後面美人魚的環境問題,幾乎都是出於好意的影迷的反響分享,不過從功夫到新喜劇之王等幾步就有點變味了,幾乎是抓著幾個不符合邏輯的地方硬生生改結局了。星爺的電影本來就是無厘頭,意義就是沒道理,不符合邏輯,為了現實的解讀把他合邏輯,就說他有隱藏意思並透過某某細節表達了,哪怕到結局都沒有這個意思。其實後期他主導的片子充分體現他性格特點,一方面很現實很冷靜,一方面沒長大像個孩子。像孩子的這方面,導致他影片裡一些不強調邏輯的事,相當一部分成年觀眾無法get,也許只有喜歡童話的小孩子才能理解。問題是他電影裡的東西又很現實,甚至殘忍,這又不適合小孩子看。這種雙重特質,是周星馳的一大特點吧……我覺得這種特質是有門檻的。門檻不是指審美高低,只是接受度的問題。他早年演的那些搞笑片沒門檻。現在這種風格,必然要篩掉一批過去的觀眾。
回覆列表
首先你要知道,周星馳是62年生人,然後1980年就成為麗的電視臺的特約演員,開始進入演藝圈。80年到現在39年了,也就是說他從事這個行業已經很久了。人都是在不斷成長的,星爺當然也不列外,最開始的時候,周星馳基本在電視劇裡跑了8年的龍套,而且還沒跑出個名堂來,反而是摸爬滾打久了,有點意志消沉。
不過幸好這時的周星馳遇到了他人生中的貴人,也就是萬能電影公司大老闆李修賢,他倆還是在舞廳裡認識的,可見當時的周星馳過的有多失意。這次和李修賢的交談才讓他有機會踏足電影圈,從這開始喜劇之王無厘頭表演的專屬表演手法就開始逐漸成型。雖然轉型後的周星馳慢慢進入大眾視野,但他那會還只是演員,雖然有自己的表演風格,但是總體思想還是掌握在導演手中的,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的星爺作品與後來的作品相比較的話,會發現兩者的主體思想是有很大差別的。接著到了94年,周星馳有了足夠的資本,於是開始自導自演,這一時期的電影,你再去看的話,就會發現電影裡有許多可以打上週星馳標籤的內容,因為沒有了他人的掣肘,星爺可以借電影來表達自己的話,自己想對這個世界說的話。其實如果你仔細評味的話就會發現,這個階段的作品其實是個悲喜劇,星爺是以喜劇的敘事形式來表現悲劇性的主題意蘊,在給人們帶來歡笑的同時,也能引起觀眾的反思。其中最為經典的當屬《喜劇之王》了,包括現在也有人說,當初看《喜劇之王》只是笑,而現在看,卻是哭了。因為星爺早就把人生之最無奈寫進了電影裡,所以當年“我養你啊”對我們來說不過是一句臺詞,而現在對我們來說就是赤裸裸的現實。有多少人在遇到生命中最想保護的人時,可以信誓旦旦的說出“我養你啊”這句話。所以,這個時期的電影更以往的電影想比,不變的是依舊搞笑,變了的是多了更多對人生的思考。
總體來說呢,就是星爺的電影是隨著年月逐漸改變到現在這個模樣的,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周星馳加入了更多的屬於自己的話,當時的我們還小,所以不懂,只能看出流於表面的東西,而現在我們長大了,慢慢接觸到了社會,有了當年周星馳的體會,所以回過頭去就能看出這些不一樣的東西,可能隨著歲數的不斷增長,你又會覺得這些電影講述了更多,也讀懂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