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常航居士
-
2 # 碧水青山0
圖書,是書籍、課本、圖片的總稱。
1、中國最早的書籍是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把占卜吉凶的內容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甲骨書。
最早書籍還有“簡策”、“版犢”、“帛書”。
2、竹子破成窄平長條“細分籤”,就用筆(其實是短劍)寫(刻)字。一片竹籤為“簡”,多片竹籤連結在一起為“策”。“簡策”最早出現在商朝中葉。
3、把樹木鋸割成薄板片為“版”,“版”上寫字後,就叫牘。把寫了字的薄木片編串起來,就叫“版牘”。
4、“帛書”是在絲織帛布上寫字的書。
串編竹籤、木板用麻繩串編,為絲編,用動物皮繩串編,為韋編,《尚書》記載,唯殷先人有冊有典。冊與典,就是用竹籤、木板串編成的書籍。
春秋戰國時期,竹木籤串編成的書籍相當普遍。大約春秋末期出現了帛書。
“圖書”這詞,就目前文獻,最早記載於《史記·蕭相國世家》,“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康熙皇三子胤祉編纂的“古代百科全書”《古今圖書整合》,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並稱中國古代三部皇家鉅作。
有人認為“圖書”一詞是“河圖”與“洛書”的簡稱。理由是《周易·繫辭》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附:河圖洛書傳說
相傳,上古年間伏羲氏時代,洛陽東北的黃河中浮出一龍馬,揹負著“河圖”,獻送給伏羲。人王伏羲以此治理天下,同時演繹出了八卦,即《周易》的前身。
還有傳說,大禹治水時,洛陽西洛河之中浮現出一隻巨大神龜,背馱著“洛書”,獻給了大禹。大禹藉此治水而獲得成功後,遂劃天下為九州。又按“洛書”定出九章大法,治理當時社會各部落。流傳下來收錄於《尚書》之中。
據漢代《禮緯含文嘉》記載“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剛以作《易》”
《說文》:“圖,計畫難也。從囗啚。啚,難意也”(囗:範圍)。(大意是,圖的作用,1,是把難以原原本本照著畫出來的東西,就簡單一些,畫一個圖形表達意思,2、在有限的範圍內,畫一個圖形,用來幫助自己理解,或方便給別人講解意思。相當於今天,我們遇到難以理解的題,隨手畫一個草圖,方便自己理解或給他人講解)例如,部落裡,誰前幾天捕獲了一頭野豬,過兩天又打了一隻狼,時間長了會記不清楚,就在某個地方簡單簡單畫一個圖形,有點像就行了,即使時間長了,一看就知道了他曾經的成績,年底評他為勇士。日後可以重用他。
《說文解字》:“著於竹帛謂之書”。(寫或畫在竹籤、木版、布帛上,就叫書)
河圖洛書雖是傳說,卻說明:中國象形文字起源於圖畫。歷代都有人認為“河出圖,洛出書”是“龍馬負之於身,神龜列之於背”,是九州文化之源,同時也是漢族文化源頭千古之謎。
如果想到漢字是根據鳥獸的腳印得到啟發而創造的象形文字,以及八卦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也不難理解最早的書,的確每一本就是由圖畫組成的。
回覆列表
1、自古以來, 書與圖都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在《周易•上悉辭》裡,便記載了“河出圖,洛出書”的上古神話故事。 顯然,先秦時期,“圖”與“書”便被人們習慣性地聯絡在一起。另一方面, “書”這個字,在古代有“文字”的意思。而我們知道,漢字起源於象形文字, 本是由圖形演變而來。 因此,在古人的思維習慣裡,圖與字,大概本是一種東西。 由此看來,“圖”與“書”連在一起也是很自然的了。
2、另外,從古代早期的書來看,也的確是文字與圖畫並重的。在古代,教育不發達,識字的人很少。圖畫是可以繞過文字直接傳遞資訊的。因此,為向那 些不識字的人講述故事、宣傳倫理道德等,大部分書籍都是圖文並茂的,在文字旁邊往往配有圖畫作直觀展示。 因此,中國自古有“左圖右史”(史指文字) 的說法。尤其是宗教性質的書籍,因為要面對大量不識字的下層民眾,更需要 藉助於圖畫來宣揚教義。
3、佛教的許多宣傳性質的典籍,乾脆沒有文字,全部由 圖畫構成。直到清末民初之際, 為向普通民眾普及科學、民主等西方現代觀念,許多知識分子所辦的宣傳刊物 還大量採用圖畫形式,一時畫冊、畫報風靡於世。 事實上,從宋代起,古書上的圖畫幵始逐漸減少,人們更重視文字的作用, 但“圖書”的說法還是一直沿用了下來。
綜上所述,人們才把書叫圖書,古代的書都有“圖”也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