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石2197319888
-
2 # 崑崙還東國
這個問題攔沙的辦法是可以有效減少黃河的泥沙,但具體怎麼攔跟題主說的築防沙牆不一樣,我來說說。
首先黃河的泥沙來自中游的黃土高原區,不是來自黃河上游。黃河的上游是指青藏高原到內蒙古的河口鎮,這一段河流水量相對充足,含沙量年平均為6kg/m3,所以這一段黃河可以發展水能和旅遊,龍羊峽和劉家峽是典範。中游是河口鎮到花園口,這一段黃河貢獻了90%的泥沙。主要黃土高原區的眾多支流輸送,例如僅無定河年平均輸沙量達1.63億噸,涇河更達到了年平均2.8億噸的量,因此如果要堵泥沙就要在中游堵。下圖為黃河的主要泥沙來源區。
為什麼黃土高原是黃河泥沙貢獻源?因為黃土高原的土壤被侵蝕得太厲害了!被侵蝕的面積達43萬平方公里,年平均有0.5釐米的厚度的土壤被侵蝕掉。侵蝕的表現為水流侵蝕,重力侵蝕,風侵蝕等。其中以水流侵蝕最為嚴重,這種由於降雨形成地表徑流產生的水力侵蝕,範圍廣,且由於植被覆蓋不好,表現尤為強烈。因此防治黃土高原的第一條措施是在合適的地區植樹造草抵抗水流侵蝕力。
但是,要想完全恢復黃土高原植被近期幾乎無可能,因此在以小流域溝道為單元,充分利用水沙資源在溝道建立攔泥沙、淤壩地的大,中,小淤地壩體系工程進行攔沙,是直接有效減少黃河泥沙的技術手段。換句話說,就在輸沙的毛細血管處建設小壩攔沙,同時又在主幹建立大的骨幹壩體攔沙。在2003年,黃河委甚至把這項工程提升到戰略地位。
到2017年陝西的淤地壩數量達到了驚人的3.39萬座,佔全國數量一半以上,攔沙效果58億噸。因此題主攔沙想法是可取,但技術手段不是在兩岸簡單的築起沙牆就可以了。
-
3 # 地理那些事
我去過鄭州花園口至桃花峪這一段的黃河邊玩耍過,而且還在河邊搞過燒烤,那水不是一般的渾濁啊,基本上可以說喝一瓢黃河水三四天不吃飯,沒辦法只能買瓶裝水洗菜,而在黃河邊上一些農家樂旁的水坑裡隱隱約約看到的都是“黃河大鯉魚”。而要搞清楚題主的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一下黃河的上游、中游、下游這三段的分界點以及在黃河上游兩岸築防沙牆是起到什麼作用。
我們都知道,黃河是咱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源頭有南源和西源兩支,均發源自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按照長度排名是僅次於長江的國內第二長河。由於在歷史上黃河水量巨大,因而就有了古人所描述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你難道看不見,那從天上奔騰而來的黃河水,波濤翻滾直奔大海,再也沒有回來)。
按照上中下游對黃河劃分河段,黃河的源頭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黃河“幾”字形右拐角偏西處)為黃河上游,中游則為河口鎮至河南省會鄭州的下轄縣級市滎(xíng)陽市的桃花峪,而由桃花峪到黃河的入海口(渤海)這一段則稱為下游,全長約5464千米。
從中國的地形圖不難看出,黃河由西向東依次穿越了中國地勢的第一、二、三級階梯,並且流經了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4大地形區(如下圖所示)。
關於黃河,有很多種說法,如“天下黃河貴德清”、“天下黃河富寧夏”、“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等,與本題最為接近的是“天下黃河貴德清”了,由於貴德縣以上河段有扎陵湖、鄂陵湖以及龍羊峽水庫、李家峽水庫等的沉澱作用以及貴德人民植樹造林、保護天然林草涵養水土,才形成了黃河貴德段“眾人皆渾我獨清”的現象。
從上圖,黃河流經中國的生態環境最為惡劣的脆弱的黃土高原,這一區域具有黃土垂直節理髮育、植被覆蓋率低以及雨熱同期多暴雨等特點,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據統計,黃河每年攜帶的泥沙有90%都來自於中上游的黃土高原,尤其是黃土高原東部。
很顯然,僅僅在黃河上游兩岸築防沙牆是不可能改變黃河水渾濁的現狀,因為黃河的泥沙絕大部分來自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而且正所謂“大河漲水小河滿”,造成黃河水渾濁的也不僅僅是黃河干流在黃土高原這一個狹窄河道的流經,而是由這一區域整個匯水面所決定的,因此要使黃河含沙量降低,歸根結底是要完成整各個大小河流的流域治理。
回覆列表
1955年7月黃河發生特大洪水,造成嚴重的自然災害。毛澤東指示: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人民日報為此發出《定叫黃河流碧水》的社論。
新中國對黃河流域的治理從沒間斷過,特別是中上游的植樹造林工程取得很大成就。改革開放幾十年以來,國家不斷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沙漠治理,退耕還草,退田還林,水土保持等一系列舉措,黃河中上游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黃河攜泥沙量大大降低,發揮出明顯的成效。目前黃河已階段性實現了流淌清澈的河水。黃河流碧水的時日屈指可數了,全世界的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