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河以西,祁連山以北,少有最終匯入大海的河流。它們的歸宿要麼被像海綿一樣的沙漠吸收,要麼成為農作物以及人畜的生長能量。河流所到之處生機勃勃,從產生到消散,不增不減,制約著發展,主宰著一方水土的收支平衡。
危機來臨,無法交匯的兩條河
在河西,一條河流就是一個文明。沿岸民族能否繁榮強盛?與河水流量密切相關。任憑佔有他的人多麼雄才大略,河流即是國命。黨河是敦煌的母親河,由於敦煌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絕對地位,很好奇賦予育其能量的黨河有什麼特別之處?
從內地來的人在敦煌用“同飲一江水”和本地人套近乎,已不合時宜。黨河既不是黃河流域也不是長江流域。它發源於祁連山西部疏勒南山冰川群,從南向北,從頭到尾僅390公里。
黨河經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穿過敦煌盆地,與疏勒河匯合。疏勒河曾叫做“冥水”,盡頭本來是死亡之海——羅布泊,可是後來地殼變化,西部隆起,加上敦煌一帶農田灌溉、人口增長,疏勒河最終耗竭於敦煌郊外的西湖。而自上世紀中雙塔堡水庫建成,疏勒河與黨河已經無法交匯了。
黨河北流,一泓新漲波浪淺,兩星平排樹影疏
黨河的名字來自於清代駐領沙洲的蒙古貴族“黨金洪臺吉”,稱作“黨金郭勒”。“郭勒”蒙古語意為“河流”,簡稱黨河。黨河發源地肅北縣的蒙古族以前住在青海地區,屬和碩特蒙古部,是成吉思汗胞弟哈布特哈斯爾第19代孫固始汗及其屬民之後裔,從18世紀中後期陸續來到敦煌。
肅北溼地公園
諸多支流在祁連山腳下交匯形成黨河後,流經第一個人口密集區是肅北縣城。在這裡,祁連山呈簸箕狀,將縣城半裹著,箕口朝北,雪融水從山口衝出來,帶著渾濁的泥漿。部分引流至紫亭湖,經過三層沉澱過濾,才能成為居民飲用水。
肅北紫亭湖
肅北縣
接著,黨河流過五個廟石窟,橫穿戈壁,向鳴沙山的方向前進。再經過西千佛洞,由城南進入敦煌。市區內的黨河沿岸形成一道靚麗風景線,沙城街景映在河面的倒影好似海市蜃樓。
下榻的賓館正好在黨河邊,躺在床上,開窗即是河景。黨河邊每天早上最熱鬧。晨練人在沿岸銀葉揚下慢跑,大風掠過,樹葉譁楞楞作響,獨特的奶綠色在Sunny下閃爍出迷人的光。銀葉揚下還種著紫色丁香,人間四月天,乾燥的空氣中盡是它的芬芳。
黨河風情曾寫在清代編纂的縣誌裡,是老敦煌的八景之一——黨水北流。清代詩人蘇履吉寫詩讚美:黨河分水到十渠,灌溉端資立夏初。不使北流常注海,相期東作各成瀦。一泓新漲波浪淺,兩星平排樹影疏。最愛春來饒景色,寒水解後網鮮魚。
脆弱的生態,且行且珍惜
沿著河道漫步,看到有人踩著河面過河,這才發現河面上的小石墩。黨河水其實很淺。當地朋友告訴我,由於降雨量少,蒸發量大,遊人多,敦煌缺水是常態。為解決旱情,已經啟動從距離最近的阿爾金山引水工程。
敦煌因飲水條件限制,不支援外來移民。敦煌本地人的確是土生土長,往前可追溯到清康熙後期。那時清王朝逐漸收復了嘉峪關外廣大地區,於雍正三年(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衛,並開始從甘肅各地移民2400戶到敦煌墾荒定居。同時又遷羅布泊、吐魯番大批兵民於沙州(敦煌)一帶。
雍正末年,黨河分水到十渠,已實現灌溉10萬餘畝耕地。農業繁榮讓敦煌恢復了“戈壁綠洲”的美名。然而這個時候的敦煌本地人怎會想到,200多年以後,小縣城會成為中國西部最熱的旅遊觀光城。
自然環境苛刻,造就敦煌人堅韌的性格。這裡冬季寒冷,最低氣溫超過-30℃,夏天高溫總在40度以上。冬春交替,來自西伯利亞的大風將沙子吹得到處都是。在這裡生長的植物也特別頑強。有一點點水就底氣十足,腰桿筆直,盡情怒放,不懼驕陽。黨河歷史上還被稱作:甘泉水、都鄉河、西拉噶金河、哈爾金水、龍勒水,從中可以聽出人們對它的殷切期待。
黨河水也是敦煌一切美食的基礎。即便只為滿足胃覺,千里迢迢來敦煌也會感到不虛此行。敦煌人以麵食為主,四月來訪,還能吃上榆錢飯。敦煌的名產是杏子,當你在月牙泉走進華麗麗的杏林之中,可曾體會到這些視覺胃覺的享受是黨河水浸潤後幻化出的覺受,裡面有祁連山的雪山之靈。
影片
行遊酒泉,穿越千年
它因華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遠藏,它執意要讓每一個朝聖者用長途的艱辛來換取報償
在黃河以西,祁連山以北,少有最終匯入大海的河流。它們的歸宿要麼被像海綿一樣的沙漠吸收,要麼成為農作物以及人畜的生長能量。河流所到之處生機勃勃,從產生到消散,不增不減,制約著發展,主宰著一方水土的收支平衡。
危機來臨,無法交匯的兩條河
在河西,一條河流就是一個文明。沿岸民族能否繁榮強盛?與河水流量密切相關。任憑佔有他的人多麼雄才大略,河流即是國命。黨河是敦煌的母親河,由於敦煌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絕對地位,很好奇賦予育其能量的黨河有什麼特別之處?
從內地來的人在敦煌用“同飲一江水”和本地人套近乎,已不合時宜。黨河既不是黃河流域也不是長江流域。它發源於祁連山西部疏勒南山冰川群,從南向北,從頭到尾僅390公里。
黨河經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穿過敦煌盆地,與疏勒河匯合。疏勒河曾叫做“冥水”,盡頭本來是死亡之海——羅布泊,可是後來地殼變化,西部隆起,加上敦煌一帶農田灌溉、人口增長,疏勒河最終耗竭於敦煌郊外的西湖。而自上世紀中雙塔堡水庫建成,疏勒河與黨河已經無法交匯了。
黨河北流,一泓新漲波浪淺,兩星平排樹影疏
黨河的名字來自於清代駐領沙洲的蒙古貴族“黨金洪臺吉”,稱作“黨金郭勒”。“郭勒”蒙古語意為“河流”,簡稱黨河。黨河發源地肅北縣的蒙古族以前住在青海地區,屬和碩特蒙古部,是成吉思汗胞弟哈布特哈斯爾第19代孫固始汗及其屬民之後裔,從18世紀中後期陸續來到敦煌。
肅北溼地公園
諸多支流在祁連山腳下交匯形成黨河後,流經第一個人口密集區是肅北縣城。在這裡,祁連山呈簸箕狀,將縣城半裹著,箕口朝北,雪融水從山口衝出來,帶著渾濁的泥漿。部分引流至紫亭湖,經過三層沉澱過濾,才能成為居民飲用水。
肅北紫亭湖
肅北縣
接著,黨河流過五個廟石窟,橫穿戈壁,向鳴沙山的方向前進。再經過西千佛洞,由城南進入敦煌。市區內的黨河沿岸形成一道靚麗風景線,沙城街景映在河面的倒影好似海市蜃樓。
下榻的賓館正好在黨河邊,躺在床上,開窗即是河景。黨河邊每天早上最熱鬧。晨練人在沿岸銀葉揚下慢跑,大風掠過,樹葉譁楞楞作響,獨特的奶綠色在Sunny下閃爍出迷人的光。銀葉揚下還種著紫色丁香,人間四月天,乾燥的空氣中盡是它的芬芳。
黨河風情曾寫在清代編纂的縣誌裡,是老敦煌的八景之一——黨水北流。清代詩人蘇履吉寫詩讚美:黨河分水到十渠,灌溉端資立夏初。不使北流常注海,相期東作各成瀦。一泓新漲波浪淺,兩星平排樹影疏。最愛春來饒景色,寒水解後網鮮魚。
脆弱的生態,且行且珍惜
沿著河道漫步,看到有人踩著河面過河,這才發現河面上的小石墩。黨河水其實很淺。當地朋友告訴我,由於降雨量少,蒸發量大,遊人多,敦煌缺水是常態。為解決旱情,已經啟動從距離最近的阿爾金山引水工程。
敦煌因飲水條件限制,不支援外來移民。敦煌本地人的確是土生土長,往前可追溯到清康熙後期。那時清王朝逐漸收復了嘉峪關外廣大地區,於雍正三年(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衛,並開始從甘肅各地移民2400戶到敦煌墾荒定居。同時又遷羅布泊、吐魯番大批兵民於沙州(敦煌)一帶。
雍正末年,黨河分水到十渠,已實現灌溉10萬餘畝耕地。農業繁榮讓敦煌恢復了“戈壁綠洲”的美名。然而這個時候的敦煌本地人怎會想到,200多年以後,小縣城會成為中國西部最熱的旅遊觀光城。
自然環境苛刻,造就敦煌人堅韌的性格。這裡冬季寒冷,最低氣溫超過-30℃,夏天高溫總在40度以上。冬春交替,來自西伯利亞的大風將沙子吹得到處都是。在這裡生長的植物也特別頑強。有一點點水就底氣十足,腰桿筆直,盡情怒放,不懼驕陽。黨河歷史上還被稱作:甘泉水、都鄉河、西拉噶金河、哈爾金水、龍勒水,從中可以聽出人們對它的殷切期待。
黨河水也是敦煌一切美食的基礎。即便只為滿足胃覺,千里迢迢來敦煌也會感到不虛此行。敦煌人以麵食為主,四月來訪,還能吃上榆錢飯。敦煌的名產是杏子,當你在月牙泉走進華麗麗的杏林之中,可曾體會到這些視覺胃覺的享受是黨河水浸潤後幻化出的覺受,裡面有祁連山的雪山之靈。
影片
行遊酒泉,穿越千年
它因華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遠藏,它執意要讓每一個朝聖者用長途的艱辛來換取報償
行遊酒泉,穿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