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文藏

    藝術家被認為是最不可能被機器替代的職業之一,但近年來藝術和科技的結合越來越多的被探討和運用。

    髮膚維度,林欣傑,互動空間,2017

    應跳開“取代”的簡單思維模式

    今天的藝術早已不是一種單純的“繪畫” 活動,它至少是一連串糾纏在一起互相發生作用的系列事件。

    人工智慧的本質首先是數學。對於大量資料、圖案和關係的鐵面無私的高效處理好像一種魔法, 承載了人類對於機械智慧的物質想像。

    《借景》,Sky Yutaka建築事務所設計,互動裝置,2017

    當代藝術本身就已經由現代主義的藝術景觀,演化為一個更為複雜的體系,需要在後工業時代的背景裡去理解、去闡述,它牽涉到的遠不止二維平面畫布這樣的簡單領域。因此,人工智慧所繪製出的任何影象都是可以被期待和被想象到的,也就是說,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的藝術創作其本身就已經是可以被大規模淘汰的產物,在今天尤其以平面作畫首當其衝。但前衛藝術的陣地早已突破了二維介質,它更多在於思想和材料的突破,在於藝術行動的組織方式和展示方式的革新,它是一種行動,一個概念。

    ANIMA,尼克·弗斯坦德, 混合材料

    人工智慧入侵藝術圈?

    也許很多人還認為,人工智慧離藝術圈還很遠。實際上,AI 已經悄悄進入了藝術行業的策展、創作等鏈條。一旦成本有了突破,人工智慧就會讓藝術圈翻天覆地。

    一向被認為人類獨佔而人工智慧難以突破的那些領域,比如情感和創意,也並非不可逾越。微軟去年進行了“ 下一個倫勃朗(The Next Rembrandt)”專案,挑戰“如 果倫勃朗死而復生了,他最有可能畫什麼”的問題,探索人工智慧的創意潛力,教電腦像繪畫大師倫勃朗一樣思考、創意和繪畫。

    使用高階配置的球形投影,它能夠以聲光迴應現場觀眾的動作和情緒

    研究團隊透過分析倫勃朗的現存作品,讓機器自主學習藝術家的繪畫風格和主題,“機器人倫勃朗”最後打造了一張 3D 列印作品,畫了一幅三四十歲、頭戴帽子、有鬍子、面向右方的男子肖像畫。參觀者感覺掛在美術館裡的倫勃朗與其作品一點也不違和。

    這幅畫算是創作還是機器人的模仿?藝術圈人士認為,“下一個倫勃朗”還只是人工智慧基於倫勃朗的畫作,對人類創意的“模仿和加工 ”。

    藝術自媒體“天下一叔”認為,現在的 AI 策展還是停留在資料資料梳理的階段,但未來如果能訓練機器人更接近人類策展人的藝術素養和思維方式,可以綜合分析更多的文化歷史、藝術家背景,以及創作語言,甚至和藝術家對話,那時人工智慧會讓藝術策展圈刮目相看。

    這個由機器臂織造的亭子,是斯圖加特大學的研究專案

    巴黎的展覽以“機器製作”“根據設定完成的作品”“機器人自我解放”三部分展示了越來越尖端的數字藝術作品。

    作品可感應觀者肢體動作並創作即興樂曲

    第一部分“機器製作”中,機器人是具有可以作畫的機器肢體,並且具有對現實的觀察、感應和反應機制。它們似乎永不疲倦,具有一種西西弗式的荒誕性。第二部分“根據設定完成的作品”中,機器變成無形的程式和資料之後,我們看到的是機器所創造的藝術形式,它們可以透過感測器捕捉觀眾身體的動作和氣息,與觀眾互動,把觀眾變成作品的一部分。這些作品不斷且時時變化著,無窮無盡。第三部分“機器人自我解放”中,機器人看似“解放了”,藝術家讓機器人透過“深度學習”使得它們可以反過來增強、激發人的能力,並與人融合起來。現實與幻想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

    多重穿梭 Polythread,簡妮·莎賓,混合材料

    人工智慧似乎已經開始改變藝術品的創作、展覽、傳播、儲存、接受方式。就如同參展藝術家所說:從此,藝術家創作的不再是作品,而是(機器)創作模式。藝術家在創造機器人藝術的時候靈感也是多元的:比如在仿生學的研究讓藝術家可以教機器人掌握了某種自然的規律;生成模式的數字藝術作品可以自動無限生成出不同的作品,使得每一件作品都不同;程式互動性的機器作品無間斷地製造了超越現實和人類有限能力的幻象。另外,這些作品似乎延續著現代藝術的理念:藝術並不需要出自藝術家之手。在這個展覽中的作品讓我們看到,藝術作品可以是與數字工程師合作實現,並且觀眾的互動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原文:《機器藝術家的時代到了麼?》

    資源出處:《藝術品鑑》2018年8月刊

    注: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龍蝦的好處和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