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作料小站

    博士的本質是獨擋一面能力的培養

    沒有虛度光陰但是成果多,是不是就是說一直在努力幹活,但成績不夠突出呢?那不如讓我們來看一下 博士畢業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博士畢業必須要滿足的兩點:第一:文章;第二:創新點。當然也有實驗室會考察是否對實驗室有貢獻。

    當你內心無法得到答案時,讓我來告訴你。博士的本質是對我們獨當一面能力的培養。這點我們做到了,那麼請將心放在肚子裡。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將本科、碩士、分開來論述我的觀點

    我相信很多大學生都無法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怎麼樣。不管你是否認可,這就是常態。為什麼?是他們閱歷少麼?有關係,但關係不大。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國家為了提高全民的素質,將大學生作為泛型培養的基線。也就是說,儘量讓所有的人都變成大學生。無差別對待。以實現全民素質的提高。而碩士研究生呢?是需要可以在自己的專業上正確的貫徹執行上級的部署,並很好的完成任務。屬於個性的培養。要有自己的專業,並且深刻認識自己的專業。換一個專業你可以不行。因為讀到碩士也基本無需換專業了。對於博士,是對獨擋一面的能力的培養。在學校期間,博士的方向可以依靠導師,導師會告訴你,這個方向做下去會有創新。但博士畢業之後,怎麼辦?無人可以依靠。會完全在自己的領域內繼續奮鬥麼?也不盡然。科研院所可以往最前沿去做,是因為之前有幾年、幾十年的沉澱。而我們現在很多博士畢業就職的單位,未必就有這麼多的沉澱可以支撐博士去做最前沿的東西。他們需要博士面對現實問題,做出最好的判斷。所以這個時候,博士就必須要自己知道,在具體問題前,那一條路可以走,還有怎麼走。這便是獨當一面的能力。

  • 2 # 知識世界

    這個問題或許困擾著很多博士生,畢竟博士進高校或者研究機構是唯論文論的,甚至發明專利都不會考慮在內,只要會寫論文就會吃香,根據之前畢業的師兄師姐的情況,我的感悟如下:

    去年畢業的一師兄,成果不多,幾乎是剛剛划著畢業要求的標準勉強畢業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博士期間做了很多實用的裝置,他在技術上還是可以的,有一定的動手能力,但是他就不能把技術轉化為論文寫出來,這就很尷尬了。他本人也是比較嚴謹的,比如說讀文獻,他就一定要把文獻讀懂才罷休,這樣導致效率不高,浪費了很多時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導師要求答辯高水平論文,不要發表水刊,有的高水平論文審稿週期半年以上,到頭來還給拒了,時間浪費了,就得重新投其他期刊,一來一回時間也就過去了。既然沒有多少成果,如果進高校那待遇肯定不好啊,畢竟是論文是評判標準,或許他很鬱悶吧。但是我覺得比起發論文狂魔,不見得不好,因為有的論文實在不行,一定要看有沒有高水平論文,高水平論文才是王道。比如nature,自然不會有人說你水。

  • 3 # 稻門YAO

    其實博士當中的區別還是挺明顯的,文科和理科的區別也是很明顯。就我比較熟悉的文科而言,一些人可能就想滿足學校的畢業要求,儘快畢業;但也有一批人是所謂的發文狂魔,在各種期刊上不停地發表學術文章;還有一部分人比較享受研究的過程,可能不太注重文章發表。

    但是對於博士生來說,很多都準備在科研領域繼續工作下去,所以一些基本的學術成果還是必要的,否則找工作的時候會非常困難。雖然很多人可能不滿文章至上的評價標準,但是在目前的學術評價體系下,確實是誰的研究成果多,誰的發展就會更好。

    但並不是說學術成果不夠,就沒有競爭力。如果不把眼光侷限在一些頂尖的985或211高校,還是有不少的學校可以謀求一份教職。或者是一些從事科研的事業單位,他們對文章的要求也相對較低。從我去年找工作的經驗來看,不少地方高校給的安家費非常高,科研啟動資金也不錯,去這些城市發展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但實際上現在高校老師也不太好混,一方面,過去的鐵飯碗被打破,很多學校都有所謂非升即走的體制,未來壓力很大,未來還有一定的變數。另一方面,老師除了科研之外教學和學校行政事務也有很多,如果不喜歡上課的話,還是慎重選擇高校。總之,現在高校的體制都在跟歐美走,打破過去類似公務員的體制,未來的流動性肯定會更大。

    所以就博士而言,畢業之後也不一定非要做科研,非得去高校。那些發文狂魔或科研狂人,當然可以去高校,這裡也更適合他們。但對於那些科研能力並不是十分突出,並不十分熱衷於發文章的人來說,可能及早尋求後路會比較好。博士的起點相對較高,去做選調生,國家也有不少優惠政策。總之不要勉強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 4 # 清慎勤忍st

    現在博士選拔主考英語,事實上現在的博士基本上是英語博士!英語博士怎麼可能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國際認可的成績!能出成績才怪!打死我都不信!

  • 5 # 晒糊了的仙人掌

    大膽! 雕蟲小技竟敢班門弄斧! 大威天龍, 世尊地藏! 大羅法咒, 般若諸佛! ✋般若巴麻哄! 飛龍在天! 去!

  • 6 # 王莊大道

    本人正在經受這樣的痛苦掙扎!本人今年被延期了,我的血淚史證明,選對導師對於讀博是非常關鍵的!正所謂讀博好比賭博,選擇大於努力,絕對是至理名言!和我同批次一起考進我們所碩士的同學,當時是以最後一名的成績被建議錄取,但因為最終選擇了一個很有潛力幹勁的年輕導師,碩博之路走的非常順暢,獎學金拿到手軟,高水平SCI期刊論文不斷,當然這樣的成績肯定離不開人家自身的努力,但是導師的作用絕對是第一位的!而我當時選擇了一個所有人都覺得很牛叉的導師,前兩篇文章在自己的努力下確實比較順利,但是第三篇文章自2017年7月交給他,一直壓到現在不給改,不給投,和他發生過爭執,自己也幾乎崩潰過,好在自己通過跑步這個管道將這樣的負能量慢慢有所排解,否則我真的無法走出來!和我同屆的博士前兩天都答辯完了,要順利畢業了,而我卻留級了,心中很是不爽,但是又無能為力,只能面對現實。明年即便畢業,成果也是三篇,對於我們這樣的雙非院校,想去心儀的高校真的很是尷尬!唉!但是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堅持吧!

  • 7 # 南山築籬

    其實這樣的困惑可能是國內許多博士生都有。僅以個人的感受而言(因是社科類,故對工科理科類的情況不瞭解):重質量先畢業。現在各個高校畢業資格論文門檻設定的已經比較高了,很多高校要求發表兩到三篇核心期刊,其中還有一篇C刊。這種標準跟條件對許多博士生來說已經非常難完成,很多人往往因為小論文發不夠而延畢。考慮到博士畢業後面臨的就業壓力以及非常迫切的生活壓力(畢竟按時畢業怎麼的也得奔三了),如果家庭條件不是比較優秀的,儘快畢業並就業會減輕很多心理壓力。博士在讀期間關鍵還是形塑方法與開拓研究領域,這裡主要是研究的方法以及將來自己準備深耕的領域。將太多精力花在漫無邊際的論文發表上,可能會有一堆成果(但因為在讀博士的身份,很難有很好的發表平臺跟刊物級別),往往出不了精品,徒費時間。

  • 8 # 丑角侃教育

    對於讀博的學生來說,大多都是有著一顆科研的心,現在對於博士生的評價大的標準是看博士畢業生畢業以後的成果數量。成果比較多的學生,畢業以後很容易在大學任職,比較少的同學則留校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不同學科期間,出成果的壓力也是不一樣的,對於工科類專業,如果畢業的時候能夠發表幾篇不錯的EI論文,就是很牛的了,但是對於環境類的學生來講,要發表幾篇2區以上的SCI論文才能夠找到不錯的工作。

    博士畢業後去向怎麼決定?

    如果你的成果不多,也大可不必因此而失落,畢業以後可以選擇進入公司或者其他的企事業單位,有文憑的話,基本上都是很容易進去的,這些地方也大多數都不是特別看重學生的文章數量。

    但是如果你的志向是要當一名大學教師,但是成果的數量不夠,我建議你可以申請攻讀一下博士後,在博士後期間好好努力,爭取發表幾篇不錯的文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加的系統到底簡約還是簡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