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蘇軾雖然仕途失意,卻為後人留下了不朽的文學和精神財富,名垂千古。但是如果是站在蘇軾個人的角度,當時的他會認為自己的一生是成功的嗎?

12

蘇軾

回覆列表
  • 1 # 小青椒什麼時候紅

    最好的辦法就是看蘇東坡自己的回答啦。他在不同的時期對自己遭遇的回答是不同的。我們不妨按時間線索看看,最後再來下個判斷。

    首先,在熙寧元豐年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援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很多新法措施的本意是好的,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弊端,蘇軾敏銳地看見了,就對新法表示抗拒,並上書神宗,讓他“厚風俗”而不是與民爭利。蘇軾因此失去在中央為官的機會,擔任地方官員,在湖州太守任上還因為寫詩諷刺新法而鋃鐺入獄,差點在船上跳河自殺。烏臺詩案爆發後,他來到黃州,開始了貶謫生涯。這一段時間裡,他既有“人生識字憂患始”的憤怒,又有“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寂寞,總之,對自己的處境是較為不滿的。

    其次,元祐年間,神宗去世,高太后任用司馬光等舊黨人士,蘇軾也水漲船高,擔任翰林學士等。這期間蘇軾本來可以高枕無憂,卻又因為為民請命,而與司馬光等人發生意見上的分歧,最後又去擔任地方官,但總體來說,這一段時間他對自己是不太滿意的,總有尸位素餐的愧疚感,這不過是士大夫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的體現。

    最後,宋哲宗親征後,新黨捲土重來,蘇軾一貶再貶,從廣東惠州被貶到海南。但這一時期,蘇軾學道有成,對這些困難毫不在意,寫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等佳作,可見這一時期雖然是生命的末尾,並不得意,他卻絲毫不覺得失敗,反而有自得之意。

    總之,順境時如果無所事事,蘇軾反而對自己很不滿,而在多次遭遇挫折後卻越來越豁達,明白了生命的真諦。究其原因,就在於蘇軾把學問、文章和做官融為一體,把儒釋道合二為一,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重要文化巨人之一。

  • 2 # 西延

    如果我們拿這個問題來問蘇軾,他一定認為自己非常失敗

    但如果來問後世的我們,答案肯定是非常成功

    蓋因為,古代文人以政治為人生在世的唯一出路,是自我價值實現的唯一途徑。

    至於詩詞,只是朋友間的互贈,自我心情的抒發,在他們看來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那並非功業所在,並不是一個男兒實現價值的方式。

    在政治上,他很早就被貶,從廣東的黃州、惠州,最後到海南的澹州。可以說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被貶中度過的。

    他還很早就死了結髮妻子,對一個男人來說,這不可謂不是悲劇。

    一個在事業上,感情上都歷經磨難的人,你想讓他自認為成功,是不可能的。

    但對後人來說,他又是極其成功的,因為千年才出一個蘇東坡!

    正因為他的被貶經歷,才造就了他獨特的生命體驗和內涵。

    他打通儒釋道三家,在詩詞、書法、繪畫、音律、散文等多方面都產生了革命性的貢獻。胸懷超邁曠達,而才能如此卓著的,近千年唯一人而已!

    以上。

  • 3 # 別人叫我豇豆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很多人提到蘇軾,腦海裡第一個湧現的詞是豪放曠達。認為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安於林間的東坡居士、赤壁之下的蘇子游客,以及他在文學史上的斐然成就。

    然而,評價一個人要看這個人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

    那麼蘇軾說了什麼話?

    一句話,蘇軾是個話癆,他的著作豐富。我們可以從作品中看出蘇軾一生的細微軌跡,甚至可以給他蓋棺定論。但其實用不著,蘇軾本人已經給自己寫了一份遺書,交代了自己的臨終感悟。

    任何人的評價都比不上作者本人說的話。

    《自題金山畫像》就是蘇軾的自傳總結,是蘇軾在真州遊金山龍遊寺時所作,時值五月。到了八月份,他將會死去。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何況蘇軾已到耳順之年,對自己的一生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從這首詩中可以窺見,蘇軾認為自己是已灰之木、不繫之舟,功業上連遭貶謫,語氣中盡顯蒼涼,想必,此時的蘇軾嘴角上還帶著一絲苦笑。

    看別人的一生是很容易的,幾句話寥寥概括。但你們的幾句話卻是別人的一生,這樣的一生是非常複雜的,複雜到一天一晚,前一秒與下一秒。

    你們抓住了蘇軾的人生,蘇軾卻抓不住自己的人生。

  • 4 # 成長伴書行

    蘇軾的一生是成功的,他能流芳千古就是他成功的最有力的證明,而且他也會認為自己成功了,因為他活在了中中國人的心目中,形成了中國的精神文化。蘇軾愛戴百姓

    我現在就在惠州,就說說蘇軾對惠州的貢獻吧。

    蘇軾雖然被貶到了惠州,但是仍然心繫百姓,他主要的貢獻有傳播插秧技術、建造水磨讓羅陽溪變成“香溪”、施醫散藥救死扶傷、為百姓平定納錢的困難、修建營房安居樂業、修橋築堤擔心運船百姓的安危。

    要知道當時蘇軾已經是快60的高齡了,人生遭到數次貶謫,自己來到惠州都是靠當地官員的救濟,而且剛來惠州因為水土不服讓自己上火。

    可能是因為吃荔枝的原因,讓他幾個月只能躺在床上,當時好友來看望他,他只能烤紅薯招待好友。

    家裡窮的叮噹響,前段時間還能聽到老鼠叫,後來老鼠的叫聲都沒了。這是因為家裡沒了糧食。

    寫到這裡我真的眼眶有淚水打轉,像這樣的好官千百年來能有幾個?蘇軾算一個。

    個人觀點

    不算他在詩詞文章上的成就,就憑他心懷天下百姓,他就會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因為這種精神也是讓我們國家強大的深層原因。

    而現代傳承這種精神的,就比如前段時間的鐘南山院士。

    任何一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學習境界,就像諸葛亮說的那樣。

    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

    我難過的不是別人比我找了一個漂亮的女朋友,也不是別人住著豪宅開著跑車。

    而是恨自己學習的還不夠,不能像蘇軾那樣為社會帶去更多的貢獻。

    但這是我一生的追求和理想,那怕付出我的一切都在所不惜。

  • 5 # 默根默根

    蘇軾詞聖也,他是留下個人日記類文字最多的文人之一。所以他的一生的軌跡真實可考性很強。

    他人生起起落落,顛沛流離。但他可論為一個真實的人,成功的人。文學方面被封詞聖,成就上下五千年獨一人!書法也是一大家,大家當時不是為其名而求其字,實為其字而求其人,論為一流書法大師不為過!政治家也是當之無愧。同時代的著名政治家歐陽修、王安石等,就政治敏感度,為國為民的慈悲情懷都不可和他比!三人都位居過宰相。故論官階,政治成就,都是可算政治家!最後蘇軾絕對可算得上美食家,他的人生低谷,真是食不果腹,故對吃是很珍惜,也很研究。從黃州自創的東坡肉,一直吃到海南的蟹。自己種過菜,釀過酒。對吃的研究是留下很多文獻的!

    完美的人生定是要有最好的經歷和最差的經歷!蘇軾不但可謂文學家、書法家、政治家、美食家。而且在生活中還是孝順的兒子、負責的丈夫、兄長、父親。蓋棺論定,上下五千年,有幾個有如此成就,如此福報的人?

  • 6 # 水泊之聲

    我認為五五開吧!

    古代大部分文人遵循的價值觀: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三立:

    立德、立功、立言,從這三點我們來試圖剖析蘇軾的自我評價。

    1、立言五顆星:

    這個不用說了,從小到大,蘇東坡的詩詞、散文我們讀過很多。而且當時銳意改革的歐陽修對蘇軾很欣賞,大會小會提及蘇軾的才名,使蘇軾名動天下。

    他的作品不僅在宋傳播,在遼、西夏都廣受好評。

    雖然古人自謙,但從蘇軾個人角度看,立言毫無疑問也是達成了,這點毋庸置疑。

    2、立功兩顆星:

    知徐州時:抗洪搶險、建蘇堤、築黃樓、種青松,頗有政績;

    烏臺詩案:毫無疑問是蘇軾一生的痛點;

    黃州團練副使:立言屬性再次啟用;

    知杭州:賑災、疏通河道等(以工代賑);

    流放儋州:教育事業發展,儋州文化的播種人。

    3、立德三顆星:

    審美觀: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沒錯,這種審美觀念就是東坡給了大家啟迪。

    站在蘇軾的個人角度看:

    我覺得他自認為一半一半吧,雖然在我們常人眼中他已經做的很不錯了,但古代文人定義的成功並不是這麼簡單。

  • 7 # 使用者千山暮雪時

    蘇軾是中國文化史上代表性人物之一,後人對他取得的文學藝術成就可謂高山仰止,在我們看來,無疑他的人生是非常成功的。

    站在蘇軾個人角度看,他會認為自己是成功的嗎?我認為,不會。

    一個人自己自感成功與否,要看他是否達到了自己的願望理想,這就像看一個人幸福與否,要看他是否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一樣。

    我們看看蘇軾的理想抱負是什麼,以及他自己晚年是否有遺憾。

    和所有參加科舉的讀書人一樣,在蘇軾年輕時,他的理想是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蘇軾蘇轍兄弟中進士後,朝中元老名臣如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梅堯臣等都對他們期許很高,當時的皇上也以日後的丞相之位相期待,蘇軾自己就更不用說了。他後來有一首寄給弟弟蘇轍的《沁園春》,裡面說: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

    從中可見,和杜甫一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蘇軾的政治抱負。而他最高級別也就是短暫的尚書,最廣泛的稱謂還是“蘇學士”。

    從這一點來說,很明顯,他失敗了。

    他在晚年,也幾乎是他生命的最後時光裡,給自畫像題詩:

    心似已灰槁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詹州。

    歷經了數十年的坎坷波折,走向人生盡頭的時刻,他內心是非常不平的,遺憾的。

    所以說,站在蘇軾自己的角度看,他的平生是失意的,失敗的。

  • 8 # 宇文東耳

    林語堂: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蘇軾在文學創作上是成功的,可是做官上卻是不成功的。因為他的性格與當時的社會太格格不入。

    雖然他有理想,有抱負,但他的才幹卻因受到排擠而無法得到施展,可謂是生不逢時。最後,蘇軾選擇了用寫詩來排解痛苦,用創作來充實自己,取悅自己。

    於是留下了許多氣勢磅礴的壯麗詩篇。蘇是有著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他也有著自己的審美觀點,那就是寫作。

    因此,他的詩深受他的審美觀的影響。蘇軾用他的筆描繪了他的一生,也給後人留下了精美的詩作。

    我們要感謝老天,為我們創找出了這麼一位偉大的詩人,正是因為他的與眾不同的審美觀點,使他可以在鬱郁不得知識仍能夠創作。

    蘇軾身上還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去研究,去思考。

    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四個三”來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題名、烏臺詩案、太后恩寵。

    不忘三人——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

    不忘三地——黃州、惠州、儋州。

    不忘三情——與蘇轍的手足情、與王弗的生死情、與朝雲的不了情。

    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斷,幾乎都與傳奇相聯絡。

    例如,金榜題名時,他由第一變成了第二,卻反而更為出名;烏臺詩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貶黃州,卻反而出現了創作的黃金時期;他贈弟轍、悼亡妻的詞篇,被人們萬口流傳,歷久而不衰。

    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築堤,儋州授館,興修水利,架橋鑿井,賑災施藥,都於史有徵;在人生態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

    由於蘇軾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於他更多的人民性,由於他時時閃現著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於他超凡脫俗的曠代才華,千年以來,他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而有口皆碑;更由於生活經歷的豐富性,他常常成為人們談話的話題及內容。自然而然,學生們在作文時,也往往喜歡用東坡事蹟作話題或材料,毫不誇張地說,有作文處儘可以有東坡。這正是因為,蘇軾的精神與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國的文化與歷史,還在影響著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創造和傳承。

  • 9 # 齊嶽評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蘇軾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宋詞類的大成者,無人能出其右。

    他的一些名篇詞作,千古傳唱,歷久不衰,多少帝王將相雖生殺在握,風光一時,在歷史上也就剩下一些史書上的符號了。

    但人最在意的恰恰不是自己所擁有的,而是自己夢想追逐的!蘇軾的才深似海,詩詞歌賦有感而發,可以一揮而就。但對於他自己來說,卻不以為意。

    蘇軾在政治上有很大的抱負,渴望自己的政治主張得到實踐!在王安石變法這樣的重大政治改革中,蘇軾幾次搖擺,給改革派和保守派都留下了騎牆的印象。

    在四人幫文化大革命時,還批判蘇軾是“牆頭草騎牆派”。其實蘇軾是有自己的主張,不完全贊同改革派和保守派任何一方。

    在“烏臺詩案”之後,蘇軾在牢裡死裡逃生,後來雖然起用,也是一貶再貶,不斷的遠離權力中樞,最遠的被貶到了海南,那時的海南還是蠻荒之地,就相當於流放了。

    所以蘇軾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無以倫比,但對他個人而言,政治上卻是絕對的失敗。

    一首蘇軾的作品《卜算子》,可見蘇軾對仕途不得志,被貶黃州時,內心的淒涼孤寂!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 10 # 山下河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他最重要的歷史成就不在於政治,而在於文學,他是宋代歷史上文學成就最高的代表,詩詞書畫加之散文,都能佔有一席之地,甚至很多還是那方面的巔峰代表。

    王安石與蘇軾同處於一個時代,但王安石的政治成就卻比蘇軾要高的多,他所提倡的王安石變法,至今也是許多學者研究的課題,同時也是北宋政治歷史不可輕視的一點。但是對於歷史而言如此重要的“王安石”變法,卻是蘇軾仕途的絆腳石。蘇軾一生仕途的起伏,都皆與此次辦法有關。

    蘇軾第一次進士及第之後,任從八品陝西風翔府判官。擔任了一些小職位後沒有多久,他就因為母親去世,丁憂回鄉,暫時告別了官場。後來丁憂期滿,他復職回京,一路上看見許多百姓因為王安石變法深受其痛,所以自此以後他對待王安石的變法都採取一種堅決反對的態度。

    蘇軾關愛百姓的心是好的,但是他也許不知道一場變法,本來就是將那些腐朽發膿的傷處割開,然後挖掉裡面已經腐爛的肉,這樣才能讓傷口徹底的好起來。正是因為這樣的侷限性,他從復職開始,一直到政治生涯的結束,都對新政持反對態度。

    蘇軾是一個豁達之人,在因為反對新政,而遭到新政一派的誣陷貶謫之後,他雖然因為被貶謫而鬱悶,但是一直都用自己的內心來排解。他醉心山水,求得心靈上的平靜。

    歷史上的評價,多見於蘇東坡於文學和藝術方面,如黃庭堅:“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餘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又如陸游:“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晁以道謂:紹聖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再如:“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闢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

    蘇東坡在文學與藝術上的成就確實極高,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在文學與藝術方面的天才。宋代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所以宋代的文學發展要遠高於後世,以至於在當時人傑輩出,文曲星大放異彩。但是就是在這樣一個才俊林立的時代,蘇軾仍然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均能取得登峰造極的成就,甚至成為一脈開山之師,為後世人敬仰與學習。

    在詩歌方面,蘇軾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蘇軾之詩現存四千首,內容豐富,風格多變,多以豪放派為主,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為宋代詩歌開創了一個新方向。《原詩》形容他的詩:“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

    於散文方面,他的散文豪放自如,注重自然,行文如流水,且具有創新性,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他也是繼歐陽修之後,宋代文壇的領軍人物。

    從詞作方面來看。蘇軾與豪放派另一代表辛棄疾並稱“蘇辛”,他的詞衝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開豪放派之先河,是宋代詞作革新的代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看過《水滸傳》的人,鮮有人批評鄭屠,大多卻指責魯達,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