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做菜,總是估計不好量,一不留神就做多了,但又不想浪費。怎麼樣對這些剩菜進行二次利用,加工成一道獨一無二的美食呢?
4
回覆列表
  • 1 # 美食餘掌門

    其實看到這個問題,我自己也在問自己。吃剩菜剩飯到底對健康有沒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總是無可避免的要和剩菜剩飯打交道。我們既然避免不了,那我們就該對它有了解有認知,從而就可以有方法讓它對我們的健康少些影響或者說沒有影響。

    就“剩菜”這個詞而言,我覺得是一個籠統的概念。這其中包括剩的什麼菜?什麼質地的菜?有沒有二次加工的條件?那麼接下來我就對這個問題做一個全面的分析和一些實用的方法的推薦。

    為了能讓大家能夠直觀的瞭解這個,我暫且把剩菜分三個大類。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三種做菜方式,他們分別是炒、燉(煮)、蒸。我就從這三種烹調方來說相對應的剩菜怎麼二次加工,怎麼加工才健康。

    第一種,炒: 這是家庭烹調中用的最多的一種方法,涉及的食材範圍也廣泛。就這種呢,我建議是蔬菜不留、內臟不留、鹽重的不留。至於什麼原因,我就不多說了,這是營養學方面的話題。那炒的菜怎麼二次加工呢?推薦幾種方法,做炒飯或者是稍微加點新鮮菜在裡面都可以。

    第二種,燉(煮):這類菜呢,

    是湯汁大於菜。所以剩下的變味也是很快,尤其是夏天。就這些我建議是帶酸味的不留,豆製品多的不留。其他的要就可以把湯汁和食材分開放,第二次吃的再一起熱。味道會比較好點,也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食材的原味。

    第三,蒸菜:這類菜我想剩下的沒有幾個人是直接倒掉的,甚至吃好幾天的都有。這類菜我覺得是第二次加工相對比較簡單,重新蒸熱、或者煮米飯時待水快乾時放在大米上一起悶出來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以上回答不包括隔夜剩菜方面的問題,也是我的個人觀點和理解。希望大家多多批評和指正。

  • 2 # 亞洲食學論壇

    以前家裡條件不好,沒有冰箱,又是在鄉下買菜買肉很不方便,所以家裡都會存一些醃肉、乾貨,蔬菜也都是吃當季的地裡長的。所以經常會將剩菜,二次加工做成美味,有時候還會估計多煮一些留著晚飯吃。午飯就是比較豐盛的,最常做的就是番茄炒蛋,吃剩的湯汁用來做番茄蛋湯、番茄炒飯、番茄雞蛋麵,看剩菜的多少,要少的話就煮湯,加鹽就可以了。

    記得那時候家裡做老鴨湯,第一鍋的湯,都會留下一半,用來晚上做老鴨面,肉也基本上不吃。等到第二鍋的時候,再加一半的水放些筍乾,這時候的筍乾吸足了肉味,肉也沒那麼生硬了,才開始正真地吃肉。 等到第三鍋的時候,肉和湯都吃得差不多了,還剩一些肉末和湯底,就可以用這些熬一鍋老鴨粥了,撒點鹽和蔥花,簡單而又美味的早餐就完成了。

    過去村裡的人結婚都是在村裡擺桌,然後各家各戶幫忙燒著吃的,所以第一天吃剩下來的,第二天接著吃,這樣連吃三天,等到第三天晚上,把所有能吃的剩菜熬成一鍋粥,大家圍著吃完,心滿意足地回家了。現在都是在飯店辦,流行打包,其實大部分還是很浪費。

    其實每個地方都有其傳統的對剩菜的做法,譬如一道四川名菜回鍋肉,其實就是對第一鍋吃剩的肉的二次加工,結果就成了一道美味。

    還有臺灣的菜尾湯,一開始就是將酒桌上吃剩的熟食打包,再煮成一鍋湯。因為是殘羹冷炙,味道自然有點酸,現代人們為了模仿其中的酸味,刻意地加入酸菜。上海也有這樣的湯,叫“剩落羹”。 以前倒是吃不起的窮人乞丐的專利,現在卻成了潮流。這樣說起來,“翡翠白玉湯”倒是最早的“剩落羹”。

    GSN

  • 3 # 早風79798小廚

    剩菜怎麼處理,這是千萬個家庭遇到的頭痛問題,倒掉實在太可惜(土豪就當我沒說)。二次加工呢,確實要動點腦子。

    首先說肉類,早風的方法是先把肉拆骨,例如雞鴨鵝魚之類,然後剁成蓉,加生粉拌勻。捏成一個個鵪鶉蛋大小的糰子。糯米浸泡兩小時以上,瀝水,加適量鹽醃製。

    取糰子在糯米上翻滾,使其均勻沾滿糯米,不停操作,直至完成。如果有剩餘糯米直接均勻撒入團子裡(每個糰子撒一點),剩餘肉就每個糰子加一點,物盡其用,不要浪費。

    燒鍋注適量清水,燒至沸,放入丸子蒸二十五分鐘即成。

    如果剩菜是海鮮之類,例如蝦,花蛤等,去除殼,切碎待用。雞蛋加鹽打散,加入肉碎拌勻,加入蔥花。燒鍋注適量油,倒入蛋液攤圓,煎至金黃,翻面,煎至金黃,出鍋。最後卷好,切段裝碟。

    青菜儘量當餐吃完,二次加工影響口感且賣相極差。米飯可復蒸或加工成蛋炒飯。視米飯多少,加入一個至三個蛋。製法:蛋打散,加入米飯拌勻,燒鍋注適量油,倒入米飯,炒至蛋液凝固,加入鹽,繼續炒至米飯粒粒分開,加入蔥花炒香,出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肖申克的救贖》比國產類好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