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客同城

    是當下還有彈性的人,同一個人,不同時期的狀態是不一樣的。

    有彈性是一個不錯的狀態,就是還有剋制,還有堅持,還能維繫的一個狀態。

    比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要好,但比有專人開門的人差一點點。

  • 2 # 長安長樂坊

    所以,一個人的圈子太重要了,我可能是年齡到這個階段了,平時遇到的人大家一起進門,一般前面的人都會幫後面的人擋門或者掀開擋冷氣的簾子,要麼第一個人一直擋著直到大家都進去,要麼前面的人扶著等後面的人扶上去自己再鬆手。基本沒有遇到過自顧自進門甚至甩門出聲的。

  • 3 # 農夫談生活

    可以肯定的說,這是一個有教養之人。

    一個人推門進來還會幫後面的人擋門,這看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動作,足以證明擋門之人的文明質,這一舉手之勞我們在每天的工作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是一種美德,這是一個有教養的人。

    中國是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是世界上最為講究注重禮儀的民族。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不發達,但勤勞善良的炎皇子孫就開始注重發展禮儀,產生了《周禮》、《儀禮》、和《禮記》等書籍,用以規範人們的言行。到了現代社會,更加註重對思想道德的建設和培養,2OO1年9月2O日,中國頒佈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使之成為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而禮儀就是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人的一生每個階段都在接受著不同的禮儀教育。小時候老師叫我們尊敬師長,愛護公物,聽老師的話,成年後要學會以理服人,以禮做人,以德育人,到了老年要以身作則,教育好下一代,不能倚老賣老,敗壞公序良俗。因此,禮儀伴隨著我們的一生,並透過自己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是考量一個人有無教養的重要標準之一。

    那麼什麼是教養?教養是如何養成的呢?

    教養是指人們遵守社會道德規範的程度,是透過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文化道德修養的狀況。比方說,見面打聲招呼,鄰里有困難互相幫一把,不隨地吐痰等等都是有教養的表現方式。教養是這樣養成的:一是家庭教育。一個人教養的養成和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好的家風家教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人生走向,是一個有教養人的風向標。比如:一個人推門進去還幫後面的人擋門一事,撿到他人的東西主動歸還,買票主動排隊等。是家庭教育的結果。二是學校教育。一個人從上幼兒園到大學畢業,都徐徐漸進由淺入深的接受思想品格的教育和文明禮儀的培養。讓我們逐漸懂得怎樣做一個有文明、有禮貌、有教養的對社會家庭的有用之人。當然按受過學校教育的人,不一定就是個有教養的人。個別大學生在社會活動中,有時表現出與大學生背道而馳的無教養的行為,高談闊論,目中無人的展示自己的知識面,回到家中和父母頂嘴吵架。我認識的某大學的一個學生,放假想出去和同學旅遊,因為父母不給錢,同父母吵架,這說明他們的教養還需進一步的修煉。同時說明學校對學生教養的培育是有所欠缺的,或者說是不到位的。順便說一句,現在的學校太注重對學生個人價值的教育,而忽視了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培養。三是社會教育。社會教育對於一個人的教養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所替代不了的。很多人的教養是從社會上學來的,有的時候是社會教育倒逼出來的,你沒教養有知識但社會不認可你,大家不接受你,讓你形隻影單,你不得不表現的有教養,否則你在有文化,大家只能敬而遠之。有一個流傳很久的故事,說是一個書生參加縣試,迷了路,見田地有一老農夫在耕田,他上去說:“嘿,老頭,去縣城的路怎麼走”?農夫打量了書生一眼說:“從此往南20裡就到了”。書生連一個謝字沒說就走了。等他去了縣城考試結束了。後來他才知道,縣城就在前面,但老農夫給他指的路,讓他多走了2O裡,錯過了考試。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見人不施禮,多走2O裡。現代社會的人們活動範圍廣,人際關係廣且複雜,更應注重自身教養的提升,否則錯過的不是考試,很有可能是一生的幸福。

    四是個人修養。個人修養是相比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最重要的因素。因為個人注重修養是主動去修行,而不是被動接受。一個人如果沒有接受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表現出言語文明,行為端正,誠實守信,待人熱情的好教養,完全是個人修煉的結果。同時也說明他是個有教養之人的受益者,他知道是人都有弱點,知道人與人之間有差異,但他保持一顆感恩之心,容忍之量,虛懷若谷,更懂得“人之有禮,猶魚之水亦”。必竟在社會上“混”,人們更樂意同有教養的人打交道。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和諧的社會環境,幸福的家庭生活,融洽的人際關係,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努力創造,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為他人“擋門”,此類話題還需我們回答嗎?總之一句話:守住法律的底線,攀登做人的高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底層家庭環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