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高48229
-
2 # 使用者9159498342396
農民工的稱謂八十年代初形成的,即農民戶籍的臨時工,與之對應的城鎮戶籍的臨時工,隨著《勞動法》尤其是《勞動合同法》的施行,農民工的稱謂已不合適也不合法,法律上對從業人員均稱為勞動者。現在還經常出現行政機關或社團組織為農民工維權的報道,與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政策相悖的。因此,農民工的稱謂應該成為歷史名詞。
-
3 # 湖南三農徐小六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農民伯伯變成了農民工叔叔。
情繫三農情繫民生,這個問題也許就是我們這些七零後,所有中國下田種地的農到翻身變成農民工變遷史。
就是因為中國七零後的農民變遷農民工最為普片又多,大約佔所有農民工百分之八十。
農民變遷成農民工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也是需要一個過程一段時間的。
下面來分這三個階段來講一講:
第一階段是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的沿海城市大開發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從而就有了第一批向沿海城市打工的農民工,這個時期他們叫做打工仔和打工妹。
第二階段是九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所做出的成就,帶動了中國內陸各大城市的效仿,這時中國內陸城市就像爆炸式的大開發,各鄉鎮農民紛紛扔下鋤頭來到城裡務工。從這個時期開始農民叫做農民工,他們都沒有住進城裡,而是往反來回城裡,一邊有空種植土地,一邊進城務工,過著半農半工的生活。′
第三階段是2008年,各縣城的大開發,以及各縣城的工業園區的升起。這個時期是中國城市大開發的一個最主要時期,中國有多少個縣城,就有多少個工業園區大開發,這個時期各縣城的勞動力緊缺,農民工的工資從40元每天漲到80元每天,又從80元每天漲到150元每天,再過段時間又從150元漲到200元每天,總之在那段時間裡農民工的工資是在暴漲,如今農民工工資已漲到了300元每天了。農民工資高了,掙到了錢就開始買房子住進了城裡,一來務工方便二來為了兒女們讀書方便。從這個時期開始,農民伯伯進了城變成了農民叔叔,而留下來的卻是年老的農民爺爺和農民奶奶拖著疲憊的身體在種土地。
-
4 # 研語涵
叫農民伯伯,這樣的稱呼,我還真沒有聽說過,即便是有,也是鳳毛麟角。我就說說農民工的來歷吧。
其實不論哪潮哪代,都離不開農民,更有為了養家胡口,離開故土,離開妻兒老小,走出去,謀求生計的人。解放以前,把民工叫做勞工,修鐵路,下煤礦,招不到人,官府派人下農村,抓人,那叫抓勞工。尤其是日本人,佔據中國那會兒,抓勞工抓的更加頻繁。
那時候,還有出國勞工,凡是出國的,多數都是用高額的工資引誘,被騙出國的。那時候,勞工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生命安全都無法保障,有很多勞工,都命喪他鄉。
解放後,國家不論修什麼大型工程,把農民叫做民夫,在百姓口中叫去民夫。在文革之後,把民夫改成叫民工。招民工出去幹活,都以政府行為,把用工人數,一級一級分灘下來,最後落到生產隊的社員人頭上。那時候有很多年輕力壯的人,為了多掙錢掙雙份錢,都願意去民工。一是生產隊給計工分,二是在工地上,也有報酬。
分田到戶以後,農民出去幹活,叫打工。沒有生產隊了,沒有人給計工分,只能掙單項的工資。可是老婆在家裡,給計天數,目的是,老公回來時,老婆和老公按天算賬,如果對不上賬,老婆就要刨根問底。
如果在本地出工,不叫民工,或者叫大兵團作戰,生產隊那時候,出工的人,掙工分。分田到戶以後,,出工的人,沒人給錢,都是白乾活,叫義務工。
近幾年,農民打工的名字,又改成叫務工。不論農民外出幹活的名字怎麼改,都沒有離開“工”字,可是這個工字,在農民頭上,就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綽號,即不計工齡,又不能轉證,有人打工一輩子,也沒有退休待遇。
農民工就是農村人,在生產隊那會,城裡人吃著農民種的糧食,看不起農民,還說三道四。
改革開放後,農民的地位,在城裡人的眼裡,有些改變,看不起農民的人不多了,因為城裡的建設,離不開農民工。
如今的農民工,國家對這類人群,也很重視,相繼出臺了很多條例甚至是法規,來保護農民工的利益。老闆不給錢的,農民工瞎錢的,比起上些年,情況好多了。
其實,農民進城務工,有很多人都是生活所迫。農民家住平原地區的,情況還好一點,因為土地要比山區裡的農民多一點。有些農民可以農忙種田,農閒出去務工,兩項加起來,年年收入也不算太低。
最艱難的是山區裡的農民,日子很不好過,一家人家,就幾分地,或者幾畝地,靠土地根本無法滿足生活上的一切開銷。只有是讓老人在家種地,年輕人進城務工。假如老人老了,幹不動了,年輕人也無法回家種地。死逼無奈,只有把土地轉租出去是了。
-
5 # 方三花
這個問題是一個歷史問題,說起來話長了,農民應該唱這首歌,《我不做伯伯好多年》,在建國初期,五,六,七十年代,我們國家比較貧困,物資潰泛,糧食短缺,吃不飽,穿不暖,人們的最大的願望就是溫飽,農業生產決定著幾億人口的生存,全國上下都把目光集中到田地裡,農民們收穫後,把絕大部分都送給了國家,叫做交公糧,自已所剩都不夠自己一年的口糧,但為了國家的建設他們無怨無悔,任勞任怨,部分農民甚至交完公糧後,掙扎在飢餓的死亡線上。卻積極的支援城市,他們無私奉獻養活了我們城市裡的眾多人口。城裡人吃飽穿暖了,祝農民為自己的衣食父母,親切的稱呼農民為伯伯。
但隨著國家的富強,工業的發展,和糧食產量提高,溫飽不再是人們面對的大問題了,物慾享受成了生活的主題,城市人的心態開始變化了,,慢慢的自大起來。農民們隨著糧食的越來越多,價Grand SantaFe來越低,收入與城市對比越來越少,己經不能再維持不斷提高的生活了,農村剩餘的勞動力就進城務工,一是為了生活多掙錢,二是不忘初心,繼續支援國家建設。
可是穿衣打扮,行止言談純補真實勁兒,讓域市人看不慣了,他們驚奇的發現,哎!為什麼我會稱他們這些滿身土氣的人為伯伯呢!搞不懂了,呀!在質疑聲中慢慢地就開始改變稱呼了。由伯伯直接降輩分,叫打工仔。確實讓人聽不順,但還是有些能想起以前困難時吃過農民交的糧食的人,略存感恩之心,沒有呼仔,卻呼做農民工了。
其實我們都是中中國人,請不要歧視農民,他們在非常時期為國家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現在他們生活不如我們了,我們要拉起他們一起發展才對,
畢竟他們是咱們的伯伯,是爸爸的哥哥呀!
來我們一起大聲喊:
伯伯對不起,我是仔仔,我錯了,
-
6 # 汆越客
從改革開放的初期,農村的土地承包責任制落實以後,有富餘勞力的家庭就會想辦法安排家裡富裕的勞力走向社會的其他不同行業、其他的地方去工作尋求更多的收入。由於從農村出來做工的人們多數文化程度不高,沒有在城市其他工作崗位上工作的技術專長,於是他們多數在沒有高階技術要求、沒有高階文化要求、多數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崗位上找到了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從農村走向城市的勞動大軍,真是數以100萬計.這樣的狀態改變了城市中社會人群的組成結構,也給這一些從農村來到城市工作的人安上了一個社會通用的名稱,那就是農民工。農民工原來的意思並沒有任何貶義,但是由於這些工人所從事的勞動工作的性質相對比較缺少文化、缺少技術,在工作過程中往往處於被指揮、被調動的位置上。在社會一般世俗的眼光裡就會認為那些從農村出來工作的人在社會地位上就相對的低下一些。可是今天我們能夠看到,有許多在城市各行各業市場中間取得比較突出成績的人,往往都是當年的農民工。正所謂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從艱苦環境拼搏出來的獲得一定成績的農民工兄弟,如今已是在許多行業中的行業翹楚,他們現在往往被稱作企業家、老總、或者是某某Quattroporte,讓那些自以為是的所謂城裡人羨慕不已。
-
7 # 武村花
我是一個農民工,我先從我父母那時候說起嘛。父母那個年代是屬於六零年代,那個時候只有衣服穿,有飯吃就已經是很知足了。過年的時候能吃一頓餃子,就特別特別的開心。我們那個時候父母生的孩子比較多我家就四個嗯爸爸為了能讓我們四個能吃飽飯跟別人說哪哪哪,在建築房子能掙到錢,那個時候我爸爸就給別人去那裡掙錢打工。爸爸一走就是一年。就往家寄錢,都是用信封郵的中國郵政那,爸爸會往家裡有3000或2000塊錢,那個時候農民能有2000塊錢,都已經很高興了。看著我們長大啦,哥哥初中畢業就跟著別人說上南方啊,南方可以進廠電子廠啊鞋廠。然後工資也高,還管吃管住呢,農民一聽說有這好的訊息,肯定去這個管吃管住的地方幹活。那最起碼可以解決家裡的一部分開銷。那場之後一個月也就二三百塊錢,四五百塊錢,七八百塊錢。慢慢的工資在社會在發展,工資也在漲,挺值兩三千塊錢。每個月當工資發到手的時候,自己會留一點兒生活費,其他的錢給家裡寄回去。媽媽把每個孩子寄回的錢,然後攢到一起吧,以前的用土堆堆的房子換成了用磚瓦蓋的房子。生活一步步的在好,。農村人都知道程序可以打工,可以掙錢,還可以做生意,大家都慢慢的找出路往外走。都往外走的時候,所以就成了農民工進城打工。我就是農民工,我覺得特別不容易,想在城市裡面紮腳有自己的家更難。
-
8 # 強哥話三農
最早的時候我們稱呼農民為農民伯伯,那個時候新中國剛成立不久,人們還處於一窮二白的困難時期。糧食就顯得尤其重要,人們搞工業搞經濟搞軍事等努力搞四個現代化建設。但是不管你搞什麼首先都需要吃飽飯才行,所以那個時候農民就顯得尤為重要,人們沒有足夠的錢購買糧食,農民就交公糧免費支援四個現代化建設,所以人們親切的叫他們農民伯伯。
但是一直到現在各行各業都在飛速發展,物價也隨著飛漲,農資農具日用品都反著倍的漲,而糧食價格卻一直沒有怎麼漲。民以食為天,這是怕糧食價格上漲造成人們恐慌。但是這樣卻讓農民單靠種地無法養家餬口了,他們不得不進城打工繼續為現代化建設做貢獻,也就成了人們常說的農民工。
這個時候的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忘記了依靠農民交的公糧吃飽飯的事情。人們看到的是農民工沒有素質,不講衛生,到處充滿了對農民工的指責與嫌棄,嚇得農民工連乘坐公交車都不敢坐在座位上。
這個轉變過程讓我想起了生養我們的父母,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照顧與呵護,那個時候父母是最可愛的人,最親的人。等我們剛長大剛能賺錢的時候,我們會有種成就感,發誓從此不再向父母索取,並且要回報父母,用我們的第一桶金給父母買一件衣服和一些食品,我們感覺十分自豪。
等我們再大一些的時候,就會慢慢的把精力都用在工作上,用在找物件結婚生子上,用在我們的小家上面,用在培養我們的下一代身上。我們似乎忘記了那個養我們長大的父母,直到有一天父母父母打了電話說他們生病了,我們才發現他們已經垂垂老去,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我們的照顧。
我們可以嫌棄我們父母,甚至可以拋棄我們的父母。但是不要忘了,總有一天我們的孩子也會長大,我們也會老去,社會不斷髮展,我們也會落伍。如果這種精神傳承下去,我們也將被嫌棄被拋棄。一個只有高度先進科技而沒有人情味兒的社會是多麼的可怕,那將是一個機器人的社會,一個殭屍的社會。美國比我們發達,也可以說是世界最發達國家,但是他們的父母全都在養老院,這是你嚮往的未來嗎?你還有生養孩子的動力嗎?
所以我們必須言傳身教的把這種感恩的精神傳承下去不容丟失,我們要對父母感恩,也要對農民伯伯感恩。當我們再次遇到劫難的時候,才會有人心甘情願的站出來充當農民伯伯的那個位置支援我們。
-
9 # 明月笛聲仗劍天涯
當農村機械化達到了一定程度,農村就出現大量剩餘勞動力,尤其是在九十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農民長期或短期脫離農業走向城市或大中型建設工地及工廠,這部分人俗稱農民工。
-
10 # 清宮紅牆
從改革開放以來,在南方叫打工仔,北方叫農民工!
農民工,又稱外來工、民工,是指為了工作從農村移民到城市的人員。“農民工”的稱謂是在改革開放後眾多的農民進入城市才出現的,他們是城市發展經濟的主力軍,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中國西南邊境及東南沿海的城鎮中,農民工尤以遠在他鄉的非本地人居多。
-
11 # 春風三千里
從什麼時候開始,農民伯伯變成了農民工?
個人感覺這是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決定的。
當時,因為生產條件的落後,無論是工業還是農業都以人為主要的勞動力。特別是農村,糧食作物從耕種到收穫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來完成,這就決定了主要的勞動者基本上都是農民,只有少部分的人在城市做工人或者從事其它職業,所以當時農民的地位是很高的,小學生學的課文裡也處處可見“農民伯伯”的稱謂。
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開始慢慢的實現機械化,從而取代了以人為主要勞動力的生產模式。機械化的普遍使用節約了大量的人力,也大大縮短了耕種收穫的時間。
農閒時農村大量閒置勞動力就開始出去打工賺錢來補貼家用,而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也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活,比如建築工地工人、零工、維修、清潔之類,“農民工”這個稱謂就慢慢的叫起來了。
現在農村的經營模式和理念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已經開始逐步實現土地承包制,整合土地資源,大型機械化運用,既節約了土地資源農民也有了穩定可觀的收入。大量的農民開始轉變生活觀念,向城市方向發展,農村也開始進行城市化轉變,這也是經濟發展的大形勢決定的。
總的來說,國家經濟的發展不論對農村還是城市都帶來質的改變,人人都平等享受國家的福利,生活條件也都有著很大的改觀。
現今,農民工的社會地位逐年的增高,經濟收入也更有保障,相信我們的國家發展會越來越好,人民生活也會越來越富裕。
回覆列表
一,中國由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以後,糧食隨行就市,但糧價相對提升緩慢,物價特別是農資價格上漲的很快,種糧的利潤空間不斷縮小,由於農民對市場的需求掌握和預測能力有限,種地又是春種秋收,週期長,常出現農產品滯銷,低價出售的情況。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不平衡,很多貧困山區交通不便,生產條件差,土地零散瘠薄,種植業利潤低微。到目前,中國2707個貧困村未能擺脫貧困,致使很多農民進城打工來緩解生活壓力。
三,農業發達地區,機械化程度較高,解放了大批勞力,同時人均持有地少,閒置勞力進城另行從業。
四,物價居高不下,家庭經濟開支越來越多而重。一個農民家庭,一年僅“禮”尚往來的份子錢少則幾千多則上萬,尤其是孩子結婚,車、房、彩禮十幾萬、幾十萬多則近百萬,大多舉債強為,靠農業收入是無法承擔的。
五,年輕人觀念變化,對農村產生一種排斥性,不想在農村“老守田園”紛紛進城另謀出路。
農民進城仍是農民,大多數在一線承擔又苦又累的活,但收入卻是種地無法比的,有的一月收入可抵種糧一年的收入。尤其那些有一技之長的,經過多年的積累有了人脈,有了資金,自己在修理、裝飾、餐飲、加工等領域佔領了一席之地而成了小老闆,不再是農民工。
農民工沒有擺脫“農”字,在城裡挑著基礎建設的大梁,是農民中的工人,想返鄉了又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
農民工的作用不可取代,至於什麼時間產生的恐怕難成定論,因為有無數城裡的工人也是農民出身,只是年代更久一些而已。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