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汪淳浩瀚
-
2 # 兔哥哨位
兔哥回答。登陸艇是渡海登陸作戰重要的巡輸工具,可以將人員武器裝備物資運送到灘塗前沿,是登陸作戰重要的支撐船舶。登陸艇的種類繁多,大小不一,通常把排水量500噸左右以下的稱為登陸艇。超過千多以上的叫登陸艦。登陸艇的種類,有船舶登陸艇,氣墊登陸艇。按排水量和裝載能力分為小型、中型和大型登陸艇。小型登陸艇,滿載排水量10~20噸,續航力約100海里,能裝載登陸兵30餘名或物資3噸左右。中型登陸艇,滿載排水量 50~100噸,續航力100~200海里,能裝載坦克1輛或登陸兵200名或物資數十噸。大型登陸艇,滿載排水量200~500噸,續航力約1000海里,能裝載坦克3~5輛或登陸兵數百名,或物資100~300噸。船舶登陸艇的特點,登陸艇的航速多在12節以下。艇首設有與艇同寬的首門兼跳板。裝載艙為敞開式。裝備有機槍或小口徑艦炮。吃水淺,機動靈活,可深入到登陸艦不能到達的淺水區和岸灘登陸;但續航力小,航速低,耐波性差,活動範圍受到限制。氣墊登陸艇的特點,20 世紀70年代,出現氣墊登陸艇,具有較高的航速和獨特的兩棲性,是理想的登陸工具。根據噸位大小種類很多,如“野牛”氣墊登陸艇噸位可達500噸。氣墊登陸艇速度快,能直接登上灘塗。登陸艇為什麼不開側舷門?首先這是由於等等陸艇是結構和性質決定的,登陸艇體形較小,裝載貨物,人員,武器裝備量不大,而且整個艇首門開啟空間很大,開側舷門沒必要,同時如果開側舷門也會給登陸艇帶來結構性的變化,結構強度將低。第二,登陸艇的首門即是跳板,登陸艇利用平整的低部能最大限度的登陸上灘,在利用首門跳板,能使人員,車輛迅速上岸。第三,灘頭陣地一般都是沙土質,登陸艇雖然能搶灘登陸,但不能整個船都跑岸上去,船體還是在水裡,如果開側舷門,人員好說,涉水過去,而坦克,車輛就不行了。而且由於艇身小,沒有車輛迴旋餘地,也無法從側舷門出艙。實戰中從側舷門出艙真的就安全嗎?不一定。登陸作戰中,首先是要由炮火,戰機對敵灘頭陣地進行打擊,登陸時,登陸艇通常有大型登陸艦把登陸艇送到登陸起始海域。再由登陸艇負責把人員裝備送上海灘。這其間,負責掩護的海空打擊火力是不能中斷的。登陸時間越短越安全。登陸艇為了快速登陸上岸,通常是離開登陸艦時安一字縱對前進,這樣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速度,前面的登陸艇起到壓浪的作用,這個方法也是魚雷艇的作法,我們集體游泳時也是採用這個方式,越往後越省力。當接近灘頭時,散開,快速登陸。如果人員從兩側舷門入海,必然要跳到水裡,士兵身負武器裝備,在水裡根本遊不動,也走不快,人員只有上了岸才能採取隱蔽措施。如果在水裡負了傷連生還的希望都渺茫。其實,從艇上透過踏板上岸用時要明顯短於從兩側下水上岸。因此登陸艇並不適合從兩側下水。快速上岸才是最重要的方法。(個人觀點,歡迎指正,圖片來源於網路)
回覆列表
首先,登陸作戰防禦方的火力佈置並非直接向正前方使用,而是透過形成交叉火力網完成對登陸兵力的封鎖。在不懂軍事的人眼中,無論是抗登陸作戰還是陣地防禦作戰,防守一方的重火力都是對正前方的來犯敵軍進行火力打擊,而實際上防守方的重火力往往配置在陣地的兩翼從而形成交叉火力網,最大程度的壓制敵方衝擊速度和規模。在眾多描寫諾曼底登陸的影視劇中,往往都會出現登陸艇剛剛開啟艙門就被重機槍一個長點射大量殺傷,這種情況只有在登陸艇正好衝在了機槍碉堡的正前方才會岀現,從機率學角度實在是太少了。如果從側面開門顯然增加了重機槍直接命中的機率,增加了人員傷亡數量,顯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登陸艇這種大規模製造的船隻,需求量大設計相對簡易,不會設計的太複雜。登陸艇不需要考慮過大的航程、體積和重量都有嚴格要求,同時要求儘可能的多裝人員和物資,數量還要儘可能的大,這些都限制了登陸艇建造的要求。登陸艇的艙門朝前開,在前進中透過海浪的壓力就可以閉鎖,而如果在側面開門就必須增加相應的閉鎖裝置,不但增加了登陸艇的自重還減小了可承載面積,製造費用也必然增加,在戰時條件下顯然是不可以接受的。
登陸艇的設計並不是誰一拍腦門而決定的,在最節約成本的情況下,在可以接受的人員傷亡情況下,盡最大可能提高作戰效能,也是經過大量的論證取得最優方案。在戰爭期間,人命是不值錢的,戰爭的勝利必然伴隨著大量人員的死亡和傷殘,只要能取得勝利在一定範圍的人員犧牲都是可以接受的,同盟國也好軸心國也罷,基層官兵只是決策者眼中的數字而已,為了達到目的完全可以損失掉一些數字,所以慶幸吧我們遠離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