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UncleDan蛋叔說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巡視途中後,他最小的兒子胡亥在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的謀劃下登基,成為秦二世,而秦朝也亡於胡亥這個二世。對於秦朝的滅亡來說,原因有很多,胡亥的責任還是很大的,他首先是把皇帝這個職業當成了享受的臺階,當皇帝僅僅是為了集中全國資源讓自己毫無顧忌地享受錦衣玉食、歌舞美女,是為了自己的奢侈生活更加美好而當皇帝。

    如何做好皇帝?其實胡亥的前面是有可以學習的榜樣的,就是他的父親秦始皇,不管秦始皇是不是為了贏氏的家天下流傳萬世,他至少留下了足以讓萬世效仿的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郡縣制等等制度。並且在秦朝統一天下後,也一直不辭勞苦的到處巡視,震懾不法,這才是對皇帝這個職業的正確態度。

    而胡亥繼位後,沒有一絲一毫繼承到秦始皇的警惕心和危機感,以為從此天下大吉,最重要的是,他把所有的權力交給了一個臣子,自己躲進後宮專注於享樂,趙高當然是秦朝滅亡的罪魁之一,但他的行為和權力全部是胡亥毫不設防的賜予的,甚至胡亥自己最終都栽在趙高手上,被逼自盡時毫無反抗能力。

    但胡亥對於秦朝滅亡最主要的責任還不在信任趙高這事上,胡亥對於秦朝最毀滅性的打擊是自滅宗族,導致秦朝在最危險的時候沒有人能站出來指揮抵抗。在古代,宗族的延續和強大對於個人以及依附在這個宗族身上的其他勢力異常重要,“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等觀念深入人心,比之現代,古人更加依賴宗族的保護。

    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在隋唐以前,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有多高?有時候並不是看你的官職有多大,而是看你的宗族是否強大,在宗族遇上危機時,族人也是最願意為宗族奮戰和奉獻出一切的。秦朝贏氏皇族顯然是當時最強大的宗族,雖然皇族內部少不了紛爭,但在對外的態度上,即維護秦朝的延續是絕對一致的。

    贏氏皇族延續幾百年,已經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宗族群體,秦朝朝堂上的關鍵職位如果讓贏氏族人擔任,至少能保證秦朝的權力始終在皇族手上,而不是落入到趙高這個外人手中,但對於秦朝來說最關鍵也是最核心的這支力量卻被胡亥完全忽視,甚至於因擔心皇位不穩,做出了一個喪心病狂的決定,那就是把他們全部殺光,根據史書的記載,從長兄扶蘇開始,胡亥幹掉了所有的兄弟,包括姐妹和他們駙馬。

    秦始皇駕崩的當年,胡亥先殺掉了長兄扶蘇:“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緊接著,陸續對皇族兄弟姐妹們下手,不顧皇族的尊嚴,將他們公開的殘酷的處死:“乃行誅大臣及諸公子,以罪過連逮少近官三郎,無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殺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財物入於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

    看看上面的這些記載,雖然有趙高慫恿的陰謀在內,可胡亥怕不是個傻子?完全不知道孰輕孰重,秦朝真正的擁護者就是這些嬴氏皇族,危急時刻能幫助抵抗外敵和安撫內部的其實也是這些皇族,並且他們的身份足以讓很多人信服,胡亥把他們全殺光,直接且惡劣的後果就是當劉邦、項羽殺奔咸陽時,已經沒有能率兵拒敵的人了。

    在秦朝以前的戰國時期,各國王室中的人才力挽狂瀾救國家於危急的例子可謂是比比皆是,比如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中的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他們全是所在國的王族,雖然他們也因為名聲和權勢遭到君王的猜忌,但卻沒有哪一個君王會輕易的殺掉他們,這些戰國時期的君王們都清楚的知道,當國家危難時,同為王族的公子們一定會竭盡全力幫助國家。

    在戰國各國受到秦國威脅時,就是這些擔憂國家前途的王族們到處奔走,合縱連橫,利用自己的名聲和能力,屢屢幫助國家解決危機。長平之戰後秦國包圍趙國國都邯鄲,平原君趙勝散盡家財,募兵死守邯鄲三年,堅持到魏國救兵到來。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後被魏王猜忌,不得不到趙國避難,但在魏國被秦軍攻擊時,魏無忌依然在外組織諸國聯軍救魏,幫助魏國逃脫大難。

    從戰國時期信陵君魏無忌、平原君趙勝的事蹟可以看到,王族中有能力的人對國家的幫助有多大?不可否認,他們對王權或皇權有威脅,但站在一個皇帝的高度看問題,其實國家或王朝的延續才是最重要的,胡亥明顯忽視了這一點,將秦朝的延續至於皇權的威脅之下,至少,對於才剛剛經歷二世的秦朝來說,這是極度不可取的。

    因為胡亥的行為,秦朝贏氏皇族受到不可挽回的毀滅性打擊,劉邦攻入咸陽時,贏氏皇族僅僅只剩下秦王子嬰這一顆獨苗,當項羽殺掉子嬰後,秦朝連隱蔽復國的皇族都沒有剩下一個,這不得不說是秦朝最大的悲哀。千古一帝秦始皇要是在地下有靈,怕不是要被再氣死一次,為秦朝統一天下打下基礎的秦朝歷代先王估計也會再氣死一次。

    後世直到清朝,歷朝歷代在滅亡後,都會有皇族後裔為復國而努力,不管能否成功,至少有後裔為先人們的成就持續奮鬥。比如清初,不斷有人打著明朝皇族的名義反清,連吳三桂反清時都要抬出一個明朝宗室,這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朱明皇族延綿二百多年,一定有活著的,可秦朝的贏氏皇族是實實在在的沒有後裔,全部是公開被胡亥殺掉,一點都不遮掩,把秦朝的希望完全扼殺在他當皇帝的時候,所以,胡亥對秦朝滅亡要負起的最大責任就是毀滅掉了自己的宗族。

  • 2 # 歷史副課代表

    首先我個人認為大秦帝國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不能說誰負主要責任、這與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政治制度、經濟、文化等等方面有很大的關係!

    1、秦朝暴政,不得人心

    連坐、誅九族”這樣的嚴峻刑罰、繁重的勞役、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長城、秦皇陵、這些耗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不利於統一後的長期發展、再加上秦朝官吏殘暴不仁、普通民眾負擔過大、苦不堪言。

    秦國統一以後,過去商鞅的耕戰制度基本已經不適用了,當時的制度是戰時爭霸所需要的,對統治來說是不大適用的。人民在戰爭結束之後,渴望和平穩定的生活,人心思定、而秦國不反思,更換政策,仍用“苛政”、隨著秦統治的擴大、反抗秦的量變擴大、而且秦政越來越苛、達破一定的度後、就會質變、壓迫的人民、終於起來反抗秦朝、秦朝在起義反抗之下崩潰了。商鞅既是秦國崛起重要人物,也間接充當了未來秦朝的掘墓人。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居然把天下所有藏書焚燒,並且坑殺了很多儒家學人及術士,歷史上稱為焚書坑儒。表面燒的是書,殺的是人,其實那是一種對文化的毀滅,也是一種愚民的做法。秦國偏離周朝中心,當春秋各國發展時,秦國一直很封閉,所以秦國並不是戰國時期思想的發源地。雖然秦國能人很多,也有很多著書立說之人,但並沒有出過真正思想家。

    趙高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罪魁禍首,而項羽、劉邦只是加速了秦朝的滅亡過程。

    秦始皇死後,趙高利誘胡亥謀朝篡位,並威逼利誘李斯同流合汙。之後偽造詔書,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賜死大公子扶蘇,更是害死將軍蒙恬。在胡亥登基的時候,因為李斯的作證,文武百官被矇蔽其中,胡亥登基之後,果然荒淫無度,趙高更是權勢滔天,李斯便成了趙高的絆腳石。於是趙高像胡亥進讒言,藉由胡亥之後剷除李斯之後,趙高終於對假皇帝的名頭不滿。

    他用一招指鹿為馬分辨出朝堂之上不服他的官員,之後用盡各種手段害死這些人,為他篡位做好準備。而在胡亥懷疑趙高之後,趙高知道時機到了,他做了一番準備,命令閻樂殺了門官,將胡亥堵在望夷宮內。他的種種做法都將秦王朝的統治通向推向滅亡,趙高半生的時間都是在謀話中度過,他在秦國有如此高的地位。

  • 3 # 唐家有肖

    從我們後世的角度來看,主要責任是始皇

    可能我這樣說很多人不贊同,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第一個大一統君主,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亂局。

    當然這是正常現象,這些是始皇帝的功能,但是人無完人,受限於時代,古代帝王可能更是如此。我將從以下幾個點去回答這個問題。

    1.過於寵幸宦官。始皇帝在統一海內後,很多問題就湧現了,比如邊關問題,基層治理問題,太多事情,導致始皇帝一天的工作量很大,本身始皇帝就注重加強中央集權,權力過於集中,所以很多權力外瀉到了宦官手裡面,著名的就是趙高了。

    2.立繼承人問題上過於猶豫。從歷史正題上來說,始皇帝是什麼人,征戰六國,那是決斷如虹,不可能猶猶豫豫,但是在立儲這個問題上是真的迷,始皇帝身體正常的時候,卻沒有去明確誰是繼承人,雖然很多史料都證明其更加傾向於立扶蘇,但是最後時刻將其安排到邊外歷練是真的看不懂,要是讓扶蘇留在咸陽鍛鍊,治理政事或者監國多好啊。當然立儲君這個問題的猶豫,也是第一個問題中的趙高也在其中做出了不少的壞事。

    3.過於迷信,追求長生。當然這個問題,從時代背景來說不算是什麼大事情,因為古代帝王那個不想長生不老。但是始皇帝最後一次巡遊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其死於邢臺沙丘,很多事情都沒有弄明白去死了,導致帝國內部多個勢力蠢蠢欲動。

    4.對東方六國後裔沒有斬草除根。很多人都在說始皇帝是暴君,當然這樣說不是沒有依據,古代那個帝王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始皇帝在對待東方六國後裔的問題上沒有太過於追究,導致當時內亂開始後,這些六國後裔在原六國的地盤上,振臂一呼應者雲集。

    5.急功近利。始皇帝的偉大不用質疑,帝國的毀滅有部分原因就是過於求功。把應該幾代人完成的事情,一個人完成了,當然就會導致很多矛盾。

  • 4 # 北涼縣令

    請問大秦帝國的滅亡誰應該負主要責任?

    雖然史書沒有記載趙高下毒的事情,但是人在自己將要死亡的時候,自己還是有感覺的,秦始皇在沙丘暴斃本身我個人觀點就很蹊蹺,為什麼突然間就死了,之前有什麼大病嗎,所以我認為當時能接近秦始皇的人就一個趙高,趙高毒殺秦始皇的概率很大。

    如果秦始皇早立太子,並挑選文臣武將輔佐天子,即使暴斃,也不至於被趙高和李斯鑽了空子。所以我認為按當時的情況李斯沒什麼大錯。

    雖然秦始皇為後世幾千年奠定了基礎,按當時的大一統的情況,秦始皇的功績到三世完成最好,無論是統一文字、度量衡、修靈渠、修長城,在我看來還是急功近利,先耗死老一輩的六國舊民,多加安撫,在執行制度最好不過。

    胡亥大興土木、吃喝享樂,遠離群臣,獨斷專行,同時殘害秦公子公主二十餘人,包括大臣馮去疾、李斯、蒙毅。這樣就導致秦朝的執行力及戰鬥力銳減。

  • 5 # 終南隱士

    首先,始皇帝嬴政應該負主要責任。

    歷代皇帝均以太子儲君為國本,而始皇帝在位期間一直不立太子,按照慣例扶蘇貴為嫡長子應該早早立為太子,而始皇帝卻沒有這麼做。

    至於始皇帝為何不立太子?

    我個人以為始皇帝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扶蘇雖是嫡長子,機智聰穎,生具一副悲天憫人的慈悲心腸,因此在政見上,經常與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馳,故此始皇偏執的認為這是扶蘇性格軟弱,怕不能擔起大任,所以讓他和蒙恬一起在北方修長城,磨練性格。其次,扶蘇一直奉信王道治國,與始皇帝的霸道治國相左。

    其次,扶蘇負次要責任。

    扶蘇沒有擔當起作為儲君的責任,沒有在最後關鍵的時候挺身而出,愚忠愚孝以至於國家公器落入奸人之手。

    第三,李斯也有責任。

    李斯私心太重,政治鬥爭經驗薄弱,對趙高抱有幻想,太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作為丞相,沒有對趙高的行為進行制止,反而一起同流合汙。

    第四、高階大臣沒有挺身而出,維護秦法。

  • 6 # 九州往事

    應該說秦朝的滅亡是多種因素綜合導致的結果,沒有一個人一件事可以說能擔負主要的責任。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但也不是一片雪花就導致了雪崩。

      

      綜合種種記載,我們大致得出了導致秦王朝走向滅亡的幾點因素:

      

      1,秦國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後,其本身已經逐步地走向了僵化。第一,史記陳勝世家中記載陳勝吳廣因為延誤了戍期,法令失期當斬,陳勝吳廣遂反。但是大雨應該是一個相當有力的免責或減責事由,但是陳勝吳廣卻並不認為有這樣的可能性。中國學者寧漢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於不區分情節,只要發生刑律中所規定的後果,一律論處。

      

      2,秦國在伐滅六國之後,國家面臨的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前可以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卻不能在全國全面開花。可以從陳勝吳廣的戍邊來看。春秋戰國時代國家疆域小,百姓戍邊來回旅途短,戍邊時間也不長。但是到了秦朝以後國家太大了,這個制度就會出現問題。到漢朝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訓,允許百姓以錢代戍(費300文錢請人代為戍邊者稱為“過更”,自己戍邊稱為“踐更”)

     

     

      3,秦朝官吏的執法過於粗暴。秦國是個耕戰國家,獎勵軍功。統一之後原本應該早日結束的軍事管制制度被無限期延長了。秦朝的地方官吏多為軍人(如滅韓的將領叫內史騰,之後即為秦守韓地),他們缺乏應有的執法素質,手段往往粗暴。比如押送陳勝吳廣的那兩個尉,“吳廣忿圭尉”“尉果笞廣”。也因為這樣,在陳勝起義之後,“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經表明態度要依從起義轉而伐秦(如吳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諒他們。

      

      4,秦朝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陳勝吳廣在起義之後也不過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這樣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後,以數百人之眾,就能“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由此可見秦朝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5,從陳勝吳廣以扶蘇和項燕為號召來看(而根本不顧後者的國家正是被前者的父親所伐滅),顯然百姓只是恨那些官吏和苛政,對秦室並無特殊的惡感。

      

      6,秦朝的徭役過於嚴重,並伴有族群間的歧視。稍微一觀察,我們發現,劉邦、項羽、英布等秦末梟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關東人,而且他們幾乎都有在關中服徭役的經歷。就目前對始皇帝陵邊修陵民工瓦當的發掘來看,記載的籍貫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關東地區的郡縣。秦朝修築直道,伐匈奴百越,所需要的糧草大部分來源於關東地區。我記得探索與發現當中有一期說秦朝伐匈奴的糧草來自於齊地的,運糧食的車隊要2次翻越太行山,3次度過黃河,每65.5石糧食中只有1石可以到達前線。由此可見對關東經濟的掠奪到了什麼程度。 

      7,秦國的統一程序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這使得關東人遭受了極大的苦難。秦國凡攻略一地,必奪其地,遷徙秦民居之。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侯厓復相。二十七年,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等等等等。這也是上面所說劉邦、項羽、英布等秦末梟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關東人,而且他們幾乎都有在關中服徭役的經歷的原因。而且,秦國關中地區的人只是苦於嚴厲的法律,而並不是苦於徭役,他們的經濟並沒有受非常大的損耗。這也是為什麼在秦末大起義之後,所有的爆發點都在關東,而關中地區始終沒有發出一叮點火花;劉邦進關只是約法三章,就使得民大悅;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佔有了關中,糧秣極為充足的原因了。

      

      8,是秦領導人素質的變化。秦國講求法治,這種法治是建立在君權基礎之上的,皇帝的個人素質對於國家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顯然在秦始皇死後,即位的二世才能遠遠不如秦始皇。

      

      綜合上述原因,秦王朝因而只存在了15年就走向了最終的滅亡,並非一人一事所能為。

  • 7 # 品茗讀歷史

    秦始皇贏政要負主要責任。

    首先,秦始皇錯就錯在沒有早立太子,給了胡亥和趙高以可乘之機。如果秦始皇生前確立太子的人選,最有可能的就是公子扶蘇,扶蘇淳厚仁慈,如果他繼承皇位,一定會對秦始皇的暴政有所改變,平息百姓的怨憤。雖然秦始皇萬世的理想不能實現,但十世八世還是可以維持下來的,不至於象秦二世這麼短命。

    其次,李斯的責任也很大,他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在“沙丘之變”中他不同意篡改秦始皇的詔書,秦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他的歷史地位也就更高,形象也更加正面。李斯當時是有能力阻止胡亥和趙高的,可他喪失了原則,怕自己丟了官,置國家利益於不顧,讓胡亥趙高得了逞,最後也落個被腰斬的下場,秦國未滅,他先死了。李斯害死了秦國,也害死了自己。

    再次就是趙高了,趙高是篡改詔書的始作俑者,他是完全為了自己的私利而立胡亥的,他不提議的話,李斯就會按著正常程式迎立公子扶蘇即位,那趙高以後就沒有機會被提拔了。宦官不能參政,一參政就會亂政,國家就會衰敗甚至是滅亡,東漢時期的十常侍之亂政,還有明朝九千歲魏忠賢的干政都使國家遭到了滅頂之災,趙高也是這樣。

    最後就是秦二世了,雖然他是稀裡糊塗地被推上了皇帝寶座,但他也不想想自己半斤八兩,有什麼能力治理國家?這也罷了,為什麼要把大權交給一個宦官,最後落得個“孤家寡人”的下場。

    綜上所迷,大秦帝國的滅亡,秦始皇、秦二世、李斯、趙高都有責任,但秦始皇要負主要的責任。如果秦始皇早立太子,一切都會照章行事,就不會給小人可乘之機,秦國也不會這麼早就滅亡。秦始皇也不會想到,自己的一時疏忽,倒致了大秦帝國的大廈瞬間崩塌。

  • 8 # 梅子雨summer

    商鞅,大家也許很奇怪,商鞅西入秦那都是秦國橫掃六合一百多年前的事了,商鞅死時是公元前338年,而秦朝建立是在221年,商鞅怎麼會和秦朝的滅亡有關聯呢?

    秦朝到底因何而亡?

    田租是指根據農戶的田地數量收的稅,口賦是指按照家裡人口數量交的稅,雜賦則是各種名目下收的稅,比如秦始皇的生日、秦始皇母親的生日等等。

    田租,關於秦朝田租有如下記載:

    舍地而稅人,地數未盈,其數必備 ——《通典·食貨》

    什一之稅 ——《漢紀》

    五口之家佔田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漢書·食貨志》

    上面所說的是:一般來說,五口人的家庭一般有100畝田地,不管實際有多少田地,都按照人口來算,而100畝土地的產量不會超過100石,收稅會收十分之一,也就是10石。

    但是秦朝所收口賦已經不可考證了,但是肯定是要高於漢朝的賦稅,我們可以通過漢朝的賦稅來考量秦朝賦稅之重:

    根據《漢書·高帝紀》,漢朝的口賦是120錢,五口之家要繳納600錢,當時的糧價長期穩定在30錢每石,也就是20石,是秦朝田租的兩倍。

    而再加上雜賦,每戶人家的三分之二的收成都要上交。

    所以董仲舒說秦朝:

    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

    可見賦稅之重。

    這就為後來的各地百姓起義埋下了伏筆。

    秦朝賦稅重的原因是原本秦國的賦稅就很重,而這麼重的賦稅就是商鞅制定的。

    “苛政猛於虎”大家都聽說過,所以都覺得賦稅重是一件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每個賦稅很重的時期,都是昏君當道。

    但是賦稅重有一個好處,就是國家有錢,不管是給君主揮霍還是用於戰爭,這也是秦國能夠一統六國的根基之一。

    秦朝另一個強大的根本是兵役和徭役制度,2000萬人口的秦朝,竟然有兩、三百萬男子服兵役和徭役,而這個也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同樣這個也是秦朝滅亡的原因。

    商鞅變法造就了秦國,卻也是秦朝二世而亡的罪魁禍首。

  • 9 # 盧海

    秦始皇,最大的責任是對六國貴族太過仁慈,沒有一點殺伐之心。沒有在十幾年統治中摧毀齊、楚、趙、燕、魏、韓等六國貴族家族根基,是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最大的錯誤。從秦始皇碑刻文章中的語句來看,秦始皇更多的是希望六國之後認同秦朝。

    劉邦在這方面就比秦始皇狠多了:為了防止齊、楚等六國之後的造反,劉邦把他們全部遷移到關中。而秦始皇只是把六國國君搬遷到咸陽的宮中居住,像項梁、項羽、田儋、田榮、魏豹、趙歇、韓成等六國貴族竟然沒有被遷移——非常的震驚。

    假如秦始皇把這些六國貴族之後全部遷移到百越或者從匈奴收復的河南地,胡亥時期,齊、楚等地根本就鬧騰不起來——因為沒有人帶頭了,或者造反了也找不到領頭的人,只能是盜賊式的造反。

    秦始皇的最大過錯是沒有摧毀六國貴族社會根基,雖然秦始皇為此改士民的稱呼為黔首將貴族和平民統一化、採納李斯的焚書令實行以吏為師政策,但對六國社會根基摧毀得不夠。

    胡亥,最大的劣勢就在於沒有治理經驗,更沒有自己的勢力。殺兄弟,也是胡亥不得不做的保位行為。對法家的堅持,讓胡亥對大臣的信任很高,尤其是對李斯、趙高、章邯等人。不懂用制衡去控制大臣,是胡亥最大的錯誤。

    胡亥一生人,最大的錯誤有兩個:對法家的堅持、權變之術的缺乏。對法家的堅持,導致了秦朝36郡的治理壓力,只有秦始皇這種工作狂才能承受,胡亥沒有辦法承受,換做扶蘇也沒有辦法承受。要減輕這種壓力,或為了獲得自己兄弟對自己即位的支援,胡亥實質上可以在即位之初,可以將齊、楚、燕、趙這四地分給自己的十幾個兄弟,讓他們作為自己治理東方的代理人,封他們為王。在皇帝——36郡——幾百個縣這種三層結構下的政務工作量非常繁重,基本上除了秦始皇,其他人無法忍受。但由於胡亥對於法家治理的堅持,沒有分封,這算是胡亥不懂權變的表現。當然,阻力也很大。下面胡亥拒絕趙高的降位為王、招撫劉邦的建議,也說明了胡亥缺乏權變之術。

  • 10 # 江少晨

    秦始皇是本人非常敬佩的古代帝王,沒有之一

    秦始皇的人生格局絕對大

    始皇帝在建立大一統的秦帝國後,擴張的腳步還沒有停歇。始皇帝派遣帶領50餘萬大軍北擊匈奴,又同時派遣50餘萬大軍在大將屠睢,趙佗的帶領下南征百越之地。古往今來,兵家最忌陷入兩線作戰。結果導致秦國腹地關中地區竟到了陷入了無兵可用的境地。而此時,六國反叛勢力蠢蠢欲動,但只是害怕始皇帝,而不敢有大動作。等始皇帝一死,六國反叛勢力立即發作。此時關中已無可用之兵,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不得已動用驪山刑徒,結果秦將帶領的雜牌軍被項羽打敗,秦國大勢已去。這是始皇帝的第一大失策。

    此時,其他諸侯國,陳勝最讓起義,楚漢之爭都是,趁亂起義,看準了時機,趁秦朝內部兵力空虛,如果秦朝百萬大軍,還在,無論項羽都是不可能的

    有說史冊,但我認為是一個壯舉,正因為秦始皇的堅持才讓中國走向統一,想想今天的歐洲,

    接著還有一個問題,當秦朝內亂的時候,南北的大軍,都沒有班師回朝,解決危局中的秦國,這是為什麼?

    這因為當年秦始皇這一斷臂療傷的做法,才讓中國的版圖,中華名族達到統一,

    史上秦始皇

  • 11 # 圖說文史

    認為以胡亥、趙高為首的領導集團應該為秦朝滅亡負主要責任。胡亥、趙高執掌政權後,為排除異己進行了政治大清洗,造成了嚴重的政治內耗。像以前支援扶蘇的蒙恬等人被害,管理朝政的能手李斯也被害。這直接造成統治集團的削弱,應對重大事件能力的衰減。胡亥、趙高等人未及時改變窮竭民力的做法,而且自身荒廢朝政,不瞭解國家狀況。一方面自己沒有足夠的執政才能沉迷於玩樂中,不問民生、經濟、軍事。一方面變本加厲壓迫百姓。不懂軍事也注重軍事。首先濫殺軍中大將,蒙恬的遇害讓北方戍邊軍團威力削弱。也不注重軍事人才培養,使蒙恬等同代將帥後再大將之才。其次在鎮壓起義軍時,屢次干預前線指揮,擾亂前線計劃。

  • 12 # 東波情感

    看到有人說商鞅的責任,商鞅變法失敗後,多少年秦朝才建立的嗎,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再說了商鞅的套路,壓根就沒有在秦始皇哪裡用過。秦朝滅亡最直接的關係應該是一下三點,一秦始皇沒有聽扶蘇的話,不可亂殺儒學人。二不可尋找長生不老藥物,因為這個問題讓明白道理的人,降低嬴政的名譽。有趁機的心裡。三不可殺六國的首相。因為六個國家的頭子都殺了。很難得到他們的民心。

  • 13 # 讀史知人

    有一句話叫:當一次雪崩來臨,沒有一片落下的雪是無辜的。這句話應用在大秦滅亡誰該負責上最準確不過了。要說責任人,這裡面不止一個。

    首先是秦始皇。不要認為秦朝滅亡全是胡亥的原因,秦朝的苛政其實始於秦始皇,試想一下早期將趙國後人滅絕和後來的焚書坑儒等事件,是何等的殘酷,讓人的心靈受到了怎樣的創傷,在大街小巷有不準人發表任何議論,這又是怎樣的峻法,在這種長期壓抑的環境下,人們的反抗基因已經在被激發了。

    其次是趙高。這個心理扭曲的閹人隱瞞了秦始皇駕崩訊息,假傳聖旨給了胡亥,他是幕後的始作俑者,如果不是他的這一系列操作,假如皇位能夠順利傳到扶蘇手中,可能秦王朝還不會滅亡這麼快。

    第三是李斯。這個才華橫溢卻熱衷於功名的人,本應該肩負起與他身份相匹配的職責,卻沒想到他竟然利令智昏到這種程度和趙高這樣的人去同流合汙,如果是別人我們可以不去批評,但是李斯卻不同,他的身份地位,他的才學,都被他辜負了。如果他能有周公或者管仲等人的一點點氣魄,也不至於讓趙高弄權了。

    最後是秦二世胡亥。很多人會把責任歸咎於他,但我覺得胡亥其實從繼位開始就是個傀儡,他的一切指令背後都隱藏著趙高,他不過是一個提線木偶,如果說他導致了秦王朝的滅亡,那實在是抬舉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這個混蛋什麼時候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