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飛將軍,李廣名氣那麼大。但是一打仗不是被活捉就是打敗仗,要麼迷路,作為一個將軍,打敗仗乃兵家常事。但是迷路,甚至被活捉,這是能力差,還是運氣不好?

回覆列表
  • 1 # 九頭鳥漫談文史

    李廣在軍事生涯的中後期確實經常打敗仗,全是在漢武帝時期,不是他的運氣不好,也不是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差,而是他適合防守戰術,不適合進攻戰術,並且,李廣打仗太過於個人英雄主義,只能打小規模遭遇戰。

    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李廣的同僚程不識曾評價說:“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鬬以自衛”,也就是說,李廣的軍隊毫無紀律性,不講究戰陣集結。

    可在野外要是遇見匈奴騎兵,沒有紀律性且以步兵為主的軍隊是無法和騎兵抗衡的,可以說是一衝即潰,小規模的遭遇戰還好說,李廣個人的戰鬥力就能包圓,但數千人以上的對衝,李廣只能對匈奴騎兵束手無策。

    根據史書的記載,李廣在漢武帝開始攻打匈奴後,曾三次受委派單獨率數千至萬軍出擊匈奴,結果三次都出現失誤,實在是有愧於“飛將軍”的赫赫神威。

    後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置兩馬間。絡而盛臥。行十餘里,廣陽死,睨其傍有一兒騎善馬,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抱兒鞭馬南馳數十里,得其餘軍。匈奴騎數百追之,廣行取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

    要不是漢朝有可以用金錢抵罪的法律,李廣就會被處死。隨後的漢武帝元朔六年,李廣率部和張騫一起出擊匈奴,這一戰,李廣被數萬匈奴騎兵包圍,全軍覆沒:

    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軍,匈奴乃解去。漢軍邑,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

    進入草原後,李廣就不知道怎麼打仗了,和張騫分兵,但兩人相隔太遠,左右不能呼應,這一仗失敗的責任在戰後主要是由張騫背了,但李廣一出擊就抓瞎的本質也暴露無遺。

    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

    這一次是迷路,而後李廣因擔心被衛青問罪,很乾脆的自殺了,史書上記載他自殺的原因是:“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李廣一生征戰無數,闖出偌大的名頭,可一進草原就此敗仗,根本原因就是李廣的作戰特點是孤膽英雄式的,漢景帝時期和漢武帝執政早期,漢朝沒有去主動激怒匈奴,雙方的對峙基本上都是少數遊騎的小規模遭遇戰,或者是匈奴對某個邊境城市的襲擾戰,李廣勉強能起到點作用。

  • 2 # 南山雜談

    飛將軍李廣打敗仗、被活捉,迷路,是運氣不好,還是能力差?這個問題爭論了2000多年,各有各的說法,有人說是因為能力差,也有人說是因為運氣不好,但在我看來,其實並不然。

    李廣作為三朝老將,用他自己的話就是,廣結髮與匈奴大小70餘戰,到60多歲自殺而亡,整整和匈奴打了40多年,是因為沒有機會嗎?答案並不是,李廣的兒子李敢都封侯了,在大漢,非劉姓不能王,非軍功不能侯,普遍情況下,有功肯定會被封侯的。是因為能力不足嗎?答案也不是,李廣不管是當世,還是後世,都是盛名遠播的,所謂盛名之下無虛士,李廣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那麼,李廣為什麼混到這個地步呢?答案就是時代變了,還有就是李廣的性格,我們先來分析李廣的性格吧。

    李廣性格

    李廣的性格剛直,且立功心切,我們有句話是怎麼說的,你越想得到的,就越容易得不到,李廣就中了這個梗,七國之亂時,李廣跟周亞夫平叛,軍功是少不了的,但他卻接收了樑王的軍令,樑王是誰,漢景帝的兄弟,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老是希望兄終弟及,但漢景帝是非常忌諱的,就這點破事,李廣相當於站錯了隊,不說封侯,沒有被打壓就不錯了。

    時代變了

    從漢高祖開始,漢朝對匈奴除了和親,就是防守,而從漢文帝時期,李廣就開始防守匈奴,從漢文帝,到漢景帝,一直防守,漢武帝初期也是這樣,如果不是遇到漢武帝,李廣多防守幾年,到老了,起碼也是國之柱石了,封侯是輕輕鬆鬆的。

    但到了漢武帝,就完全不一樣了,漢武帝之後,對匈奴的戰略就是攻擊,這種大壞境下,防守還有什麼意義?而進攻和防守是完全不同的,防守的話,不會迷路,也不在乎是否打敗仗什麼的,只要城池還在,基本都是勝利的。但進攻就不一樣,所謂攻必勝,戰必取,你攻打別國,沒有首級,沒有繳獲,沒有打下地盤,那麼你功勞在那裡呢?又憑什麼去封侯。

    而在漢武帝時期,老一代的將領思維已經僵固了,簡單來說,我防守了幾十年,你叫我去進攻,就非常不適應了,那麼迷路,要麼各種問題,打敗仗就肯定的了,所以,漢武帝對匈戰爭的大旗是以衛青和霍去病為代表的新生代將領扛起來的,並留下了彪炳功績,而老一代以李廣為代表的將領,就敗給了時代,想謀一封侯而不可得。

    最後總結一下,李廣是有能力的,但他的能力被時代拋棄了。前半生,李廣錯失了封侯的機會,後半生,舊的時代結束了,新時代裡,李廣忙碌半生,羞憤自殺,只能說,時代拋棄你,不會有任何憐憫,不管你有能力還是無能力,剩下的只有惋惜,只餘悲壯。

  • 3 # 國學日知

    首先,性格高傲自負、睚眥必報,意氣用事

    有一次,李廣戰敗丟官後,有次出城打獵,回來時已入夜,封關不許通行,霸陵的校尉禁止他通過。李廣稱自己以前是將軍,亭尉對答:何況是以前的,現在的將軍也不許通行”李廣因此記恨在心,後來任右北平太守時,以人事調動為名將霸陵尉招致麾下藉機殺死。

    還有一次,李廣心高氣傲,因意氣用事,為了追殺三個落單的匈奴兵,率百餘士兵一路狂追不捨,至大漠中遭遇數千匈奴敵軍,後幸得援軍及時趕到才僥倖逃脫。

    李廣治軍寬鬆,軍隊紀律性差,行軍不列隊、宿營不設崗,平時也不操練兵馬,忽視軍備後勤糧草。雖然他因此得到了士兵的支援和擁戴,卻犯了兵家之大忌,一支缺乏紀律的軍隊兵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司馬遷僅從李廣豪情萬丈的個人英雄主義魅力著眼不吝筆墨,大加讚賞,過分抬高了李廣的歷史功績。司馬光自己也認為:“效不識(即程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程不識治軍嚴謹,雖沒有大的戰功,但鮮嘗敗績;李廣治軍散漫,雖士兵擁戴,但也經常因此而戰敗。

    李廣雖為名將,實非良將,非大將才也。明代王夫之評論李廣“獲譽於士大夫之口,感動於流俗之心”。歷史上對李廣的推崇多出自文人,兵家少有對李廣的讚譽之詞。李廣一生對匈奴大小交戰七十餘次,而無決定性勝利,史書記載的如奪馬出逃、神弓怯敵、力射石虎等典故,更多的是其個人英雄主義行為。

    李廣是一個很自負,喜歡逞強冒險的將軍。任上谷太守時,與匈奴交戰,喜歡深入敵陣纏鬥。李廣曾誘降隴西羌族叛軍,然後把降卒800餘人全部殺死。殺俘虜自古是軍事戰爭中大忌,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

  • 4 # 秋原歷史

    都說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而像李廣的三次封侯之路都是以失敗告終,運氣成分是有的,但是更多的還是在於他自身的能力欠缺!

    這句話說的就是一個人要想做成一件事情,本質上不是在於你多強,而是你要順勢而為,於萬仞之上推千鈞之石。

    李廣何許人也?

    李廣,隴西成紀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將,曾率軍擊敗燕太子丹。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代,一生戎馬,始終在抗擊匈奴的最前線。

    正是這一切讓李廣在機遇的選擇上有了很多的機會,平常人也許只能有一次選擇的機會,但是李廣有三次機會,機會再多如果沒有戰略的頭腦,最終還是會遭受失敗!

    眼看著此次戰鬥結束,李廣就可以回去接受景帝的賞賜了,結果李廣卻私自接受了樑王的將軍封印。

    使得在景帝得知這個訊息時,不得不對李廣進行防備。因此,李廣的第一次封侯機會就這麼被錯過了。

    導致匈奴將大部分的兵力都用來對付李廣,而李廣因為匈奴的大舉圍攻被活俘了。而與之相反的則是衛青這邊,當時的衛青不僅直搗匈奴的根據地,還首次俘獲了700多人。一個是因為在外名聲太大,被敵人重點部署作戰計劃,另一個則是初出茅廬首次取得勝利。

    然而,作為上級只專注看結果的,李廣縱然個人能力突出,但是事實是被匈奴俘虜,甚至最後還是通過詐死的方式逃出來,而衛青卻能夠直搗匈奴根據地之餘還能虜獲700多人。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便是李廣第二次封侯之路的錯失。

    當李廣得知沒有給自己安排前鋒,最後帶領部隊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等到李廣從沙漠中走出來的時候,衛青已經擊退了匈奴。

    因此,李廣的第三次封侯機會就是在迷路中錯過的。

    再加上,李廣在接受樑王封印的時候就能看出來,他對當下的局勢沒有清楚的認知,那麼這樣的人在政局混亂的環境中也會被中傷到的。還有後面的漠北之行迷路,也能看出李廣缺乏謀略,以自我為中心。

    綜上,李廣的三次的封侯失敗,更多的還是在於李廣的個人能力不足,意味著他只能做一個將才,而不能做統帥!

    【結語】

    對於“李廣難封”這件事,大多數人可能都會用來比喻自己人身道路的不順暢,以及感慨自己有志難伸的苦悶。

    但是,換個角度來想想,當我們在抉擇一件事情的時候是否有從自身層面以及未來層面考慮一些利弊?當現階段發生了與預期不符的事情的時候,是否有做及時調整和覆盤?

    因此,李廣難封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功除了有一定的運氣成分,更多的還是需要全面提升自己、不斷總結,繼而抓住該有的機會實現最後的飛躍!

  • 5 # 王緝海

    司馬遷在史記裡面有關於李廣的記載,多是個人英雄主義的事件,例如“奪馬出逃、神弓怯敵、力射石虎”等等。在他一生大小70餘戰中,並沒有什麼能夠拿得上臺面的軍功。而且他身為將軍,也犯了許多錯誤。

    首先說,李廣治軍不嚴!李廣待人以寬,肯與士兵同食同睡。但是軍隊的紀律性很差,行軍佇列不密,儘管士兵都願為李廣拼命死戰,但軍紀不嚴的部隊又怎麼會有強大的戰鬥力呢?

    同時期的邊將程不識對李廣治軍有過這樣的評價:“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這句話的意思是,李廣的部隊,士兵們高興,也願意為他賣命。可一旦匈奴人來攻打,就頂不住了。而我們的部隊雖然辛苦點,但匈奴人也找不到我的弱點佔不著我們便宜!

    這也是為什麼李廣每次出擊總是被打敗的原因。部隊紀律鬆散,戰力不強,雖然能靠著李廣的個人英雄主義暫時穩住局面,可援兵一旦沒有出現,那他的軍隊基本也就敗了。

    明朝黃淳耀也曾評價他說:“李廣非大將才也,行無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敵則覆矣。太史公敘廣得意處,在為上郡以百騎御匈奴數千騎,射殺其將,解鞍縱臥,此固裨將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陣,正正之旗,進如風雨,退如山嶽,廣豈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謀反,只憚衛青與汲黯,而不聞及廣。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

    總體來講,李廣是一位傑出的將才,衝鋒陷陣,帶兵殺敵的能力不容置疑。但他卻不是一個帥才,作戰時缺乏大局觀和運籌帷幄的戰略眼光,不能像衛青、霍去病那樣獨當一面。

    不過,作為愛國將領、民族英雄,飛將軍李廣的確值得被後世喜愛和讚頌。而有關後世文人墨客對於“李廣難封”喊冤叫屈,我們也並不苟同,作為守將,李廣任右北平太守,“飛將軍”之名,威震匈奴,使其數年不敢進犯。足以證明李廣是絕對優秀的守將。然而,李廣出戰匈奴大戰之時,卻經常迷路。一個老將身經百戰了,竟不能吸取教訓,解決迷路的問題。就在李廣身前最後一戰,漢武帝拗不過讓他出戰,但又密信衛青,不許衛青以李廣為先鋒。那是因為漢武帝覺得李廣才能不濟,難堪先鋒大任,又害怕不能實現俘獲匈奴單于。

    事實證明,漢武帝的想法是正確的。那時,衛青讓李廣與右將軍從右路迂迴進攻,但是李廣完全沒有服從安排,直接帶著隊伍從東路出發就走了,部隊沒有嚮導,於是又迷路了。居然落在了衛青的後面,他可比衛青出發早啊。這次延誤了戰機,導致匈奴單于逃走,事後衛青問責,李廣憤而自殺。

    李廣一生英勇,且為人清廉剛正,的確堪稱英雄。但是,李廣身上卻也存在許多的問題。他終生不能封侯,被後人評為“數奇”(運氣不好),但其實這是與他治軍不嚴、缺乏戰略眼光導致軍功不夠脫不了干係的!

    這也讓我們想到個人的人生,我們做人做事,應該更好的豐滿自己,若是犯了錯誤,必須要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下一次不再犯相同的錯。世間也並沒有什麼“數奇”之說,不要把所有事情都歸咎於那些虛幻的玩意兒。一定要從自身尋找原因。如果說真的有“數奇”之說,那也一定是自身問題所造成的原因

  • 6 # 凌煙歷史社

    我認為“飛將軍”是非常有能力的一個將領,他一生與匈奴人打了大大小小70多次仗,有很多次都取得了勝利,他非常擅長射箭,可以說百發百中,同時,他還是古代歷史上的“心理戰專家”。

    歷史上常勝將軍並不多,不能說打了敗仗就是能力不足,李廣被稱為“飛將軍”還是緣於他的一次敗仗呢,在漢武帝元光六年,擔任驍騎將軍的李廣大兵與匈奴中隊展開激戰,不慎被俘,匈奴人把李廣放在一個網中間,有兩匹馬馱著,李廣將計就計,躺在裡面裝死。趁匈奴人不備,李廣猛的從網裡跳起來,奪走一個騎兵的弓箭和馬。有了弓箭和戰馬的李廣猶如天神下凡,活著逃回了漢軍的營地,從此李廣有了“飛將軍”的稱號。

    匈奴人見李廣只有100人,馬上就懷疑李廣是漢軍派出來引他們上當的誘餌,因此他們沒敢輕舉妄動,反而跑到山坡下襬好了陣型。李廣一眼就看穿了匈奴人的心思,對手下的騎兵說:“大家都不要慌,我們千萬不可以著急。你們想想,我們現在離軍營還有幾十裡的距離,如果這樣不顧一切的往回跑,匈奴騎兵一定知道我們人少,不敢和他們作戰,那樣的話匈奴的騎兵就會追趕我們,我們這100多人還有命在嗎?如果我們留在這裡不表現出慌張害怕的樣子,那麼匈奴人一定會以為我們是引誘他們上當的,不對,肯定不敢貿然攻擊我們。”騎兵們也覺得李廣說的很有道理,可是有人又說:“太守您說的對,可是我們老在這裡待著也不是辦法,敵人遲早會明白的。”

    總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李廣在我心裡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將軍,他對手下的士兵也非常好,非常受士兵的擁戴。

  • 7 # 真君解歷史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由於司馬遷寫的《史記》中對李廣事蹟的描述,讓我們對李廣的形象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同時,對李廣悲慘的遭遇十分同情。李廣為漢室江山征戰一生,卻臨死也沒有實現封侯的夙願,實在讓人感到惋惜。後人還為此寫過一句詩,那就是“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那麼,李廣難封的原因究竟是因為什麼呢?難道僅僅是因為運氣不好嗎?

    那麼,讓我們看看李廣的生平,去看看他沒有封侯的原因到底在哪裡。我們知道,漢朝的封侯是有嚴格的規定的。那就是在建國的時候,劉邦和大臣們約定的,非劉氏不王,無功不得封侯。李廣要封侯,就要至少符合一個條件,那就是必須要有足夠的軍功。

    李廣是秦朝世家軍人子弟,當然帶兵打仗有他的家傳。再加上猿臂善射,在軍隊中很快脫穎而出。史書上說,漢文帝曾經很欣賞李廣的才能,對他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這就在李廣心中播下了依靠軍功封侯的種子。

    但是,李廣並非不是沒有遇到時機。雖然在漢文帝的時候,天下沒有大的戰爭,可是,漢文帝去世後,連續兩代君主,漢景帝和漢武帝都發生過大的戰爭。李廣也參與了這些戰爭,可是他還是沒有能夠封侯,那麼時機不利這個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在漢景帝的時候,發生了七國之亂。在這次戰爭中,李廣大顯身手。他在戰爭中奪取了對方的旗鼓,立下了功勞。按理說,有這樣的功勞是夠得上封侯了。因為在後來李廣的兒子就是因為跟隨霍去病出徵,在戰役中奪取了匈奴的旗鼓被封為關內侯的。

    但是,李廣卻沒有被封侯。為什麼?這是因為李廣接受了樑王的將軍印,所以沒有得到漢景帝的封賞。這個問題就顯示出了李廣在政治上的問題。樑王是漢景帝的一奶同胞的弟弟,仗著母親的寵愛,覬覦皇帝的寶座。李廣是漢景帝的將軍,卻去接受樑王的拉攏,接受樑王的將軍印,這個問題是十分嚴重的。從此,李廣被漢景帝打入另冊,再也沒有封侯的機會了。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李廣的機會又來了。漢武帝即位後,急於扭轉邊防的不利形勢,對匈奴進行打擊。於是,他從馬邑伏擊戰開始,對匈奴開始了大規模的反擊戰。李廣因為在邊疆多年,有對匈奴作戰的經驗,所以也成為反擊戰的主要將領。

    可是,李廣的戰績卻是差強人意的。他不要說取勝,能夠平安回來的次數都極少。在他對匈奴反擊戰的戰績中,一次沒有遇到敵人撤回,一次全軍覆沒被俘逃回,一次被匈奴包圍,幾乎全軍覆沒,最後一次的大決戰因為迷路誤期而自殺。

    我們可以看看,李廣這樣的戰績,如何給他封侯?因此說,在漢景帝的時候,是因為犯了政治上的錯誤被剝奪了封侯的資格,而在漢武帝的時期,是因為他沒有戰功沒資格封侯。

    那麼,為什麼李廣在對匈奴的戰略反擊中沒有建樹?他不是被司馬遷說成“飛將軍”的嗎?這要從李廣的帶兵方式和個人性格說起。

    我們看司馬遷對李廣帶兵方式的記載。司馬遷記載這些,主要是和當時的漢朝另一位名將程不識做比較,用以表現李廣帶兵能力高超的。

    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鬥,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

    我們看李廣的作戰方式,他對軍隊的行軍、住宿都很隨意,唯一的警戒措施就是遠遠的派出哨兵。這種方式應該是李廣家族傳下來的帶兵方式。這種帶兵方式在國內作戰是有效的。因為國內作戰的主力是以步兵和戰車為主的軍隊,機動性很差。以騎兵為主的李廣的軍隊,只要遠距離的放出騎兵警戒,就足以給自己的軍隊提供預警的時間,做好戰鬥準備。

    在對匈奴的防禦戰中,這種作戰方式也是有效果的。這是因為匈奴地理不熟,作戰不敢過於大膽。比如李廣在面對優勢匈奴的時候,故意在匈奴軍隊前休息。匈奴不知道李廣的虛實,不敢攻擊一樣。在防禦作戰中,這種作戰方式也可以為李廣的軍隊提供預警保護。

    可是,這種作戰方式到了對匈奴的進攻作戰的時候,已經完全不起作用了。李廣面對的是比他的軍隊機動力更強的匈奴軍。而他所處的地域,是人生地不熟的匈奴的控制區。如果他被匈奴盯上,他的警戒措施是根本不起作用的。這也是他在對匈奴的戰略反擊戰中屢屢受挫的原因。

    程不識對李廣的作戰方式評價是中肯的,雖然將士都感覺和李廣一起作戰很輕鬆自在。可是,一遇到匈奴的進攻,就無法很快做出反應,會遭到嚴重的打擊。

    李廣的作戰方法不適應時代的要求,這是一個方面。而另外一個方面,他的性格也造成了他的悲劇。李廣在漢景帝的時期遭到了壓制,性格方面對上級有著一定的牴觸情緒,這也直接影響了他的作戰行動。

    比如他和張騫一起出徵的那一次,張騫是主將,率領主力,而李廣率領四千騎兵作為前部。在出徵後,李廣孤軍深入,竟然將張騫的主力甩掉了一天的行程。從這一件事,就看出李廣對張騫的態度。結果李廣被匈奴包圍,險些全軍覆沒。最後功過相抵,沒有賞賜。好好的一次立功的機會,就這樣被李廣丟棄了。

    而李廣根本就不從中汲取教訓。在最後一次出擊的時候,他擔任前將軍。而衛青在得到匈奴單于主力位置後,制訂了正面迎敵,側翼包抄的作戰計劃。當讓李廣率領全軍五分之二的主力迂迴的時候,李廣卻根本不同意。他以自己是前將軍的理由,拒不執行命令。最後是在衛青的強令下,才氣呼呼的離去,連禮都沒有向衛青行。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李廣對衛青的態度。

    最後,衛青在和單于主力交戰的時候,李廣卻迷路了。最終,衛青雖然打敗了單于,卻因為將近一半主力沒到,只打了個擊潰戰。這一仗,衛青全軍都沒有封賞。李廣的態度更加強橫,他乾脆自殺了事。

    結語:

    我們可以從李廣的生平可以看到,李廣沒有能夠封侯,除了客觀原因外,和他自己有著極大的關係。在漢文帝的時代,沒有戰爭,使得李廣無用武之地。

    在漢景帝的時代,在七國之亂時,李廣建立了足以封侯的功勳。可是因為政治立場錯誤,接受了樑王的將軍印,被剝奪了封侯的資格。

    最後到了漢武帝的時代,他卻已經落後於時代了。他的作戰方式已經不適應新的戰爭形勢的需要。因此,他在戰爭中屢遭挫敗。而李廣本人在性格上也有著一定的缺陷,他不是汲取教訓,向霍去病這樣的年輕將領學習,改進自己的作戰方式,只管抱殘守缺。在作戰中又過於強調自己的主觀意願,不尊重上級的意見。最終,李廣錯過了所有封侯的機會,只得含恨而終。

  • 8 # 江寒古冷

    李廣做為西漢名將,沒有點能力能那麼出名嗎?“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說的就是飛將軍李廣。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李廣是位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的英雄。他一生中與匈奴戰鬥七十餘次,常常以少勝多,險中取勝,以致匈奴人聞名喪膽,稱之為(飛將軍),避之數年。”可見李廣一生中也是戰功卓著,並不是一打仗就敗的,能力也是不錯的。

    漢景帝前元三年,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李廣等人前往平定叛亂。由於英勇善戰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功揚名。但由於私下接受樑孝王的軍印,而遭到景帝的猜忌從而未能封候。

    最後要漢朝要率軍大舉進攻匈奴,李廣多次請求做先鋒出戰。天子看他年老,恐怕不敵單于,就暗中讓衛青大將把他調走。李廣在進軍路中由於迷路,最後不想受刀筆吏侮辱而抜刀自盡,百姓聞之無不流淚,可見李廣在百姓心中份量很重。

  • 9 # 沉淪ll東方玉仁

    打敗仗不足為奇,勝敗-兵家常事。

    “被活捉”是實力體現,匈奴大單于將幾倍兵力集中於李广部,緣於忌憚,武帝初年,能讓匈奴單于如此重視的漢朝將軍不多。另外,換作其他將軍,被活捉了,能不能逃回來可是兩說!

    “迷路”,純屬運氣差,任何一個漢朝將軍遠征大漠,都需要嚮導。對於漢軍將士陌生而神祕的草原、荒漠,對於當地人來說,走起來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可偏偏一場風沙就把嚮導迷暈了,不是運氣差算什麼呢?

  • 10 # 君當如竹昱辛

    李廣是個悲情將軍,有一句話叫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兩個典故。馮唐易老,形容老來難以得志。李廣難封,是指功高不爵,命運乖舛。古代的戰爭由於通訊條件的限制,運氣是很重要的,霍去病為什麼年少得志封狼居胥或多或少也和運氣有關,飛將軍李廣一生征戰沙場至死沒有封侯,令後人惋惜…

  • 11 # 譜寫歷史長歌

    李廣是漢朝帶有悲情色彩的將軍,終生都未能了卻自身封侯的理想。

    有人就很奇怪了,漢朝的封侯原則是高祖劉邦定下的,無功者不可封侯,那難道李廣平生和匈奴打了七十多仗,一仗都沒贏過嗎?

    是的,封侯很近,但是偏偏就差那麼一步。

    他們沒注意到的關鍵點是,朝廷不光要看你打沒打贏,還要看戰損比,即已方損失的太慘烈那可不行。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這般慘勝按律無法封侯。

    李廣的軍事能力僅限於將才

    李廣的勇猛那是毋庸置疑的,武力值極高,但是統率值偏低。漢文帝時期,弱冠之年的李廣作戰驍勇,善騎射,格鬥猛獸不在話下。

    因為天下安定,沒有仗可打,在漢匈和親的背景下,邊境的匈奴人只是偶爾入侵邊境,等漢軍主力集結完畢,匈奴騎兵早已搶掠完畢跑沒影。李廣雖猛也殺不了幾個匈奴人,功足升官不夠封侯,文帝都為李廣而嘆息,要是生在高祖那會,李廣便是樊噲、夏侯嬰一般的人物,萬戶侯槓槓的。

    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再看景帝時期,由於晁錯主導下的削藩政策實施過猛,漢帝國迎來了七國之亂。本來是天賜李廣的大好封侯機會,跟隨周亞夫上陣的李廣在樑國前線勇冠三軍,左衝右突,斬旗梟首頗多。可是李廣畢竟是一介武夫,政治情商並不高,稀裡糊塗地接受了樑王劉武授予的將軍印。

    等回到長安,朝廷得知李廣已受諸侯國封賞,拒絕再行封賞,因此李廣白白錯失了一次封侯的良機。

    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樑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

    武帝時期,漢帝國國力積蓄完畢,雄心壯志的武帝自馬邑之謀開始,全面開展對匈奴的戰略反攻階段,身為帝國之主再也不用對野蠻貪婪的匈奴人強撐好臉色。

    皇帝欽點的“救火隊長”

    從帝國的西北邊境到東北邊境,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等要地,這些都是李廣歷任太守之處。皇帝彷彿把李廣當成了救火隊長,哪裡有匈奴入侵,戰鬥經驗豐富的猛將李廣就被調到哪。

    可惜李廣打頂是將才,能力有限,兩軍對陣只懂得正面硬碰硬,慘勝或者全軍覆沒那就再正常不過。一般朝廷的處理就兩種:“當斬,贖為庶人。”或者“廣軍功自如,無賞。”(即功過相抵)

    自馬邑軍後五年之秋,漢使四將軍各萬騎擊胡關市下。

    將軍衛青出上谷,至蘢城,得胡首虜七百人。公孫賀出雲中,無所得。公孫敖出代郡,為胡所敗七千餘人。李廣出雁門,為胡所敗,而匈奴生得廣,廣後得亡歸。

    漢囚敖、廣,敖、廣贖為庶人。

    李廣深知軍隊“潛規則”,再三堅持擔任前鋒,但終究拗不過身為統帥的大將軍衛青,氣憤的李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強忍怒火走了東道,偏偏被迫走的東道又迷了路,導致老將軍悲劇的發生。

    衛青和霍去病為何能打的如此瀟灑呢?

    衛青擅長大兵團指揮能力,作戰方略為以戰養戰、步步為營。他打仗經常是打來一大堆物資,俘虜一大堆牛羊馬匹和奴隸。此消彼長,匈奴自然越打越弱,衛青越打越肥。

    霍去病是把千里奔襲玩到骨子裡了,漢軍的精銳戰士和上好馬匹全部調給他。霍去病可不拘泥於兵法,千里繞後直撲匈奴老巢,突如其來的閃電戰殺的匈奴軍民們猝不及防。打仗那是爆炸式輸出,自損八百,傷敵一萬,戰果自然是讓武帝笑的合不攏嘴。

    李廣的死,衛青確實應該負主要責任。事後李廣的兒子校尉李敢跟隨霍去病一路得功封侯,血氣方剛的李敢歸來得知父親自殺的經過沖動以下犯上。“乃擊傷大將軍。”

    大將軍衛青因對李家心有愧疚沒有張揚此事,同樣年輕氣盛的霍去病偶然得知後忍不了舅舅被打,於甘泉宮狩獵時襲殺李敢。霍去病於國有大功,武帝壓下此事,聲稱李敢為鹿角撞死。

    李家忠勇父子二人結局如此,不禁令人唏噓。

  • 12 # 世界全史羅銳

    李廣在軍事生涯的中後期確實經常打敗仗,全是在漢武帝時期,不是他的運氣不好,也不是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差,而是他適合防守戰術,不適合進攻戰術,並且,李廣打仗太過於個人英雄主義,只能打小規模遭遇戰。

    從李廣的生平可以看出,他闖出“飛將軍”名頭的時期是在漢景帝時期和漢武帝執政早期,這兩個時期的漢朝對匈奴是戰略防守階段,李廣輾轉多地為太守,都是打的防守戰:

    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李廣的同僚程不識曾評價說:“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鬬以自衛”,也就是說,李廣的軍隊毫無紀律性,不講究戰陣集結。

    這樣的軍隊打防守戰,因為有城池可以仰仗,藉助漢軍先進的裝備和城牆的安全性,還有李廣的身先士卒,是能打匈奴的。

    可在野外要是遇見匈奴騎兵,沒有紀律性且以步兵為主的軍隊是無法和騎兵抗衡的,可以說是一衝即潰,小規模的遭遇戰還好說,李廣個人的戰鬥力就能包圓,但數千人以上的對衝,李廣只能對匈奴騎兵束手無策。

    根據史書的記載,李廣在漢武帝開始攻打匈奴後,曾三次受委派單獨率數千至萬軍出擊匈奴,結果三次都出現失誤,實在是有愧於“飛將軍”的赫赫神威。

    漢武帝漢武帝元光六年,漢武帝同時派出四路大軍,各領軍一萬,主動向匈奴發動進攻,李廣是其中一路,結果李廣兵敗不說,自己還被匈奴活捉:

    後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置兩馬間。絡而盛臥。行十餘里,廣陽死,睨其傍有一兒騎善馬,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抱兒鞭馬南馳數十里,得其餘軍。匈奴騎數百追之,廣行取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

    要不是漢朝有可以用金錢抵罪的法律,李廣就會被處死。隨後的漢武帝元朔六年,李廣率部和張騫一起出擊匈奴,這一戰,李廣被數萬匈奴騎兵包圍,全軍覆沒:

    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軍,匈奴乃解去。漢軍邑,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

    進入草原後,李廣就不知道怎麼打仗了,和張騫分兵,但兩人相隔太遠,左右不能呼應,這一仗失敗的責任在戰後主要是由張騫背了,但李廣一出擊就抓瞎的本質也暴露無遺。

    漢武帝元狩四年,漢武帝派遣衛青和霍去病各領五萬漢軍對匈奴發動決戰,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漠北之戰”,戰爭的結果是漢軍大獲全勝,但李廣又出狀況了,他跟著衛青這一路,但未能按時趕到戰場:

    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

    這一次是迷路,而後李廣因擔心被衛青問罪,很乾脆的自殺了,史書上記載他自殺的原因是:“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可在我看來,他是羞愧難當,不是對面對刀筆之吏羞愧,而是對跟隨他的軍士,和始終還在用他的漢武帝羞愧。

    李廣一生征戰無數,闖出偌大的名頭,可一進草原就此敗仗,根本原因就是李廣的作戰特點是孤膽英雄式的,漢景帝時期和漢武帝執政早期,漢朝沒有去主動激怒匈奴,雙方的對峙基本上都是少數遊騎的小規模遭遇戰,或者是匈奴對某個邊境城市的襲擾戰,李廣勉強能起到點作用。

    李廣的個人武力很強橫,小規模作戰基本上一個人能搞定,但對於麾下部隊的整合力度不夠,到了漢朝採取進攻戰略時,全是大規模的騎兵作戰,漢軍部隊需要的是良好的紀律性和協同作戰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李廣的個人英雄主義就無法出頭了。

  • 13 # 古今縱橫談

    飛將軍李廣,受史家名篇《史記》的描述,名聲在其身後“光耀千古”。後世描述李廣的詩詞也不少: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高適的“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嚴武的“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王勃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加上這些詩詞的渲染,後人一提起李廣,不免唏噓:這麼厲害的名將,怎麼就封不了候呢?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已打了四十多年仗、六十高齡的李廣仍然沒有封侯,但他依然多次執意要求出徵匈奴,證明自己,爭取封賞,以償夙願。漢武帝雖不忍他再出徵但最後還是答應了。

    可是,這次戰爭的結果是,李廣竟然鬼使神差地再次迷了路,耽誤了和大將軍衛青合擊匈奴的軍機。

    而衛青表現神勇,以五千精騎奇襲單于;單于逃走,最後漢軍斬捕首級達一萬九千級。

    在返回途中,衛青碰到了失道的李廣,便派人追究他失道的原因。

    經此回失敗,李廣悲憤難抑,他自道:“廣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一生戎馬倥傯的李廣,怕面對牢獄之災受辱,便以自殺保持了最後的尊嚴,場面悲壯,他的同僚、戰友為之痛哭。

    訊息傳到長安,街巷百姓聽聞,無論知與不知,男女老幼皆為之流淚。

    李廣的神勇之處,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了。既然這麼神勇,匈奴對他也是聞風喪膽,漢武帝也不曾不重視他。

    李廣一生,歷經三朝帝王,大小之戰無數,飽受稱讚,讓敵人膽寒。這樣的軍事奇才早應封侯,但事實卻與此截然相反,當李廣原來的手下,還有那些才能遠不如他的人都紛紛被封侯加爵時,李廣卻一直原地踏步,終其一生沒有封侯,官位也止於九卿。

    九卿的官銜很高,相當於部級,但只是官銜,相當於皇帝給予的職位,只能領取工資,不能世襲;而封侯相當於皇帝賞賜的股份,享受稅賦,可以分紅,還可世襲傳承。所以封侯更為功臣們所看重。

    封侯得看功勞,李廣有什麼能讓他足以封侯的功勞嗎?

    抱歉,還真沒有!雖然他很驍勇。

    多年守邊,使李廣擅長遊擊、區域性作戰。但是,此類戰役,遇到的基本是小股敵軍,非匈奴精兵,力量薄弱,憑李廣個人高超的射術,加上合理的戰術,勝利不是問題。與之相應的,斬首數及俘虜量也少,難以積功。

    朝廷,考量的只是殺敵數量,卻不會細化到考核當時戰爭的難度、對手的強弱等因素。另外,李廣射敵風格是“見敵,非在數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這就略同遊戲了。因此,李廣不僅斬俘量少,還數被困辱。

    而同時代的衛青和霍去病打仗時也喜歡冒險,喜歡突襲,但卻有奇效;這是因為李廣的冒險,個人表演的色彩更濃,實際效果卻大打折扣。

    李廣執著於個人英雄主義,不體會領導意圖,使李廣目光短淺,缺乏整體戰略思維。這樣的將領,想主導大規模作戰,立得大功是很難的。無怪乎武帝每次都讓他押後。

    沒有足夠的業績,漢武帝怎麼給李廣封侯呢?

    要說他沒有能力吧,他還蠻驍勇,聲名遠播,匈奴來襲時,往往對李廣的防區繞道而走;你要說他有能力吧,能體現其價值的“候”,卻一生也沒得到,最後還悲情落幕!

    只能說是李廣的單一能力(武力)是有,但戰鬥方面的綜合能力不行。因為戰爭不是個人鬥毆,武力決定一切。

    戰爭要考慮方方面面,開打之前對敵方的情報收集和分析,要出多少人馬,配備多少糧食,根據戰局確定走什麼路線、採用什麼戰術,既能殺敵還得降低己方損耗,等等。

    而李廣呢,往往憑的是個人武勇!

    所以呢,李廣只有單點能力,沒有綜合能力。

    當然,我們不是指望要任何一個將領的綜合能力都很強,但起碼除了武力外,別的戰爭因素方面也要考慮點嘛,但李廣沒有啊!單靠武勇若是出了成績也還好說,只是,他沒出績效呢!

  • 14 # 夜談春秋肥星星

    我是肥星星,也來回答!主要還是運氣成分多。

    有一首唐詩是現在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它就是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不僅膾炙人口,每當讀起它,那種邊塞氣勢磅礴的場景也會在眼前浮現。

    那麼,為什麼每每提到邊塞,提到歷史上就不得不讓人想起這位西漢的大將軍呢?而他除了威名遠揚,也曾抱憾終生,這是當年以及後人無不為之感嘆的。

    李廣,隴西郡成紀縣人,祖上曾做過秦朝的將軍,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之術,相傳李廣射箭術之高超令許多人歎服,為此另一位詩人很好的描寫了這一場景: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說的是漢武帝時,李廣為右北平郡太守。一日,李廣狩獵回來,路過虎頭石村,已是夜幕時分,月色朦朧。突然發現草叢中有一黑影,形如虎, 似動非動。李廣拉弓搭箭,只聽“嗖”的一聲,正中獵物,策馬上前察看,原來所射並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鏃已入石。

    漢文帝時期,匈奴大舉入侵,李廣以良家子弟參軍抗擊匈奴,因為李廣善於騎射的特長,對匈奴作戰很好地發揮了他的長項,每次戰役他都以斬殺敵人眾多而受皇帝讚賞,被任命為漢中郎,年俸八百石。

    文帝去世,景帝即位,這個時期發生了吳楚七國叛亂,李廣奉命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叛軍,由於他表現出色,深得樑孝王的讚賞,並且把一枚將軍印授給他。年輕的李廣並沒有想太多,高興地接受了,這個無意之舉,成為李廣人生的一個轉折。

    其實李廣當時並不清楚景帝對於這個同母的弟弟樑孝王心裡已有戒備,景帝即位後,他的母親竇太后極力想讓他將來把皇位傳給弟弟樑孝王,而景弟卻不這麼想,因此在景帝與樑孝王之間產生了一種微妙的關係。但李廣怎能知道這些機密的事情呢?

    所以當李廣得到了樑孝王的賞賜,皇帝就把李廣認為與樑孝王的關係更為密切,回朝後,因這件事朝廷再沒有對他進行封賞,並且把他調任上谷太守。這個地方每天都有匈奴來襲擾,所以每天李廣都處於與匈奴交戰的狀態,後來李廣一直轉任於邊境各郡的太守,沒有得到升遷,卻時時面臨抵禦匈奴騷擾。

    邊防要地,環境惡劣,條件極差,得不到皇帝的重用,但李廣卻認真地與官兵在一起為漢朝的江山儘自己的能力,因為他驍勇善戰,給匈奴人留下了一個飛將軍的印象,就象多年後人們對於他的懷念一樣,只要有這樣的將軍在邊疆駐守,匈奴人就無法越過他的防線。

    景帝去世,漢武帝即位,這時的李廣早已成了威震四方的名將,他也終於被皇帝想起調回了都城,此時的他已人過中年。

    漢武帝相比於他的父親與祖父,在對待匈奴的問題上更喜歡主動出擊,於是李廣又有了打擊匈奴的機會,沒想到,李廣這次的時運很差,他遇到了數倍於己的匈奴兵,李廣竟然被生擒活捉了。李廣在被匈奴兵押解的時候,瞅準了機會搶了匈奴人的馬,逃了回來,結果被判為斬首,最後用錢物買回了性命,削職為民。

    幾年後,匈奴人再次來犯,李廣被漢武帝想起,被任命為右北平太守,因為多年的威名,匈奴人每提到李廣的名字都會望而卻步。但在李廣看來,自己從年輕時起就與匈奴作戰,大小戰役也打過七十多次,卻始終沒有一個很好的證明,達到自己的想法,因為他一直沒有達到封侯的目標。

    那一次,當衛青與霍去病高調出擊匈奴時,李廣也堅決要求隨軍出征,但因他的年齡較大,又因以前的戰例,皇帝私下裡告訴帶兵的大將軍衛青不要讓李廣與單于正面交戰,實際上是對李廣的不信任,以致於對整個戰事不利。

    結果李廣不僅沒有遇到與匈奴作戰的機會,還迷了路,貽誤了軍機,李廣在心裡上無法接受大將軍衛青把自己高開下面與匈奴交戰的任務,因為這是他主動要求參戰的原因,但軍命不可違,結果又一次一事無成還要接受訊問,這讓他的內心很難接受,於是他在把所有過錯承擔過來後,拔劍自刎,從此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做過蛋糕嗎?蛋糕的製作方便簡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