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煮一鍋香
-
2 # 瀚墨尋夢
梅為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竹.菊並列四君子,與松.竹合稱歲寒三友,自古詩人詠梅詩不乏佳篇,有詠梅的風姿,有詠梅的神韻,張謂的"早梅"則側重一個"早"字。
早梅 張謂 一技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首句形容寒梅如玉,又照應了"寒"字,寫出早梅凌寒獨開的丰姿,第二句寫梅遠離村路,臨溪水橋邊,寫出獨開的環境,第三句寫寒梅早發是因近水,第四句是把寒梅比做未銷的白雪,一個不知,一個疑是,寫出遠望似雪,近看是近水先發的寒梅,疑惑解開,點出"早"字。白梅與雪在古人詩中常互相比擬,多形容梅花似雪,而此詩是疑梅為雪,張謂此詩,從似玉如雪.近水先發梅花著筆,寫出早梅形神,也寫了詩人疑梅為雪的的認識過程,透過轉折交錯.首尾照應的筆法,表現出悠然的韻味和意蘊,也能感受到詩人與寒梅的精神上的契合。
這首詩作者張謂,唐詩三百首中有此詩,至於戎昱寫的另一首"早梅″,與張謂的"早梅"二十八字中有二十六字相同,只是第三句前二字,張謂寫″不知″,戎昱寫"應緣",個人認為用"不知"強過用"應緣",因"不知″才有第四句的"疑是″,若己知"應緣",又何來"疑是″。那麼兩首詩何先何後,從時間上看戎昱是在張謂中進士後才出生,很可能張謂詩在先,但不能肯定,畢竟有幾十年兩人同時在世,但肯定是後寫者借鑑前寫者,或者是後者為前詩改兩個字。明朝刊本″唐詩畫譜"
清朝進士羅天池畫"早梅",王成喜畫″早梅",徐悲鴻畫白梅圖。
-
3 # 文字的二三事
《早梅》是一首七言絕句,詩人透過對梅花早開的描寫,寫出了梅花高潔,不與群芳爭寵鬥豔的品格,表現了詩人對早梅的讚頌與欣賞。
《早梅》的全詩如下: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詩的大意是:
滿樹的梅花如同晶瑩剔透的白玉,在凌寒中於遠離鄉間小路的溪橋旁獨自開放。
我竟不知溪水旁的梅花開放的如此之早,以為是冬天尚未融化的積雪。
詩意賞析: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一樹寒梅”指梅花開滿樹,形容梅花開的茂盛,“迥”:遠。早春時節,梅花盛開,猶如潔白的玉。然而,早開的梅花不是位於鄉間小路的兩旁,而是在靠近溪水的地方。與溪水橋旁相比,鄉間小路是人們活動較為頻繁的場所。梅花沒有開在鄉間小路的兩旁,而是在遠離鄉間小路的溪水橋旁獨自默默地盛開。這裡詩人給予了梅花以人的情感,寫出了梅花不譁眾取寵的高潔品格。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詩人沒有想到靠近溪水處的梅花開放的這麼早,還以為是經過一冬天尚未融化的積雪。“發”是開放之意;“疑”:懷疑,以為,一個“疑”字表現了詩人對梅花早開的驚喜和始料未及。“雪未銷”與首句的“白玉條”相照應。梅花既位於“四君子”之列,同時也是“歲寒三友”之一,通常是高潔,謙虛的代名詞。《早梅》一詩是詩人對梅花的讚美,然而詩人並未用任何溢美之詞,而是透過對早梅盛開的簡單描寫體現了梅花的高尚品格。
回覆列表
早梅
戎昱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
首句“一樹寒梅白玉條”寫梅花顏色潔白如玉,因為是一樹,所以用玉條來形容,極為貼切。而且用玉比喻梅花,也照應了“寒梅”之“寒”。
次句“迥臨村路傍溪橋”寫梅花盛開的環境。迥,即遠的意思。梅花生長在一個遠離村路,靠近溪橋的地方。村路上人來人往,避開了它,也就避開了人世的紛繁攪擾。靠近溪橋生長,環境幽靜,盡顯梅花的孤高聖潔。這一句也為下一句做了鋪墊,是個過渡。
三句“不知近水花先發”寫梅花早開的原因。原來梅花因為靠近溪水,地方暖和,就先於他花而開。前面加“不知”二字,表示詩人不知道這是梅花盛開,那麼他以為這是什麼呢?謎底在第四句揭開。
四句“疑是經冬雪未銷”寫詩人將梅花誤認為是經冬未消的白雪了。詩人將這場誤會寫得十分美麗,“疑是”二字充分表現了詩人遠望寒梅時,那種似花非花的迷離恍惚的意境。但很顯然詩人最終確認了,這不是皚皚白雪,而是一樹似玉寒梅。疑慮打消,“早梅”之“早”也就凸顯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