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薯界風雲

    黑脛病90%以上主要來自種薯,且主要由種薯的不當儲存所引發。因此,防治黑脛病就重在種薯管理。

    河北壩上地區有家種薯公司,也算得上是國內種薯行業的知名企業,其種薯基地田塊隔離,種植管理以及技術團隊都堪稱優秀。但生產的種薯在不同地區種植都或多或少出現了黑脛病,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後經仔細排查,問題出現在倉儲環節的碼垛。

    國際大型種薯企業——荷蘭HZPC公司對種薯生產和倉儲有一套完美的“規章制度”,這套制度也是幾十年種薯生產的經驗總結。他們就規定種薯碼垛高度不能超過4米,否則,會壓壞底層的薯塊,從而導致發生黑脛病等疾病。壩上這家企業為增加倉儲量,超高碼垛,最後才致使種薯年年帶病。

    (圖為種薯規範碼垛)

    所以,防治黑脛病做好三點即可:第一,規範的種薯儲藏。溫度、溼度以及碼垛都應嚴格按照相關規範。

    第二,切種時對切刀要嚴格消毒,薯塊要做好拌種和晾曬。

    第三,播種前旋耕時要對土壤進行噴施米錯喹啉銅等藥品進行消毒滅菌。

    (圖為黑脛病植株)

  • 2 # 一盛物理農業

    馬鈴薯黑脛病可以發生在整個種植期間

    馬鈴薯黑脛病若在生長早期即出苗後發生,被稱為早期黑脛病,主要特徵有發育不良,幼苗變黃、僵直,地下莖由深棕色變黑色,並延展潰爛,此時幼苗不能進一步發育,通常會死亡。

    有時也在馬鈴薯生長後期發病,此時健康的塊莖變成灰色或褐色,葉子迅速萎蔫、變黃,莖部變黑通常是由地下部分逐漸轉移到地上部分,直至全莖變黑、枯萎、折斷,最後全株腐爛、萎蔫。在潮溼的天氣裡,腐爛是軟而黏的。在乾燥的條件下,受感染的組織可能會變得乾燥和枯萎。通常受感染的組織會被次生細菌侵入加重軟腐症狀,產生魚腥味。

    馬鈴薯黑脛病病原

    馬鈴薯黑脛病的病原是一種桿狀革蘭氏陰性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它在漆酶的作用下可以合成多酚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催化的鄰醌聚合反應導致馬鈴薯黑脛病中黑色素的生成。

    侵染過程

    天氣溫暖、潮溼時,黑脛病病菌即開始侵染。一旦進入植物組織,它就迅速佔據了氣孔和傷口處的的細胞間隙和維管組織,透過產生降解果膠和纖維素的酶導致馬鈴薯組織變軟。纖維素酶可以分解細胞壁,而果膠酶利用果膠生成組織傷口,導致細胞滲漏和細胞損傷,細胞外酶也使得細胞釋放營養物質,使細菌生長。

    綜合防治措施

    種植管理

    馬鈴薯透過種薯進行營養繁殖,馬鈴薯黑脛病則可以透過塊莖攜帶傳播。使用健康薯塊組織培養出的種薯或培育的耐病品種,可以防止馬鈴薯黑脛病的侵染迴圈;透過限制種植馬鈴薯的代數,比如與非寄主植物豆科植物兩年或四年輪作(禁止種植西蘭花、玉米、向日葵等),可以減少土壤中殘留的侵染源的數量。

    田間管理

    黑脛病的發病很大程度上依賴種植後的溫度和溼度等條件。當田間溫度升高到10℃左右適宜種植馬鈴薯,保證田間排水良好。

    當馬鈴薯的根莖腐爛時,黑脛病病菌被釋放到土壤中,透過雨水或地下水傳播到鄰近的塊莖中,所以發現病株後要及時、徹底移除,翻耕時清除雜草,可以減少土壤中病菌的接種量,防止或延緩侵染健康植株。

    水肥管理

    低含氮量,高鈣鎂含量的乾燥土壤環境,可以增加馬鈴薯的耐病性。

    灌溉時應避免使用地表水灌溉,使用深井水或無菌水。

    收穫管理

    馬鈴薯的匍匐莖完全枯死時,選擇乾燥的天氣收割。收穫過程中避免損傷馬鈴薯塊莖,及時挑出受損受害的薯塊,清潔分選機械及傳送帶,防止傳染更多健康薯塊。用消毒水洗淨馬鈴薯上導致腐爛的微生物、土壤,並烘乾。

    貯藏管理

    從塊莖上清除乾淨泥土,為了促進傷口癒合,將塊莖在10-13℃和95%的溼度下儲存兩週;然後將溫度降低到4℃,確保良好的通風和調節溼度,防止水分凝結在塊莖表面,因為細菌極易在潮溼環境中生存,薯塊表面有水分造成的無氧環境也會抑制薯塊本身的抗菌反應,從而無法抑制細菌分解導致的腐爛程序。但避免塊莖脫水。

    藥劑處理

    播種前使用殺菌劑(如氟矽唑、多菌靈等)處理種薯,消滅導致馬鈴薯腐爛的其他微生物如鐮刀菌,延緩病情發生。

    種植時,用季銨鹽產品清洗和消毒用於切割和播種種子的工具和裝置,防治交叉感染。

    發病時,使用銅殺菌劑結合曼可西布,或法莫沙酮聯合西莫西尼和曼可西布,可以有效控制黑脛病傳播,不過要注意銅殺菌劑對人體有害,應慎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趙睿的防守,是否達到了nba的平均防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