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保國66
-
2 # 歷史閒賦者
說起明朝,大家會不由自主的想起一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在中國歷史中一直是最有骨氣的朝代,不和親、不割地、不賠償,自朱元璋至朱由檢,明朝共歷十六位皇帝,享國279年。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第二位農民皇帝,以一介布衣坐上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自明朝建國以來,雖歷經波折,但依然守住了漢人的氣節,至崇禎皇帝朱由檢時,明朝已是內憂外患,最後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明朝滅亡。但我們要清楚一件事,就是明朝不是亡在外族,而是滅在同族,清朝打敗的是李自成的大順,而不是明朝。
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歷史上被稱為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縱觀其一生,無一不是在為明朝的復興努力,但受制於當時的環境,崇禎終其一生也沒有力挽狂瀾,最後落得自縊煤山的結局。那為什麼如此一個勤政的皇帝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我們要從多方面分析。
首先,就是當時的歷史背景。崇禎皇帝即位後,內有宦官把持朝政,也有東林黨和魏忠賢的黨爭,造成整個明朝處於黑暗的統治之中。魏忠賢得勢後不僅殘酷的排除異己,殺害朝中重臣,而且還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造成整個明朝民不聊生,以致各地起義不斷。魏忠賢被崇禎扳倒後,東林黨人順勢成為明朝的中流砥柱,文官集團勢力過大,皇權受到抑制,以致國家制定的政策不是從全域性考慮,而是從文官集團的利益考慮,也就是從資產階級的利益考慮,這就更加劇了明末農民的生活困頓,有一個故事說崇禎皇帝向大臣們借錢打仗,卻沒有一人出資,李自成攻入北京時,崇禎皇帝對大臣說了這樣一句話:“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可以說東林黨也是明末農民起義的重要推手。
其次歷史原因,明朝自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後,就已經開始走向衰落。朱棣即位後,遷都北京,進行多項大規模的工程建設、鄭和下西洋、對蒙古以及越南用兵,這些都嚴重透支了國力,造成國庫空虛,至明英宗時,實行過一段時間的修養生息,國力有了恢復,明英宗鑑於帝國的實力力稍有恢復,就繼續了新一輪的大規模對外用兵。但無論勝負,明朝自身的付出與損失都大過實際收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就揭開明朝衰落的序幕。明萬曆年間,因立太子一事,使得大明的中央政壇出現了嚴重的裂痕;此後,明神宗在位期間,放手使用宦官,派出大量的宦官擔任礦監稅使,四處蒐括民財,造成民不聊生,整個社會處於一片荒蕪的境地。雖然明神宗大肆斂財,但這些財務並沒有充入國庫,反而被明神宗貪圖享樂揮霍了。到了明光宗皇帝朱常洛,卻是對國家大事不聞不問,一心做木匠,造成魏忠賢把持朝政。到了崇禎皇帝即位時,明朝已是千瘡百孔。
最後是當時的社會環境。自崇禎即位後,天災一直不斷,據《漢南續郡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從崇禎十四年起爆發的瘟疫,一直延續到崇禎十七年大名滅亡。正是這些天災,壓垮了明朝最後復興的機會。國庫空虛,無力賑災,農民起義已經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北方滿清步步緊逼,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境地下,崇禎就是有滿腔抱負、通天之志也無力迴天了。
回覆列表
謝約!
封建王朝興衰三百年的歷史怪圈中,崇禎是個比較讓人同情的末代皇帝,大明王朝的小舟到他的手裡時已是千瘡百孔,在內憂外患雙重的壓力下,崇禎皇帝可謂是在天災人禍中勤於政事,操碎了心,但他並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選擇辦法,他思想中的格局和他個人的本性最終決定了他的宿命。
其實我們作為後人,可以清楚的看到封建王朝興衰的因由,但是,當時的崇禎由於受歷史的侷限性,所以他不一定明白。
大明王朝是否可以在他的手裡中興?答案可以是,也可以否,因為中興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徹底革除社會上已經存在的各種弊症,而有些頑疾則需要痛下殺手,然而,崇禎殺手下的並不輕,但卻殺錯了人,這是他最大的執政敗筆。
記得新中國成立伊始,毛澤東主席就封建王朝興衰三百年的歷史問題與黃炎培探討時一針見血地指出,吏治問題才是封建王朝興衰的根本問題!
封建王朝導致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的根本癥結在於官員的貪腐和墮落,結黨營私,可以說,大明王朝的官員們私慾的不斷膨脹是真正的禍根,而朝廷的政令不通是推手,老百姓的呼聲是崇禎皇帝聽不到的,儘管崇禎一心勤政,但他的話甚至有可能連紫禁城都出不去,雖然他殺了歷任的兵部尚書多人,但他沒能徹底解決吏治和民生的根本問題,這也許就是他悲催又讓人同情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