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質量減少,那對地吸萬有引力變小會造成地球遠離太陽嗎?如果那樣子以後的地球是不是會越來越不適合生存!

52
回覆列表
  • 1 # 地外天使

    【原創】對於太陽不斷的釋放能量,它的質量會減少嗎之話題,我個人的觀點認為,太陽持續核聚變燃燒的過程,會產生不斷釋放能量現象,其擁有能量物質的質量,當然會顯得越來越少的必然情況。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

    太陽持續核聚變燃燒的過程,能為太陽系不斷輸送出光和熱以及塵粒流物質,能為太陽系太空間萬物的誕生與成長壯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塵粒流物質來源。太陽系的總物質是恆定的,太陽不斷釋放能量,其體積和質量會變得越來越少,相反,太陽系太空間的物質會顯得越來越多,這是一種成反比的關係。

    太陽質量逐漸變少的過程,會逐漸降低太陽磁場磁控的強度,會引發太陽系之太空間範圍逐漸收縮現象的情況發生,會導致太陽系太空間的八大行星天體逐漸向太陽靠近的自然現象,而不是遠離太陽之現象。

    由於太陽持續釋放能量,質量會變得越來越少,核聚變燃燒過程所產生的溫度會顯得逐漸下降,而地球逐漸靠近太陽的過程,能夠使地球一直保持著適中的距離,一直是處於太陽熱能溫差之宜居帶的適中空間位置,會使地球上的自然環境能一直保持著持續不變的狀態。

    由此可見,太陽持續核聚變燃燒的過程,會產生不斷釋放能量現象,其擁有能量物質的質量,當然會顯得越來越少的必然現象。此外,太陽質量越來越少,不會造成地球遠離太陽的情況,反而,地球會向太陽逐漸靠近之必然,能一直保持著地球自然環境的不變,都能適應於生物的生存,這方面請不用擔心。

    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對或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點選關注我,可閱讀到我相關科學領域前沿上二千道的原創答題,定能閱覽到你感興趣的前沿科學知識。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抄襲可恥。歡迎轉發。)

  • 2 # 星空雜談

    太陽是在大約45.7億年前在一個坍縮的氫分子云內形成。太陽形成的時間以兩種方法測量:太陽目前在主序帶上的年齡,使用恆星演化和太初核合成的電腦模型確認,大約就是45.7億年。這與放射性定年法得到的太陽最古老的物質是45.67億年非常的吻合。太陽在其主序的演化階段已經到了中年期,在這個階段的核聚變是在核心將氫聚變成氦。每秒中有超過400萬噸的物質在太陽的核心轉化成能量,產生中微子和太陽輻射。以這個速率,到目前為止,太陽大約轉化了100個地球質量的物質成為能量,太陽在主序帶上耗費的時間總共大約為100億年。

  • 3 # 科學驛站

    隨著太陽不斷的釋放能量,太陽的質量確實是不斷減少的。

    太陽的質量主要是由於2個因素而不斷降低的。

    太陽風

    太陽風是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流,它充滿了我們整個太陽系。太陽風是帶電粒子的一種近乎強勁的外溢,它們從太陽的日冕釋放到行星際空間。這些微粒主要是質子和電子,它們以每秒200—900千米的速度在地球軌道附近移動。大約800kg/s的物質被以太陽風的形式從太陽逃逸。

    核聚變

    太陽不斷地把質量轉化為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永遠地離開了太陽(儘管聚變過程釋放的能量需要花上幾千年的時間才能到達太陽表面)。極少量的質量可以轉化成大量的能量,能量定理為:E=MC^2,核武器就是根據能量原理,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同時,太陽本身的大小是多力平衡的結果。一方面有試圖儘可能把所有質量擠壓到一起的引力。與它相對的是試圖將太陽吹散的不可思議的能量。如果這些力中的任意一個改變了,這將影響太陽的大小。因此當太陽的地心引力隨著時間流逝而減小時,它的體積實際上應該變得更大了。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太陽質量損失實際上將加快它的生命週期。當太陽消耗它的氫燃料時,它將變得更大,輻射出更多的熱量。此時,太陽慢慢膨脹成一個巨大的紅巨星。太陽在紅巨星後,絕大的太陽上的氣體都會逃逸形成行星狀星雲,最終在耗盡全部的燃料前損失掉外部大氣層的大部分並坍縮成為一個慢慢冷卻的白矮星。

  • 4 # 零下二百七十三度

    從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從巍峨的珠穆朗瑪,太陽以難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花繁葉茂,使小溪潺潺向低流,使沙漠乾旱無人至……

    形成與46億年前塌縮的氫分子云內,位於太陽系的中心,太陽已過半百之年,但仍不間斷的發光發熱。

    捨己為人——每秒燃燒6億噸氫

    從化學組成來看,氫佔71%、氦佔26%和少量較重元素,如碳、氧、鐵等。

    藉助日地距離,從地球上測得太陽圓面的視角直徑,利用簡單的三角關係可以求出太陽的半徑為69.6萬千米,是地球半徑的109倍。由此可以算出太陽的體積為地球的130萬倍。

    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利用地球的質量和地球公轉的軌道半徑及週期,還可以推算出太陽的質量為1.989×10³⁰千克,這個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

    我們知道,太陽的中心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核聚變,成為核反應區,核反應區的溫度和壓力極高,溫度高達1500萬度,壓力高達3000億個大氣壓。

    正是在高溫高壓下,氫核聚變反應得以進行。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E=m c²計算,每“燃燒”1千克氫,就能釋放6.4×10^14焦耳的能量,相當於燃燒19000噸煤所產生的能量。

    根據測得的太陽總輻射量計算,每秒鐘有質量為6億噸的氫經過熱核聚變反應為5.96億噸的氦,損失的400萬噸質量轉換為能量,一年損失質量1.6x10^14噸,正是這巨大的能量帶給了我們光和熱,但這損失的質量與太陽的總質量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

    上文已經提到太陽的總質量為1.989×10³⁰千克,約為1.989×10^27噸,按此計算,太陽每年因核聚變損失的質量不到太陽質量的1000億分之一。按100億年的生命週期計算,太陽會損失自身質量的10%。

    半百之年——卻是最穩定的階段

    根據恆星的生命週期計算,太陽目前正處於最穩定的主序星階段,此階段可持續110億年, 在大約50至60億年之後,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消耗盡,太陽的核心將發生坍縮,導致溫度上升,這一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太陽開始把氦元素聚變成碳元素。

    雖然氦聚變產生的能量比氫聚變產生的能量少,但溫度也更高,因此太陽的外層將膨脹,並且把一部分外層大氣釋放到太空中。當轉向新元素的過程結束時,太陽的質量將稍微下降,外層將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執行的軌道處(這時由於太陽質量的下降,這兩顆行星將會離太陽更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兩黨學生領袖聯名要求永久關閉孔子學院,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