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央
-
2 # 舒適人生
在新時代:改革開放的特色社會主義小農經濟發展過程中,他給農業農村帶來了新的變遷,也給中國國民經濟帶來了新的變化合增漲。這是因為工業化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發展,急需大量的人工需求,因此在小農經濟的時代,讓農民活躍了起來,也為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的需要人工帶來了實質性的正能量。也給小農經濟時代遇到的天災人禍,得到了國家和集體的幫助度過了難關。農村農民沿著特色社會主義,邁步走向小康社會的步伐越來越近,從此中國農村農民的飢餓時代,以經一去不復返了。
-
3 # 朱增林呀
我來說說我們這個縣,自然條件較好。地處華北平原,無沙無鹼,土地肥沃。就連慈禧和光緒在我縣經過時還說過”北京到南京,小縣屬欒城”。這裡說的小縣,不是面積最小,而是在小縣城來說屬於最富裕的縣了。
在小農經濟時代,危害最多的是水災,旱災,雹災和蝗災了。就連我們這個農業條件較好的縣,也經常受災。
民國六年的水災,是我們這裡一比救大的水災。百分之七十的莊稼顆粒無收。
民國九年的旱災,一直到夏至沒有下雨。地下水位降到一丈五尺,平常水車抽不上水來。只有用人工一桶一桶的提水。
民工七年的蝗災,蝗蟲飛過,遮天蔽日。樹葉和莊稼葉子吃的精光。
區域性的雹災,時常發生。
人們為了防止災害,大的措施有:
地勢低窪的村莊修寨牆,澇時防水,亂時防匪。
把平常走的道路修成一米多深的深溝,平時走人車,下雨時流水。
每個村在村頭修幾個壕坑,雨大了象水庫一樣儲存水。天旱時可以從坑裡取水。
自已家裡採取的措施是:
儲備糧食,這是一般家庭最常用的辦法,即便是豐收年景也要吃糠咽菜節約糧食。爭取存到兩三年的糧食。
院子裡種幾棵栆樹,災荒年吃棗也鋨不死人。
搶農時,種快熟莊稼,春天種大麥,碗豆。立秋了種蕎麥,白菜。夏天種夏紅薯。
種高產耐旱作物高梁,玉米。(抗戰時期高梁地是八路軍打游擊的天然屏障〉。
再就是怎麼樣儲存一些能吃的幹野菜。
有了災荒先吃樹葉,野菜。再沒有辦法就出去逃荒。逃荒的路上實在沒有辦法了也有賣兒賣女的,也有錢死的。
-
4 # 彬彬說三農
在我們小的時候,我父親那輩人種地,就是剛剛解散生產隊分田到戶以後,那時村裡的土地根據土壤肥力的不同,分為四個等級,為了公平每家每戶各個等級的土地都要有一點,也就造成了成方成片的土地被分的過於細碎,很多都是5米寬的一條一條的地塊,因為當時都是人工勞動沒有機械化,對於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來說也沒有什麼壞處。
在父輩農民的種地觀念裡抵抗天災的辦法就是最原始的“多種種植”,就是種植的作物種類儘可能多一點,每樣各種一點,因為生長特點不同,收穫時間不同,對災害性氣候的適應程度也不同,總有一種或幾種作物收穫的很好。這就把災害的損失降到了最低點,當時的農業生產方式這樣做是完全沒為題的,可現在農業生產機械化以後,這樣做就大大增加了成本,而且找不到銷路從而降低了效益。
現在的小農戶抵抗天災所用的手段是“多種經營”,就是一邊打工,一邊種地,或者是做其他的生意。如果遇到天災還有其他經營的收入,打工不順利或找不到活還有農業收入墊底,也是降低風險的最有效的方式。只是有點對不住“農民”這個稱呼了,變成兼職農民了,不能全心全意的研究農業生產技術了。
我個人覺得這樣很不好,不是為了種地而種地了,成了純粹為了索取而種地了,對種地不認真了,只看經濟效益不管質量,更不愛惜土地了。
或許這就是國家要搞農業改革,搞規模化集約化農業的原因吧,的確要由真正的懂農業愛農業的全職專業農民種地才能保證糧食安全。
回覆列表
我是個半山區的農民,在我的常識中所謂的天災就是天大旱了,洪澇災害是不可能有的,況且現在都有現代化這種大型的機械了,排澇已經成為很簡單的事了。天大旱,只是現在世道好,好找工作或活計做,不然農民是必然要被餓肚子的。所以,我父親那一輩和他上那幾輩是絕對不會賣米賣穀子。除了天大旱就是地震,但地震在我們這邊好象幾代人才會有一起。所以說對我來說天災就是天干旱、大旱。只是我想現在國家強盛了,黨和政府也時時為人民百姓著想,再大的天災我們都不會被餓肚子或餓到了賣田賣地、賣兒賣女那一步。其實作為以田地謀生的農民來說,只要有水有充足的水資源,再大的天災都難不倒他。意思就是農民只要有田有地有水,就什麼也難不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