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仁己及人
-
2 # 子不是魚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經歷5000年而屹立不搖,是因為文官系統發達。士階層不絕,文明才所以延續。
在中國古代,有高效的行政體系,帝國置於皇帝統治之下,政令自皇帝出。
中國官僚體系,以及行政體制在秦帝國時期,已經非常成熟,秦始皇帝統一全國後,推行郡縣制度,這比西方國家推行的[郡縣制]要早的多。
秦帝國實行[三公九卿]制度,中央上:太尉主管軍事,丞相輔佐皇帝,同時也制衡皇帝,起到監督實政的效果,防止皇帝濫權,御史大夫監察百官。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掌管宿衛侍從,殿門以內。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太僕,掌管皇帝車馬和馬政。庭尉,掌管刑獄,是秦朝最高司法之官。典客,掌管,掌管“蠻夷”事物,宗正,掌管,掌管皇族事務。 治慄內吏,掌管掌管國家財政。少府,掌管山海地澤和管理手工業製造,掌管天子私用的府庫及私人的收入。
地方上:郡縣制度。
【三省六部】制度起源於漢代,隋唐時期已經完善。三省六部是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制。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下設六部: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下,帝國中樞的運作流程。 皇帝沒有起草議案的權力,只有同意的權力(表面上是這樣啦)。 門下省,還可以把審批議案駁回。 三省制的巔峰在太宗一朝,安史之亂後漸壞。 其實大部分情況下,三省制都是擺設一樣的存在。 到後期,往往出現「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說白了皇帝隨便派身邊信得過的翰林學士去特事特辦,分了三省官員的權,這種事情多了,就破壞了制度的完整。
日本學習中國的【三省六部制度】,形成【二官八省制度】三省六部制形成時期,就是日本派人到中國認真學習典章制度的時期。由隋開皇二十年(600年)開始,學了100年之後,到武則天大足元年(701年)文武天皇頒佈《大寶令》,設立新朝廷官制,稱為二官八省制。二官是神祇官和太政官,八省是中務、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宮內八個省。
不過日本的八個省既是工作內容,其實大體上等於中國的中書省加上六部,只是日本將三省六部制抄走之後將「部」全部升一級變成「省」,然後就沿用到今時今日,直至明治十八年(1885年)因為改行內閣制廢除太政官之後,省就成為日本政府最高階的部門。
宋代裁撤門下省,尚書省,保留中書省,目的為了閹割相權,加強皇權。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我們今天行政意義上的省,是指元代開始的。
明朝初期,裁撤中書省,廢丞相,設定內閣制度,設三司,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
1376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稱“省”
1370年於各省設定一都衛,1375年改為都指揮使司。1427年棄安南後,明朝在全國設定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包括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河南(以上為北五省)、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以上為中五省)、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以上為南五省)。共設定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其中十三個是與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其它三個是萬全都司、大寧都司和遼東都司。
清朝的行政疆域清承明制,康熙初年把明的兩京十三司制又改回行省了,省級單位有省、五大將軍轄區、西藏辦事大臣及達賴喇嘛轄區,西寧辦事大臣轄區等,到光緒末年清朝共有二十二個省級行政單位。地方最高長官也為總督、巡撫了。 看看你的家鄉在元、明、清分別屬於哪裡?有沒有變化?
回覆列表
對的。首先你要知道日本的這些東西叫省。而中國唐宋時期也是三省: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而尚書這本書本意就是上古之書。即夏商周時代的古老典籍。後世設尚書省。從職能來看,也是代皇帝釋出昭令。所以其實也暗含以德佩天的意思。天之德是什麼?好生,上善,寬厚。所以古代中國取名都是有意義的
當然還有叫寺的,為何。主國之重典。大理寺,洪臚寺等等。有的說古代寺表示廷正所以叫寺。這個我先不說,但你看古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古代早就知道寺之供奉含義。即:以德佩天。德行天下(當然,本人信佛,不要用畜生祭祀,這是造惡業)
那麼厚生勞動省,出自尚書,厚德尚生。日本也確實是這麼做的,以仁立國,族名就是和,大和即大寬大愛之意義。還有愛菪,愛媛,愛知,一千年禁肉令。都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