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梨的中式生活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說說我自己的故事。

    我是家裡的第一個孩子,我人生的前四年,可以說是活在萬千寵愛之中。

    白天由奶奶爺爺,太奶奶他們輪流照顧。我記憶中的很多溫馨的畫面都是和他們有關,例如我爺爺端著飯碗追著我餵飯,奶奶帶我去摘白玉蘭花,例如太奶奶帶著我在牆根下晒太陽,教我編草鞋。

    晚上就回到爸爸媽媽的懷抱中,那時家裡還沒有電視,每天晚上我就騎在爸爸的脖子上到村的祠堂去看電視。看完電視回來,爸爸就讓我學著港劇裡面的樣子,要喊媽媽做媽咪。回想起那時爸爸媽媽的笑容真的是覺得很溫暖。

    那時候的我,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外向活潑的不得了。可能是因為被愛被幸福滋潤著籠罩著,所以當時的我就算是在路上碰見了陌生人,嘴巴也甜的不得了,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的叫個不停。

    然而這一切,由於我妹妹的出生戛然而止。那時候的計劃生育抓得很嚴,農村也只能生兩個,但是爸爸媽媽還是想生個兒子呀。

    那時候我奶奶是鄉里的婦女主任,由於這層特殊的關係,我家的整個氣氛就變得很奇怪,很彆扭,也是從那時起我再也沒有跟我媽媽睡到過一張床上了。隨之而來的是爸爸媽媽的壞脾氣,而我慢慢地就變成了那個撒氣的物件。

    那對於我來講是一種撕裂的關係,我原本所擁有的一切溫暖和幸福,突然間就消失不見了,那就是一種從雲端突然跌落懸崖的感覺。從此之後我就變得沉默寡言、內向膽小。我不敢有所要求,我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只有變得沉默和乖巧才能夠讓自己,避免受到更多的傷害。

    而這一切,一直到我上中學了才有所改變。我上初一的時候是到姑姑家住的,那時候的姑姑和姑爺新婚不久,他們那種幸福的甜蜜,我每天都要正經見證的內容。

    他們時而甜蜜低語,時而嬉笑打鬧,我姑姑在廚房做菜的時候,我姑爺不時地會從後面抱著她跟她說悄悄話。而他們也會不時地逗我笑,有什麼事情會問我的意見或者耐心地跟我解釋。會給我買衣服,會給我零花錢。

    這種放鬆愉悅的家庭氛圍,讓我覺得很舒適。慢慢地我又開始變得活潑外向了,不再緊張與焦慮,在學校裡也交到了很好的朋友。

    那現在回到問題的最初,孩子內向、話少該怎麼辦?又或者是怎麼樣,讓孩子變得外向?

    我的回答是不要強求。孩子的內向、話少肯定是有著這方面或者是那方面的原因。

    性格的本身沒有好壞,要知道內向也是有很多優點的。例如善於觀察細節,善於自我反省等等。不需要拿孩子去跟別人比,不需要他去模仿別人的樣子。只要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接納的、允許的環境,他就會在這個環境裡吸取力量,活出屬於自己的樣子。

    那具體要怎麼做呢?

    1.作為父母的首先要接納他,告訴他這個樣子也很好,每一個小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告訴孩子沒有必要去自我懷疑和自我貶低。

    2.鼓勵孩子去交朋友,如果孩子實在是不願意,做父母的也可以幫助他。那就是父母和其他的家長交朋友,利用課餘或者週末的時間一起出來玩,給孩子製造這樣的一個空間,創造交友的條件。

    3.如果第二點你做不到,那我最建議的,還是要去改變自身的家庭氣氛,要讓孩子感受到愛、感受到接納、感受到尊重。這樣,他才會有底氣活出自己最真實的樣子,才會有底氣去拒絕一些不自在的關係,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那到那個時候,內向不內向又有什麼關係呢?

    最後祝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 2 # 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

    孩子的自卑、靦腆很大程度上都來自於外界環境對他的影響,如果家長不瞭解孩子的內心狀況,對孩子進行了錯誤的引導,可能會給孩子造成“身心分離”的痛苦。

    對此問題,我的觀點是:不要急著給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籤,先了解他真實的內心情況,再去實事求是地想怎麼辦。

    孩子說話少,不愛運動,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認識。

    我們來分析一下孩子的“內在”,我想從下面7個原因來進行分析:

    原因一:雖然人的氣質天生有內外向之分,但氣質沒有好壞之別,都可以在社會上立足。

    原因二:如果孩子在以前的一些生活經歷中遇到了他解決不了的難題,他會認為自己不行,沒有能力。他越這樣想,就越會退縮。這時候孩子的內心是很希望父母能幫幫他的。

    原因三:如果孩子在有些事情上曾經被其他的人嘲笑過,他可能為了避免被再次嘲笑,那最穩妥的方法就是不去做這件事。

    原因四:如果在生活中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對他的態度是批評、說教、甚至是責罵的教育方式,那他可能就會因此感到自卑或者不願意多說話。

    原因五:如果父母或者老師對孩子提出了過高的超過他能力的要求,他依靠自己本身的能力做不到,會產生自卑心理。

    原因六:父母習慣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自己的孩子,那孩子受到的不是鼓勵,而是產生自卑心理。

    原因七:如果孩子的父母比較內向,與外界交往較少,孩子見到的人不多,那孩子也會內向一些。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說:

    假如一個兒童未曾學會合作之道,他必然會走向悲觀之路,並發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結。我們也能瞭解:即使是對於最喜歡合作的個人,生活也會不斷向他提出函待解決的問題。沒有哪一個人會發現自己所處的地位已經接近能夠完全控制其環境的最終目標。

    建議一:父母帶孩子到專業測評機構做個氣質測評。如果孩子天生就是內向氣質,那父母需要了解內向的優點;改變外向比內向好的傳統觀念。

    建議二:孩子在遇到難題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解決,比如提供解決思路,讓孩子感受到並且相信父母是愛他的。

    建議三:父母要給孩子鼓勵,讓他有勇氣面對困難。但不要強迫他去做,給他適應的時間。

    建議四:如果孩子做錯了事,父母不要急著批評,教育,試著轉換一下角度——錯誤是孩子學習的好機會,鼓勵孩子多嘗試。

    建議五:父母要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期望孩子可以做到超出他能力範圍的事情。

    建議六:父母不要用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自己的孩子。即使我們成年人也不願意被人比較,何況孩子?

    建議七:父母需要多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給孩子說話的自信。

    總結一下,傳統觀念下,外向比內向好,但這是錯誤的觀點。看看我們的周圍,很多內向的人一樣可以在社會中做出成就。父母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籤,這樣只能加深孩子的“自卑情結”,會影響到成年後的生活。

    父母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表達方式,不要強迫他,否則會造成他的“身心分離”。

    最後,我想用我敬佩的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一段話來結束今天的話題:

    我們一直是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我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現實被我們所賦予的意義,或者說是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解釋。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們可以帶著勇氣去幸福的生活。”

  • 3 # 奕媽育兒觀

    首先,作為父母我們要明確一點: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內向也不是一種性格缺陷,更不需要刻意去改變。但是由於孩子性格引起的負面情緒及不良行為,需要父母的引導和監督。

    我並不這麼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某種性格標籤,性格沒有好壞之分,性格是受很多環境因素影響的,人的性格也不需要改變。

    並不是說,內向膽小的孩子就沒出息。歌手毛不易也是一個內向靦腆的大男孩,他曾在採訪時說過:內向不是性格缺陷,它只是性格的一種。”

    所以家長們,其實沒必要去強迫內向的孩子去表現出外向,也沒必要過早地給孩子貼一個內向膽小的標籤。

    為什麼要強調這兩個詞的概念呢?因為這會影響到我們的主觀意識以及看問題的角度。我相信很多人潛意識裡都會認為“內向”的性格不好,總是會對內向的人貼一些負面的標籤,哦,這個人好內向啊,不說話的,社交能力一定很差等等。

    他們潛意識裡覺得內向的孩子肯定會吃虧,因為都不會開口說話,爭取自己的權益。

    但是“慢熱”的人跟“內向”的人是不一樣的,慢熱只是剛開始表現得不是很融入新環境,但是時間久了,會越來越熟,甚至會變成一個“話癆”,與志趣相投的人或朋友也會成為生死之交。

    比如說,第一天帶孩子上幼兒園,你可以提前跟孩子說說待會兒我們要去哪裡,會有很多小朋友,他們都差不多跟你一樣大啊等等,這樣提前“熱身”,減少孩子去到新環境時的緊張感和焦慮感,等孩子到了新環境之後,就會很快進入狀態了。

    03父母內向,想要孩子性格開朗,該怎麼做?

    作為父母,首先我們要做的是,教會並引導孩子坦然接納自己,擁抱自己的性格。其次,雖然性格沒有好壞之分,但因為性格引起的負面情緒,我們需要管理和疏導。

    因為性格本身沒有缺陷,也沒有優劣之分。所以,即使遇到性格內向的孩子,也要坦然接受和包容孩子的性格,讓他相信,自己性格內向並沒有什麼不好,給孩子樹立自信心,以後人生的路上遇到什麼事情他也會從容自信地去解決。

    2. 多與孩子說話交流,提高他的表達能力。

    日常生活中,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享受表達的樂趣,把自己內心想說的,所想的通過心靈溝通的方式與父母交流,而不是有什麼都憋在心裡,把孩子當朋友,孩子自然也會把你當朋友。

    3. 先改變自己,再影響孩子。

    如果父母本身也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那孩子的性格或多或少都會受父母的影響。所以,如果你一個內向性格的媽媽,想要培養一個外向性格的孩子,那就首先從自身做起把,從而去影響孩子。

    孩子的性格由很多因素決定,內向也並不是一種性格缺陷,希望家有性格內向的孩子的父母,教會孩子從小學會欣賞自己的天性,也能全然接納和尊重孩子的性格,同時也能有策略,有方法的引導孩子更好的融入這個美好的世界。

    願每個內向膽小的孩子都可以被溫柔地對待,更願我們父母能通過自己的力量,幫助內向孩子更好地享受這個世界的喧譁!

  • 4 # 頭號人

    孩子內向是家庭環境所致。大多數是缺乏與父母共處或互動的。

    首先要多與孩子相處,一旦相處就會有話要講,聊聊孩子感興趣的事,當然要先調查與觀察或探尋其興趣。激發其自主思想雖然缺乏邏輯性與真實性只要無害的可以接編他們的話題。比如,動畫片人物。強調要無害!可以按其思路討論…

    小孩起初是不會主動言語的,要多與其互動,如共同遊戲、玩耍、幹家務。時間一長自然有話講。

    當與家人有了話可講時接下來要領其四處見識,指的是開擴其視野、知識面包括認識生人及親戚,如逛街、超市、公園、禮儀等。見到碰面人(相對於你的熟人)教其禮稱與禮貌接物等。換句話講在你的監護下走出家門去體驗生活中的言行與場景。目的是讓其有自信心,知己知彼,才不會不知所措不會畏懼。注意時刻監護與教育安全!

    當以上差不多了,孩子就開始有點開蒙了,這階段要注意以身作則重品德教育!有空時在家做點好吃,讓其給鄰居小孩送去分亨。或邀請聚餐等。只是舉例,實質意義是開發孩子們的交際交流活動。時間一長孩子就會淘了。如果之前沒良好教育會很難管的!切記教育從頭到尾。

    內向的娃最好教,但也不易啟蒙。家長要有耐心不要拔苗助長。

  • 5 # 熊和茄子

    關於“孩子比較內向,在家在學校都說話很少,不愛動,怎麼辦?”這個問題,在我個人角度看來,是屬於一個不罕見的孩子表現問題,作為父母的話也不需要太過焦慮和擔憂,對於這型別的孩子,其實還是有方法可以改善他們這方面的。接下來我會結合自己的育兒經驗來分享一下個人見解。

    每個孩子都是具有自身的性格,而性格的構成基本與遺傳有關係,也就是孩子的父母是什麼性格,那麼孩子很大機會就像父母雙方或任何一方的性格。

    而我們經常說有的孩子比較內向,有的則比較外向,其實不管是內向或者外向,都只不過是孩子性格的一種呈現,每種性格所帶來的影響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所以並沒有說內向就一定不好,或者一定要強硬去改變。

    2.如果真的想要改善孩子的內向性格表現,可以從後天的培育做起。

    任何事情如果去到一個極端都會產生反作用,這就是類似題主所問到的,孩子內向,可能就會擔心他在學校,以後在社會,都會表現得如此被動,而導致造成不必要的錯失。

    那麼作為爸爸媽媽的話,面對孩子的內向性格,應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改善呢?

    ①從孩子的幼兒時期開始,多進行鼓勵和示範。

    內向的孩子在氣質和行為表現方面都會顯得相對較被動,所以家長如果想要改善孩子這方面的話,可以從小開始多點帶孩子接觸不同的人和物,並且在過程中要多點給予孩子鼓勵,孩子年齡越小的時候,是越容易改變的,所以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要多摸索經驗,以促進孩子發展。

    ②家長要有意識地協助孩子,但注意不能強迫。

    有的家長可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時很不容易發現孩子的進步,可能就會繼續為孩子訂立不同的目標和任務,而一旦孩子的表現與家長預期有所落差的時候,可能家長就會容易忽略孩子當時的感受,從而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你明明是可以的,為什麼不相信自己”這類做法,而這種“鼓勵”往往就會變成一味地習慣對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引起孩子的反感。

    實際上內向性格氣質的孩子對很多事情都會比較敏感,或者說是更傾向於觀察型的表現,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千萬不能為了想更快幫助孩子而忽略了他們的真切感受。

    3.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家長切勿把自己的意願強硬施加在他們身上。

    在教育裡面,我們講究的是因材施教,所以並沒有任何一套方案會合適所有的學生。同樣的,家長對孩子也是要明確這點,要儘可能地因為對比或攀比而形成所謂的“為孩子好方案”,我們都應當尊重孩子發展的規律,還有其與生俱來的特性,只有這樣,才能讓每一個獨特的個體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

    綜上所述,我認為孩子內向並不是一件完全不好的事情,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還有個人經驗的累積,相信孩子都會逐漸改變與成長的。而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理解與正確引導孩子,這樣才有助於他們健康地發展下去。

  • 6 # 玻色子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家長要區分好孩子內向,孩子內心自卑和孩子膽小是三種不同的問題。

    首先,如果只是性格內向,她自身有愉悅感,並且能夠自己管控好自己的生活,這個不是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這是基因表達的結果,活潑愛動只是其中的一種,不是每個人都要長成一棵樹,你家孩子可以是一朵花,天真又浪漫,逼迫每個孩子都活潑是家長的罪過。

    實際上,內向的孩子表面內向,沉默寡語,可通常他們的內心比任何人都要狂野,心裡有自己廣闊的宇宙。內向的孩子想法通常更加嚴謹,遇到事情,會沉著分析,當外界紛紛擾擾的時候,能保持警惕與清醒,因為內向的人更加可以做到靜心。

    其次,如果孩子內心自卑,那麼應該多與孩子交流,關注孩子內心的變化,從而引導孩子說出或者分析孩子自卑的根源。孩子之所以自卑,有時候因為家長,有時因為夥伴,有時因為一次突發事件沒處理好,有時因為自身缺陷,家長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缺乏改變的手段的時候,應當及時向老師或其他社會力量求助,切勿簡單粗暴。對於這類孩子,陪伴是最好的解決良藥,不要奢望一次解決問題,耐心,耐心,耐心。

  • 7 # 和易以思

    問題中末尾的“怎麼辦”是否意味著提出此問題者對孩子“內向、說話少、不愛動”的一種憂慮和無能為力感呢?並且通過此問題是否也能體現出問題提出者內心深處對孩子現狀的不滿呢?

    可否這樣認為,提出這個問題就意味著孩子在其內心深處是“不好的”、“有問題”的,不是嗎?

    如果是這樣那麼首要的就出現了一個暗示,就是孩子的性格和展示是不好的,不被家長認可的,並且家長是急切渴望孩子能改變自己的現狀的,只是可能嘗試了各種方法,也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效果不理想,所以才提出這個問題。

    如果這些成立,那麼在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裡,親子關係不融洽並且由此也可以窺探出孩子內向不愛動的家庭原因。

    家庭是溫暖的港灣,這是因為家是以情感為紐帶聚合在一起的。所以對於家而言,每個人都是把它當作情感的寄託與感到安全的地方,對於一個人的健康成長以及未來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根據這個問題,試著探討一下以下幾個方面,僅供參考:

    1.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與孩子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建立方面來。

    家不同於公司等其他場所,更多是情感寄託,所以對於孩子應該給予起碼的尊重與信任,這是建立良好互動關係的前提條件。

    因為人不是商品,也不是機器,人是有個人思想情感的獨特的生命個體。因此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家長應該從內心深處接納和認可現實中的孩子的現狀,因為孩子不是抽象的想象物。

    尊重一個人或者說信任一個人都要以對這個人的現實的實際情況為切入點或出發點,而不能活在想象當中,把對方當作自己腦海中的想象物來要求孩子,否則就是無視孩子的現實,而是用自己的主觀要求和想象刻畫孩子。

    不管現狀中孩子是什麼性格,他都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對孩子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因此就應該從內心深處接納孩子的現狀,而不能由於與自己所思所想不吻合而否定孩子的現實基礎。

    讓現實中內心的焦慮放下來,不要讓成人的焦慮感染孩子,也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和要求看待和要求孩子,因為那些都是不符合實際的,註定會徒勞無功。

    因此我個人的建議無論孩子事實如何,應該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修復與孩子的親子關係方面上來。孩子內向、不愛說話本身就意味著孩子在他之前的成長環境中對孩子的控制或者壓制比較多,讓孩子逐漸失去了表達的願望,並且孩子也可能之前是很愛說話的,但大都是被批評或指責,所以久而久之孩子就“沉默”了,因為孩子不願一再受傷。為了保護自我,孩子學會了少說話甚至不說話。

    如果孩子在家裡對待父母也是如此,只能說明孩子內心深處是不信任自己的父母的,因為他知道一旦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不但不會得到理解、支援,反而更多地是指責和打擊。正是這種成長環境讓孩子學會了自我保護,學會了由內向向外展示轉向了向內收斂。這同時也就意味著孩子開始了內心孤寂之旅,對他人充滿戒心,很難建立信任。

    2.一旦接納了孩子,就會發現孩子內向、不愛說話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同一件事,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也適合對待孩子上。

    同樣是孩子內向,可能站在某項角度,家長會認為孩子這個性格不好,所以希望通過各種途徑和努力改變孩子,卻忘記了任何人都不可能替代他人做決定也不可能逼他人改變,每一個人只能控制和改變的是自己;有的家長站在理解何支援孩子的角度,知道任何事情都要先了解真相、掌握實施,然後才能一切從實際出發。因此對待孩子也會發現孩子即便是內向也有其自身的多方面的優點或者說孩子身上也有發光點。

    從性格本身來說,內向的人內心情感感受更加豐富,並且自控力更強,這本身不是優點嗎?內向的人一般考慮問題會三思而後行,更好情緒衝動。當然由於其可以壓制自己,時間長了也就具有一定程度壓抑,嚴重的可能走向抑鬱,這就要看家長是讓孩子的心門徹底關閉,孩子幫助孩子建立內心與外在時間溝通交流的橋樑了。

    教育應該從孩子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應拔高。孩子既然現實情況是內向、不愛說話,為何不接受孩子的這個實際情況呢?接受後坦然面對並且相信孩子這個性格也會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與成長。那麼與孩子接觸時就更多信任與認可,支援孩子也就是自然而然了。這樣孩子從家長身上得到了善意,並且也感受到親人對自己的支援和理解,這樣孩子也會轉而對自己也充滿自信。孩子就可以以現實的自己的情況為基礎逐漸建立自己的性格優勢,發揮自身獨特的優點來。

    利用內向者內心情緒感受豐富,更容易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可以引導其成為一個心胸寬廣之人,並且對人寬容,充滿信任。

    利用內向者不衝動,可以讓孩子提升其思維的層次和水平,使其比同齡人心智更加成熟。

    ……

    3.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為孩子“愛動”而煩擾,為何自己的孩子不愛動還不好了呢?

    不愛動的孩子一般更容易心靜下來,而如今的社會,心靜很難!

    但是對於學生來說,學習需要能做冷板凳,也就是學習需要耐得住寂寞,抵禦各種誘惑,並且能讓自己的心靜。

    因為“靜極生慧”。

    只有真正從學習過程中體會到“靜”的學習者才能逐漸達到物我兩忘,激發悟性。

    而性情活躍的孩子靜下來很難。這樣孩子不愛動不就是一個很難得的好事了嗎?

    只要能夠引導好,讓孩子的不愛動是動作方面不是那麼活躍,轉而讓孩子的頭腦更加靈活“愛動”,這樣孩子的成長和優勢將會更進一步。

    其他也就不再多述,下面還是要提及一下,孩子一旦內向和不愛動,一般情況下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方面不當所致。也就是孩子在之前的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是指責和束縛,更少的是支援、鼓勵。

    由於孩子天生對周圍一切陌生的事物感到新鮮、好奇,並且孩子在玩耍中能夠產生自己的創意,所以孩子往往活在自己想象的可能世界中,而不是我們成人的現實世界中。

    這樣我們家長用成人的眼光和標準審視和要去孩子,孩子身上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就成了“缺點”了,是家長想給予改變的。

    這樣進行的時候,孩子自身的主動性、探索性等就逐漸弱化直至消失。一個沒有自身特點和品質的孩子還有自身的活力嗎?他只能是“應聲蟲”,並且是通過壓制自身正常的生長髮育的需求來達到“成人要求”的。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有能夠自由表達自己合理願望和想法的機會的話,孩子是不可能不愛說話的。因為帶過孩子的家長都知道孩子都會經歷一個“喋喋不休”的階段,這個階段表達慾望強烈,並且自己無論做什麼或有什麼想法都會第一時間想與家長分享,讓家長感受到他此時此刻的內心狀態。

    但是這個階段,如果家長嫌孩子煩呢?就會對孩子的“愛說”表現出不耐並且還會指責批評孩子的“愛說行為”。這樣孩子慢慢就會認為家長不愛聽自己說話,自己說的話會讓家長生氣不開心。久而久之,孩子還會說話嗎?

    孩子沒有了溝通和交流分享的慾望,自然也就不會表達了,不想表達(也就是身邊環境中沒有願意聽自己說話的人)自然就不說了。

    所以提出這個問題者不妨逆向回憶下,是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的表達願望被現實無情的給扼殺了。

    如果是,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造成孩子今日結果的環境,也就家長需要進行調整。

    畢竟在家中,孩子一方一開始是弱小的,他們更多地是被影響被塑造。而家長卻是支配的一方。

    比如說身為家長,自己是否平時與孩子交流溝通的多呢?是否多多瞭解孩子的內心呢?如果家長平時抽出點時間多與孩子溝通和交流,並且這種溝通和交流是平等的,不做評價,不扮演法官的角色,而只是傾聽以瞭解孩子。

    如果這樣家長會發現孩子其實不是不愛說話,而是沒有願意傾聽其說話的人!也就是孩子缺乏一個真正願意發自內心去了解、理解孩子的人!

    為何一定要去改變他人?哪怕對方是自己的孩子!

    為何不尊重孩子自身的特點,讓孩子發揮自身的特點及以此創造自身優勢呢?

    我個人的建議是不要想著改變孩子,而是創造一個更利於孩子健康成長與學習的環境!

    用信任取代挑剔,用尊重替代打擊,用理解替代憂慮!

    相信孩子,而不要被自身的焦慮所控制!

    孩子是家長的自身修煉!孩子也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當家長都在不斷成長與完善時,家長會驚奇發現,孩子已經與過去完全不一樣了!

  • 8 # 文淺淺

    誠說過:“我是個生性靦腆的人,內向而不喜主動交談。”由此可見,性格內向,並不是阻礙成功的絆腳石。

    這是一個崇尚外向、崇尚社交的社會,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潑開朗,當孩子比較內向時就開始擔心。其實這是受到了社會刻板印象的影響,內向和外向都只是一個人的性格特徵,並無優劣之分。

    首先想問題主,你知道孩子內向是怎麼造成的嗎?是天生性格使然?還是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呢?

    如果是成長過程中行成的,那麼原因可能有這麼幾種,家長可以反思一下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有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

    一、缺少社會交往。有的家長很少帶孩子出去玩耍,與人接觸少,缺少鍛鍊。

    二、批評過多。孩子難免做錯事,不要總批評。

    三、包辦過多。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得到發展,使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膽怯心理。

    孩子的性格還在形成中,如果希望孩子變得外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營造和睦的氛圍。

    小孩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的原因與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因此家長想要改善小孩性格內向的情況,首要要給小孩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而且家長儘量要多抽時間陪伴小孩,多說說話,當小孩感受到家庭關心時,性格就能逐漸變得開朗。

    3.多鼓勵誇獎孩子

    孩子難免做錯事,在批評內向的孩子,應注意措辭,儘量以鼓勵為主,不要在言語上無意中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表揚孩子的長處,這樣孩子的害羞心理會有所改善。

    4.提供與外人接觸的機會

    經常帶孩子串門,鼓勵孩子和同齡孩子一起玩耍。帶孩子一起購物。鼓勵孩子自己去購買東西,鍛鍊如何應對和陌生人的交流。或者當家裡來了客人時,可以鼓勵孩子為客人送茶水、搬椅子,積極回答客人的問題。但要切記,是鼓勵,不是強求,更不能因為孩子做得不理想而批評指責孩子。

    5.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多鼓勵誇獎孩子父母要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儘量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實踐,讓孩子在實踐過程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讓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孩子在戶外活動中難免嗑嗑碰碰,父母不要大驚小怪,要放心去鍛鍊孩子,這可是幫孩子練膽量的好辦法。

    我小時候就很內向,不愛說話,更不愛叫人。最尷尬的事情,是媽媽帶我出去遇到熟人,然後讓我叫“叔叔”、“阿姨”。我躲在媽媽身後,一聲不吭地看著面前的陌生人,心裡盼望著他們快點走掉。每當這時,媽媽都會尷尬地笑笑,然後跟別人解釋說:“這孩子太內向了,不愛叫人。”

    二十多年過去了,跟陌生人說話也還是很不自然,會覺得很尷尬,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到我的生活,我的朋友一直都不少,上學的時候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我,工作了,領導和同事也都對我印象不錯。

    在這個以外向性格為主導的社會,內向的人被貼上了懦弱、孤僻、社交障礙等一些列負面標籤。

    如果在大街上遇到兩個孩子,嘴甜會叫人的孩子,一定會受到大人的誇獎。而害羞不肯叫人的孩子會被認為沒禮貌,甚至覺得這個孩子有性格缺陷。

    其實,性格哪有好壞之分,只是與生俱來的不同罷了。

    外向的孩子喜歡外面的世界,溝通能力強;內向的孩子喜歡安靜和思考,做事更加細心、謹慎。

    最早提出“內向”性格的心理學家榮格,曾經在書中提到:人的性格沒有純粹的內向或者外向。

    內向的人可能不喜歡說話,但是遇到自己喜歡的話題一樣能侃侃而談。內向的人可能不喜歡社交,但在必要的時候,一樣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華。

    性格內向不是缺陷,強行糾正,反而會讓孩子變得自卑,甚至討厭自己的人格設定。

    家長必讀講堂樂嘉老師說過:內向,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性格特徵。它不是缺陷,也沒必要去改變。

    父母要做的是,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讓他們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最後,願每個孩子都能被理解和尊重,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 9 # 鋼炮小王子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性格開朗,愛說愛笑,很輕鬆就可以和陌生人聊天做朋友,但是有些孩子卻比較內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碰到很多性格內向的孩子,這讓家長感覺擔心,怕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對日後學習有壞處,那麼孩子在學校不愛說話怎麼辦?

    孩子在學校不愛說話怎麼辦

    孩子在學校不愛說話這是很正常的表現,也許是因為孩子有些膽小,又也許是因為初次到學校所以感覺有些緊張,肯定孩子的性格,鼓勵孩子“外交”。首先您需要看到孩子的優點,比如週末隔壁的小夥伴外出玩耍,他卻自己在房間畫畫,您千萬別因此而對他不滿。

    怎麼培養孩子開朗的性格

    開朗的性格可以為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帶來很多幫助,所以培養孩子開朗的性格很重要,給孩子提供說話的機會。在生活中,您可以通過創造條件鼓勵孩子說出不同的想法,比如讓孩子一同討論週末的活動、聚會要採購的食物等,並且儘可能參考、採納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從中得到成就感及下次“開口”的動力。

    孩子在學校不愛說話怎麼辦?家長應該製造更多讓孩子表現的機會,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平時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和鼓勵,也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勇敢,在日常生活中多帶孩子做一些室外運動,可以增強孩子的信心,讓孩子變得更愛說話,更加開朗。

  • 10 # 老王說語文

    孩子比較內向,可以這樣做:

    一、多創造與外人接觸溝通的機會

    其實小孩子最喜歡跟小孩子玩,就像跟同齡人一起玩才會有更多的趣味性,有共同的興趣、語言、在乎的東西。所以內向的孩子不是不想玩,而是不敢玩,比較害羞。這種情況只能“以毒攻毒”。父母應多鼓勵孩子出門與小朋友一起玩,孩子通過與小朋友的交往,慢慢會找到屬於自己、合適自己的好朋友、好榜樣。而且父母不應該總是關著孩子,總是讓孩子在家跟父母玩,或是跟不能說話,沒有表情,無法迴應的玩具玩耍。這樣會增加孩子對父母、玩具的依賴,害怕跟生人玩。所以當家裡來了客人時,可鼓勵他為客人送茶水、搬椅子,積極回答客人的問題。經常帶孩子去串門。父母帶孩子上街時,鼓勵孩子自己去購買東西,鍛鍊如何應對和陌生人的交流。孩子稍微大一點兒的,可以讓他幫忙買東西,去小區裡的便利店,去離家很近的小賣部,這些都可以鍛鍊孩子的與人溝通的能力。

    二、親子閱讀

    三、誇獎多於批評,家長多些理解和寬容

    孩子難免做錯事,父母應該以理解的心態去跟孩子講講道理,不要總批評。

    關於孩子的事情,要尊重孩子的意見,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也讓孩子慢慢學會看待事情。父母應善於並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表揚孩子的長處,這樣孩子的害羞心理會有所改善。在批評孩子時,尤其是內向的孩子,應注意措辭,儘量以鼓勵為主,不要在言語上無意中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鍛鍊孩子的自立、自理、自信等能力

    平時應多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喜歡提問、喜歡模仿、喜歡做遊戲,在行為上,會爭著做事,這時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這樣逐漸的就會增強孩子的自信。不要什麼事都要按家長的意願,什麼事都幫孩子決定了,不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不搞“一刀切”,孩子大了,都有自己的想法,即使你知道他的想法有點異想天開,也讓他去試試看,在試驗的過程中,最後,他知道錯了,才會心服口服。你若是一開始就不讓他做,他更想去坐,物極必反。所以,在安全的前提下,還是可以讓孩子試試自己的想法,這樣的結果更有說服力。

    五、父母要有耐心

    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耐心,耐心理解,耐心幫助,循序漸進。相信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一定會變得熱情大方起來。人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要想改變孩子內向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就要求家長要有非常人之耐心,還要有堅持不懈的心,因為畢竟孩子是自己的,要想為了孩子好,就要付出努力,不要教兩天,看孩子沒什麼起色,就放棄了。然後過幾天,又想起來,又開始,這樣反反覆覆,結果會更糟。所以不要“三天晒網兩天打魚”,一切“貴在堅持”!

    六、玩一些“勇敢者”之類的遊戲

    可以嘗試讓孩子玩“勇敢者”遊戲,比如玩沙子、抓蟲子、拍皮球等大膽的遊戲,在臺階上跳上跳下、相互追逐、搶皮球等“危險”的遊戲都需要一點勇氣的。孩子在戶外活動中難免嗑嗑碰碰,父母不要大驚小怪,要放心去鍛鍊孩子,這些“勇敢者”的遊戲可是幫孩子練膽量的好辦法。再比如: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不小心摔倒了,不要馬上就衝過去,抱起他,各種安慰,而是要等一小會兒,他沒哭了,站起來了,你才走過去,給他一個擁抱。這樣就鍛鍊了孩子的勇氣,而且最後你的擁抱讓孩子感受到了你對他的愛。

    七、找到孩子的興趣

    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應該多關心孩子,瞭解他的喜好。從而在他喜歡的事情下手,多跟他聊天,開啟他的話匣子,這也是一種跟他交流的方式。他在自己喜歡的事情裡,肯定跟你是無話不談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僅家長跟他聊他感興趣的事情,還可以創造機會讓朋友、親戚、老師和同學跟他聊他喜歡的事情,這樣,慢慢地,他的話就多了,久而久之,他的性格就會變得開朗起來了。

    八、家庭氛圍很重要

    首先,家長要創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家裡人和睦相處,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愛中成長。如果父母天天吵架,弄的雞飛狗跳,婆媳之間不和睦相處,也會給孩子帶來很不好的影響,他就會越來越封閉自己,因為他生氣,生氣大人整天吵架,久而久之,他就內向了。所以家庭氛圍也很重要。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大人們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演技好,胡歌憑什麼如此受觀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