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讀春秋

    韓信被後世稱之為“兵仙”熟讀兵書,善於謀略,但也無法迴避功高震主的悲慘命運,他受漢王劉邦築臺拜將,算是破天荒的破格錄用,主要功績得力於蕭何的推薦和力推。最後也是蕭何把他送進了呂后的鐘室,而呂后巧妙的避開了劉邦與韓信的“五不殺”,被宮女用木棒打死。如果韓信要背叛漢王,在打下齊國的時候就應該擁兵自立,而不是討要個假齊王的名號,這時候如果韓信擁兵自立。那麼三足鼎立就會早好幾百年,歷史沒有但是,只有一個結局,功高震主者,能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曾國藩做到了。而韓信、羅成最終沒有沒有繞過,狡兔死走狗烹良弓藏的命運。

  • 2 # 怪人怪感

    韓信和羅成都是太直白的人,即使沒有那麼大野心,還向老闆表示了忠心也沒有意義,在老闆需要的時候可以留著,在老闆本身就不是那麼磊落的人還沒有大用的時候,就顯得十分礙眼了,而對於帝王者,礙眼的殺之。

  • 3 # 劉一千五

    韓信功勞非常大。劉邦在消滅了項羽後,就開始整治韓信等異姓諸侯王了。齊王→楚王→淮陰侯→韓信抱病,等於掛起來了。就是你休息,沒你的事了。

    韓信就成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人物了。他有那麼大的能力,mysy沒有使用的地方,這日子不好過,一天一天地過去 心中就怏怏不樂。就是被逼造反的節奏呀。

    呂后看清了兒子今後所要面對的困難,她不得不採取必要措施,那就是替兒子今後的道路"清障″。這一點與劉邦的利益一致,所以劉邦才不管你呂后如何動作。

    劉邦的兒子們不是小,就是能力弱。劉邦六十歲了還親自去到處平叛。而大將軍韓信卻在府中養病。這真是奇怪。這君臣之間的客氣,己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呂后就出手了,幹了劉邦想幹而沒有乾的事,韓信就為朋友所誆,有去無回,夷三族,真是悲催透了。

    而羅成,跟韓信差不多,只是隔了幾百年而己。真是"運氣好的都相同;運氣差的就各有名的不幸了″。歷史總是有驚人相同的故事。

  • 4 # 歷史麻辣鍋

    首先韓信是一個歷史上真實的存在過的人物,但是羅成是小說隋唐演義中的虛構性的人物。

    嗯,歷史真實的人物和一個虛構人物做比較,這個似乎是沒辦法比的。

    雖然這個問題問得有點莫名其妙,但是我還是大致能夠猜出提問者的一個思路

    那麼我就沿著這個思路,簡單的說一說我的看法。

    首先韓信是漢朝初年的大將,他的軍事天才,天下無人能比。劉邦也是因為韓信才能夠問鼎天下。在當時的環境下,劉邦項羽和韓信三足鼎立。只要韓信願意,那麼漢朝初年的天下就會進入三國時代。

    可惜的是韓信的命運並不怎麼好,最後被劉邦和呂雉給殺掉了。

    怎麼韓信會有這樣的命運呢?因為韓信這個人不夠果斷。雖然他是軍事天才,但是他不瞭解政治。

    她對待劉邦的態度一直是猶猶豫豫。一開始機會最好,他可以獨立她卻放棄,到後來他的機會是越來越差越來越差,他卻真的去想要搞獨立和叛變了。最後就成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典型代表。

    另一個角度來說,也許他是功高震主,給劉邦和呂雉一種極度不安全的感覺。

    反過來說,劉邦和呂雉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這一點從他們對待韓信的態度上就可以明顯的看出。

    雖然韓信對他們有恩,但是當他們意識到韓信可能威脅到他們的地位,是他們可以毫不猶豫的出手把韓信給剷除掉。

    而當年韓信是怎麼看的呢?就因為劉邦對自己的知遇之恩,從而導致了他堅決的不肯反叛獨立的抉擇。

    韓信的悲劇是由他自己的性格所決定的。

    看那個小說中的人物羅成,其實他也有一個功高震主的嫌疑。雖然它處於隋唐年間,但是人性是不會變的。而小說也是取材於現實生活,當然羅成這個虛構人物的身上也注入了很多歷史人物的基因。

    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提問者才會把韓信和羅成這兩個人拿出來作為一個比較。

    性格決定命運。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 5 # 影視劇歐美片的愛好者

    韓信政治上的矮子,軍事上的巨人。在最該自立為王的時候不獨立,在最不該反判時候要做內應。當年為齊王時,蒯通讓他鼎足而立,三分天下。他念劉邦之情跟蒯通說“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不忍背判劉邦。這說明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做人沒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而韓信就是這樣,沒有取天下之鴻圖之志,也沒有范蠡,張良等不圖富貴激流勇退之意,那對不起你就和文種一個下場。功勞如此巨大,已沒辦法獎賞,不能給你天下,只能賞你一死。羅成更是一介武夫,只會逞匹夫之勇,命中註定不長久不長命。要是有他老子羅藝的一半,定將能出將入帥,只可惜還是那句話,性格即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時代的奧尼爾,巴克利和奧拉朱旺經常被提到,為什麼尤因沒有那麼突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