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昭大叔

    首先,我們先來要搞明白溫酒的目的是什麼?

    “溫酒斬華雄”和”煮酒論英雄”的歷史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喝酒前把酒溫熱的確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原因是白酒的主要物質就是乙醇,而在乙醇的生產過程中無法避免的會同時產生甲醇。甲醇分子結構相比乙醇來說,多了1個碳元素和3個氫元素,甲醇的致命劑量大約是70毫升,殘留在白酒中的甲醇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和血液系統影響最大,急性甲醇中毒表現為頭痛、噁心、胃痛、疲倦、視力模糊繼而呼吸困難,嚴重時導致呼吸中樞麻痺而死亡。慢性甲醇中毒表現為眩暈、昏睡、頭痛、耳鳴、視力減退、消化障礙。(特別提醒:工業酒精中大約含有4%的甲醇,而甲醇的人體攝入量超過4毫克就會出現中毒反應,10毫克會導致雙目失明)。

    水的沸點是100度

    乙醇的沸點是78.5度

    甲醇的沸點是64.5度

    利用這個特點,適度溫酒可以有效的揮發掉白酒中的甲醇,減少甲醇對人體的傷害。特是農村自釀的米酒因為工藝流程過於簡單,往往甲醇的含量較高,建議喝前溫酒。

    真正的純糧酒一定具備酸甜苦辣澀五味,只是因為心情、氣溫、身體狀況等個體因素而讓人感受不同而已。所以,溫酒最大的好處是為了健康,並非單純為了口感。特別是醬香型白酒,如茅臺、良食金、郎酒等高階酒,它們的釀酒出酒時的溫度就達到70度左右,而且出廠的酒都是用存放了5年以上的基酒勾調,甲醇幾乎已經無存,所以不需要溫酒。但部分酒友感覺溫酒後更好喝,這就是個人愛好了。

    特別提醒:

    溫酒時一定要把酒瓶蓋開啟,最好是用分酒器溫酒,否則甲醇無法揮發出去,也就失去了溫酒的意義。

  • 2 # 酒妹醬香白酒

    一看到這個標題我就想起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裡面的人喝酒都要燙一下,經常聽到:老闆,燙一壺好酒。

    所以古時候,冬天異常寒冷,取暖相比現在而言,可謂相差很遠。菜品端上桌,一會兒就涼了,溫熱白酒,可驅散寒意。而現在我們大多數人就不需要了。不過如果你想燙酒也是可以的,溫度一定要控制好30-40℃比較好,要是白酒的溫度太高,酒中的脂類物質就會揮發,香味也會變得更淡,會影響口感。

  • 3 # 歐陽千里

    溫酒,即用火或熱水將酒溫熱後飲用,此法古已有之。關羽溫酒斬華雄,威名震四方;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成就一代梟雄。中國歷史上,跟溫酒有關的橋段很多,都極具傳奇色彩。經典文學作品《紅樓夢》中也有溫酒的片段,寶玉在薛姨媽處喝酒,對薛姨媽說道:“不必燙暖了,我只愛喝冷的。” 薛姨媽說:“吃了冷酒,寫字打顫兒。”可見,溫酒在古代是較為普遍的行為。

    傳統溫酒方式有三種。一種是把酒倒入放置在熱水中的溫酒壺裡,用傳熱的原理升溫;二是把酒裝入耐熱器皿,用火炙烤引起升溫;三是把酒液注入熱飲料中升溫。但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上的的酒大多是黃酒,如今的白酒則指的是經過蒸餾的白酒。

    對於黃酒的飲用,提倡在氣溫10℃以下的季節,用水浴加溫至40~45℃。這種方法一方面使得酒香更易散發。另一方面有暖胃活血的功效。跟黃酒相比,烈性白酒是否能加熱飲用的問題其實頗有爭議。有人認為,古代人們溫酒燙酒大都是在冬天進行,春夏秋也幾乎都是飲涼酒,溫酒的目的是禦寒,而現在人們在冬天透過地暖、空調、電暖扇進行取暖,溫酒燙酒已沒有必要。

    有人認為溫酒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白酒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但也含有少量的甲醇、乙醛、雜醇油等物質,它們對人體健康有害。如甲醇對視神經有害。醛的攝入量過多,會引起頭暈、頭痛。科學研究顯示,酒中的甲醇沸點是64℃,乙醛的沸點是21℃,加熱時,它們會轉變成氣體揮發掉,從而消除或減少酒中這類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傷害。古時候的酒雜質多、有害物質也多,透過溫酒的方式可以減少有害物質,正因如此,在現代社會,溫酒對一些劣質酒也有一定品質改良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酒在加熱過程中,乙醇會揮發,致使酒的濃度降低,白酒裡乙醇含量高沸點低,因此將白酒加熱很容易破壞白酒的口感。所以,即使要對酒加溫也要有一定限度,不然會得不償失。再者,如今的白酒不乏優質產品,釀造工藝先進,基本沒有有害物質,而且調味風格是基於直接飲用而調配的,加熱後,可能會喪失原有風味。但是對於體弱人群、老年人和患有胃腸道疾病的人群,冬天喝涼酒容易損傷腸胃,還是建議稍微溫一下再飲用。

    遍觀全球,溫酒不是中國獨有的,黃酒,白酒、葡萄酒、清酒等都可以加熱飲用,並且加熱的溫度、加熱的配料、加熱的方式等都有不一樣的配方。但我們可以看到,如今的溫酒已經不是出於降低酒中有害物質、驅寒保暖的目的,而是追求一種另類的飲酒方式,與獨特的口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屆世界盃中超將有哪些球員可以參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