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州獵奇LieQi

    1.航海九星是指中國古代的Nautilus依據長期的航海經驗,確定的9顆恆星。透過觀測這些恆星,來判斷方向。 航海九星是:軒轅十四 · 畢宿五 · 北河三 · 北落師門· 婁宿三 · 角宿一 · 心宿二 · 牛郎星 · 室宿一。

    《天文學概論簡明講義》(馬壯):

    “這九顆星的赤緯都不超過南北30°,而且每兩顆星之間的赤經間隔都約為3小時左右,在全球除兩極附近外,各個大洋上都能觀測到這九顆星。”

    2.針碗。碗腹內底畫有三大點,中間穿一細劃,樣子像個“王”字。據科學家王振鐸考證,它的用法是碗內盛水至碗壁圓圈水線處,然後將磁針用三片茶葉或者燈蕊草等浮力較輕之物別住,使磁針浮於水面。然後把碗套接於一個有刻度的羅盤中間,這就形成了一個針碗羅盤。用的時侯先將碗內的王字中的細道與船身中心線對直,如船身轉向,磁針和該細線便形成夾角,從而顯示航向轉移的角度,以此來繪製航線,辨別航向。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吳自牧在《夢梁錄》裡記道:“風雨冥晦時,惟憑針盤而行,乃火長掌之,毫釐不取差誤,蓋一舟人命所繫也。”這裡所說的“針盤”,就是針碗羅盤。一個小小的瓷碗,,卻起著怎樣的作用?!可以想象在千年之前的宋代,在茫茫的大海上,一隻舟船風雨飄搖,“火長”正謹小慎微觀察著碗中浮針的一點一絲地走向…

  • 2 # 海南老馬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部海南漁民的航海秘笈——更路簿。

    更路簿,又稱更路經、更路傳,是一種記錄航海知識的手抄本小冊子,或是一張手繪的航海圖,流傳於海南文昌、瓊海、臨高等沿海漁村。漁民傳抄《更路簿》可追溯至明清時期,一個羅盤加一本《更路簿》,讓中國漁民在沒有精確的航海圖示和衛星定位系統的時代,順利前往南海作業,並下南洋進行交易。《更路簿》記載的航海路線,航行要領,氣象水流,不知是由多少漁民用鮮血換來的"生命航線"。

    中國人民最早發現和開發了南海島嶼礁灘。史料記載,距今7000-3000年前,中國南方"駱越人"的一支跨海而來,成為海南島的世居先民,後稱黎族,說明那時人們已掌握了渡海技能。

    遠在秦漢時代,中國先民在南海就已經有了航海通商和漁業生產活動。從漢代開始,中國開通了與東南亞、南亞、大洋洲、非洲、歐洲許多國家交往的"海上絲綢之路",海南島和南海諸島海域是必經之地。無數的商船乘風破浪,滿載中國傳統物品駛離,同時運回眾多國外奇珍異寶,航海貿易應運而生。據專家考證,《更路利潤表》形成於明代,如今,海南的漁民們仍然在實踐中補充豐富著裡面的內容。南海島礁散佈,被航海者視為險途,南沙群島中部,向有"危險地帶"之稱,有諺雲:"走水行船三分命"。一代代船長口口相傳,筆筆記錄,將航海技術、路線水流、島嶼暗礁分類整理,譜就漁民智慧的結晶---南海更路簿。

    《更路簿》有兩類,一類是以手抄本形式傳下來的,俗稱《南海更路簿》;一類是口頭傳承下來,俗稱"更路傳"。主要分佈於文昌市、瓊海市沿海一帶。其次是海口市、陵水黎族自治縣、萬寧市、三亞市、臨高縣等港口海岸漁村。所謂的更路經、更路簿、更路傳,實為漁民自古以來自編自用的航海"秘本",是一種記錄航海知識的手抄本小冊子,或是一張手繪的航海地圖,它是每位船長必備的航海圖。

    “學會更路簿,能當海師傅。”千百年來,海南漁民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浩瀚南海里勞作,用生命和經驗日積月累, 寫成了一部部《更路簿》,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更路簿》不光是航海路徑圖,它更像一本歷史教科書,南海諸島的歷史脈絡有了它更加清晰,為證明西沙和南沙群島屬中國領土領海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自大潭過東海,用幹巽使到十二更……”這是《更路簿》中的一句話。“大潭”指瓊海潭門港,“東海”即西沙海域;“幹巽”是航行角度;“更”指路程,約10海里。話雖簡短,但出發地、目的地、航向以及航程標示得很清楚,一本《更路簿》涵蓋了南海所有的島礁,全部用本地方言命名。在目前已知的海南漁民《更路簿》中,共收錄南海諸島由漁民命名的地方98處,其中西沙群島有22處,南沙群島有76處。從不同版本的《更路簿》看,它應該是幾代漁民甚至數十代漁民集體創作而成,並用大家約定俗成的方式給南海海域和南海諸島起了各種形象生動的礁名和島名, 以利於船隻航行和靠泊。《更路簿》上不游標有島嶼和礁盤的位置、航行線路,還標有漁場分佈情況。南海漁民因長期在南海里勞作,對南海諸島瞭然於胸,1909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軍艦巡視南海諸島時,特別招募海南瓊海漁民以《更路簿》兼做引水(嚮導)。抗戰勝利後,中國海軍收復南海諸島時,潭門漁民還充當海上航行嚮導,依次登上了南沙、西沙群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殘疾人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為了生存想創業哪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