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漂逐夢
-
2 # 日月詩語
《出塞》《塞下曲》均屬邊塞詩,內容多寫邊塞征戰。集中反映生靈塗炭,人民並不希望戰爭,但人民不怕戰爭,強調不打敗敵人誓不回還的決心和願望。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雖不是景,而是詩,但有異曲同工之意。
《出塞》清•徐錫麟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詩人的這首邊塞詩,強烈表達了義無反顧一腔熱血報效祖國,戰死沙場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
前兩句,對出征計程車兵來說,應該要高唱著戰歌,然後勝利歸來,只要有決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趕出玉門關去。
只解沙場為國死。說出心中唯一的是想為國捐軀,沒有雜念,古人崇尚為國而死,為朋友而死,為公而死,為義而死,尤其是為國捐軀,何須馬革裹屍為榮光。
末句,精彩出在未句,對全詩總攬反襯,既然是戰死沙場,為國犧牲,是人生最大的榮幸,至於屍首歸葬就沒必要考慮了。寫出了詩人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慨。是近代邊塞詩中難得的一首愛國詩。
《塞下曲》唐•李益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邊塞詩,前兩句說為保衛國家,邊塞將士應長期駐守邊塞,寧願戰死疆場,無須活著回到玉門關。“莫遣只輪歸海窟”。“只輪”指一隻車輪,這裡指任何一個人。“海窟”本指海中動物聚居的洞穴,這裡借指當時敵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
後兩句表示滅敵及長期衛邊的決心,要全殲敵人,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留駐邊疆,叫敵人不敢再來侵犯。反映了當時人民安定保護家園的心願,全詩情調激昂,音節嘹亮,是一首激勵人們捨身報國的豪邁詩篇。
【出塞】和【賽下典】有很多,今天就說說其中兩首比較著名的。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作者】:王昌齡,字少伯,京兆人。登開元十五年進士第,補秘書郎。二十二年,中宏詞科,調汜水尉,遷江寧丞。晚節不護細行,貶龍標尉卒。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譯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塞下曲】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作者簡介】:盧綸(748——800)字允言,籍貫蒲州(今山西永濟西)。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末曾應進士舉。代宗大曆初,又數度至長安應舉,都未及第。後因宰相元載、王縉推薦,任閿鄉尉、集賢學士、秘書省正字、監察御史等職。
【譯文】
夜裡林深草密,忽然刮來一陣疾風;是猛虎吧?將軍從容不迫搭箭引弓。
天明搜獵去,尋找白羽裝飾的箭桿。發現整個箭頭,深嵌入一塊石稜中。
【賞析】這首邊塞小詩,寫一位將軍獵虎的故事,取材於西漢只學家司馬遷記載當時名將李廣事蹟的《李將軍列傳》。原文是:“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沒鏃(箭頭),視之,石也。”
詩的前兩句寫事件的發生:深夜,山林裡一片昏暗,突然狂風大作,草叢被喬得刷啦啦起伏抖動;蛙人起落處津津樂道恍恍惚惚有一頭白虎撲來。這時,將軍正從林邊馳馬而過,他眼疾手快,拉滿弓一箭射出… …
後兩句寫事件的結果是:第二天清晨,將軍記起昨晚林間的事,順原路來到現場,他不禁大吃一驚: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見被他射中的原來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懼感默然蹲在那裡,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鑽進石稜裡去了!請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縫,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細的尖突的石稜――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