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浪漫白小生
-
2 # 我看我亦非我
每個人都有二個家。一個在家,一個出家。出家,是出煩惱的家,出生老病死的家,出六道輪迴的家,出成佛度眾生的家,今生結束六道輪迴。這樣出家,才有價值,才有意義。原因?圓滿人生的人格,圓滿人生的孝道,成佛度無量無邊的六道輪迴芸芸眾生。故出家,是舍小家為大家,舍小愛為大愛,是積極不是消極,是擔當不是厭世。出家,應當要得到社會的理解和尊重。所以,世間有二種人。一種出家學佛修行,弘法利生;一種製造六道輪迴。前者是大善根、大福德、大智慧之人,後者是糊里糊塗,生生世世在六道(天堂、修羅、人間、地獄、餓鬼、畜生)輪迴裡面打滾之人。現代人,絕大多數來世墮地獄。原因?不相信因果,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貪婪傲慢、不孝父母、不肯行善積德……這就是珍不珍惜人生的二種結局。南無阿彌陀佛!
-
3 # 冷暖自知274497472
文藝人士出家在民國並不罕見。
出生於富豪之家的李叔同,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才子,在多個領域都有很高成就,一曲《送別》傳頌至今。半世文人半世僧,在漂浮了半生後,李叔同選擇了出家,成為了佛教中人,法號弘一法師,此後二十多年,弘一法師斷絕了俗世往來,直到去世。蘇曼殊是清未民初著名作家,詩人,集才,情,膽識於一身的蘇曼殊時僧時俗,他曾以自刎要挾住持為其剃度,聲稱要“掃葉焚香,送我流年”。可他三次出家,三次還俗,竟然半僧半俗孤獨一生。至於他們為什麼出家,眾說紛紜。也許如豐子愷先生說的吧: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還必須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
4 # 青年思考錄
觀點:李叔同樂觀果斷,身體健康;蘇曼殊悲觀糾纏,體弱多病。均是亂世才子,但讀完蘇曼殊的一生遭際是要落淚的。
(1)兩人生平
兩人有許多共同點:受傳統文化薰陶、生於亂世、父親從商、從小開悟天資穎秀、都是有名的大才子、到日本留過學、去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市面、參加過愛國革命、回國任過教、與名人大家有較好關係、個性上都是浪漫情懷。
①李叔同(1880~1942年)
光緒六年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5歲父親去世,18歲結婚,21歲受業於蔡元培,25歲日本留學攻油畫和音樂,30歲回國任教,38歲剃度出家,62歲圓寂。
②蘇曼殊(1884~1918年)
光緒十年生於日本橫濱,6歲回廣東老家,13歲大病後隨贊初法師離去出家,15歲留學日本,16歲經歷初戀離世後再次出家,20歲參加革命組織回國任教,35歲病逝。
(2)出家緣由
兩人都有佛緣。
①李叔同——受到父母言傳身教,且常見僧人來家誦經和拜懺,從小就就理解塵世涵義。家業在亂世中遭受過打擊,父母的離世對他的觸動很大。再者基於他的儒者身份,又有抱負情懷,激發了佛與道的文化血液中的歸隱思想,以及當時環境的佛教影響。
②蘇曼殊——一方面,在他4歲時有位東京的相士說過“是兒高抗,當逃禪,否則,非壽徵也”;另一方面,他在廣東的生活備受家族人歧視和凌辱沒有關愛,“家庭事雖不足為外人道,每一念及,傷心無極矣”。獨特遭際,內心憂傷,一生窮困,只有遁入空門能夠暫緩他的厭世思想,找到心靈的一方安寧。
-
5 # 賀蘭山夜話
很忙,剛抽出空回答下。
弘一法師,我比較佩服,逝世前書“悲欣交集”,道盡了他的心聲。李叔同遁入空門,是其意願的堅決表達,身體力行,對宗教靈魂領域的探索和實踐。別人幹什麼像什麼,他是幹什麼是什麼,在音律、書法、國畫、戲劇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學書法,是大師;他學音樂,一首長亭外流傳至今;他研究佛學,做了苦行僧。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向弘一法師致敬,將來有機會,要到他紀念館去。
蘇曼殊,不太瞭解,感覺就是有才情的性情中人,是個藝術通才,看他的繪畫以及題字能看出來,生命短暫,寫出了眾人一輩子達不到的高度。天才通常非常敏感,情緒易波動,受挫能力不高,他年幼在寺廟生活,佛對他有影響。綜合起來,幾入空門幾還俗,就是他幾種因素的集中體現。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其實有才能的人往往都是不被理解的人,或被嫉妒,或被誤解,總之總是讓其本人對這個世界感覺格格不入,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他的行為,都依照自己的性格而特立獨行,尤其是文雅之士,更是難覓知己,往往有“萬人之上,無人之巔”的寂寞,孤獨,冷,越是有才,越是難以找到知心人,會感覺世界上的人,世界上的物都和自己格格不入,都和自己沒有共同話題和情緒,也許只有脫離“凡俗”,才能找到自己所向往的清淨。其實不止蘇曼殊和李叔同,古來遁世而修者何止百千,哪個不是才能卓著,文采溢溢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