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獄傘兵第105師

    此一回,乃《西遊記》中大眼目也。蓋《西遊》以人證道,其眾如人之一身然。唐僧其中宮之脾土也,意出於脾,故龍馬即載唐僧以行。能與淨其左右之肝肺也,而總以心猿為之主。前此心猿之猖狂顛蹶,無天無地,皆由火無所附,遂炎燥猛烈而不可向邇,故必須五行山鎮壓之。不以水克火,而以土覆火,所謂“官不能制者,子能制之,制之善”者也。然埋藏日久,此火將熄,奈何?勢不得不假三藏以發之。彼晶晶熒熒者,一旦去其覆我之土,而適得夫我生之土,其歡樂親愛,不言可知。由此而意馬,而木母,而金公,便相隨於於而來矣。攢簇五行,端自此始。故有此十四回之“心猿歸正”,方有後一百回之“五聖成真”,乃理之必然者也。若夫中宮之土,非火不生,此又人所共知者。彼三藏一日無心猿,其尚能成其為三藏乎哉?

       心猿既然歸正,則此身便一旦有主矣。彼麼磨六賊者,其始非不附五行而生。然所竊者,五行之餘氣耳。久之滋蔓難圖,遂為吾身之害氣。學道之人,六根清淨,一念不生,安得而不除之?除之又安得而不趕盡殺絕也?妙哉!猴之言曰:“我若不打死他,他卻要打死你。”人鬼關頭,斬截痛快,更無過此二語。昔人云“漢、賊不兩立”,此非所謂“道、賊不兩立”者耶?

       緊箍兒咒,一名“定心真言”。然則此箍非頭間之箍,乃心上之箍耳。或問:“此咒今傳否?”道人曰:“《易經》、《論語》俱有之,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此回敘心猿事耳。乃忽然插入張良進履、王莽篡漢,閒情冷致,出人意表。讀者如有一部《漢書》在其案頭,可以浮蘇子美之大白。 龍王勸悟空皈僧,敘黃石公故事,見虛心方成正果;菩薩教悟空回頭,入緊禁法門,見一念自能生根。既無退悔,則可前行,而大道在望矣。雖然,心猿歸正,乃兩兩互發,非專屬悟空。在悟空,為有為之心猿,入玄奘之佛門為歸正;在玄奘,為無為之心猿,得悟空有為之道心為歸正。“六賊”,亦處處有益,足驗道心。在玄奘,幾遭劫害,可為磨礪之砭石;在悟空,一棒打殺,如獲行道之資糧。曰“無蹤者”:“蹤”,即無于歸之內;“無”,即歸於正之中。一歸無不歸,一正無不正,心猿固真種子也。六賊名號,一個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

    夫六賊者,眼、耳、鼻、舌、身、意也。眼、耳、鼻、舌、身、意,因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喜、怒、愛、思、欲、憂;喜、怒、愛、思、欲、憂,皆從人心而出。欺心,則人心用事,而六賊猖狂;不欺心,則道心用事,而六賊自滅。提綱“心猿歸正,六賊無蹤。”是道心發現,六賊自然無蹤,不待強制。古經雲:“得其一,萬事畢。”即此道心之謂乎!果得道心一味大藥,不但六賊無蹤,方且攢五行,合四象,皆於此而立基矣。

    心本空空無物,而實萬物皆備,苟目私自利,從軀殼起念者,則為私藏;至大至公,會人物於一身者,則為公帑。不急公帑而厚私藏,是背主公而從賊黨,所謂“你的東西全然沒有,轉來和我等要東西”也。故主德清明而六府修和,心君泰定而六官效職。眼、耳、鼻、舌、身、意,天之賊也,人不能見,而心無所主。眼看即喜,耳聽即怒,鼻嗅即愛,舌嘗即思,意見即欲,身本多憂,以致群賊黨橫,恣肆侵劫,而性命隨之矣。故《楞嚴》曰:“六入: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此六賊為世賊,皆主人疏防開門揖入也。

  • 2 # 土豆果果

    這個問題要回答先看《西遊記》第十四回:行者的膽量原大,那容分說,走上前來,叉手當胸,對那六個人施禮道:“列位有甚麼緣故,阻我貧僧的去路?”那人道:“我等是剪徑的大王,行好心的山主。大名久播,你量不知,早早的留下東西,放你過去;若道半個不字,教你碎屍粉骨!”行者道:“我也是祖傳的大王,積年的山主,卻不曾聞得列位有甚大名。”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說與你聽: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做舌嘗思,一個喚做意見欲,一個喚做身本憂。”悟空笑道:“原來是六個毛賊!你卻不認得我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來擋路。

    《西遊記》中用孫悟空比喻人的心識(心猿)。人透過心識既能作惡,也能行善。人的本性則是真心佛性,只有透過棄惡行善的修持和領悟,才能降伏心猿,證悟真如佛性,是佛教術語。六賊即佛教所說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代表了世間的一切煩惱,人總是難以超脫。在此處,把“六塵”說為“六賊”,看那六賊的名字,他們的名字與“六塵”正好相符,而悟空滅了六賊,心識歸正,正是佛教思想在小說中的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中的世界會議篇中,龍為何一直沒出現?多弗朗明哥會被香克斯救走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