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馬哥53222661
-
2 # mnweijinping
這個是說沒有科舉制度之前的人才舉薦制度。九品中正制,意思是士族代代當官,寒門代代平民。門第觀念很強。寒門中人無法透過自己努力改變自己生活方式和階級門第。士族之人不學無術缺能掌控權利和人才推薦權利。這個的制度在前期利於人才舉薦和應用。後期逐漸腐敗已經不符合當時的社會制度,是造成當時階級矛盾的原因之一。
-
3 # 詩尚凝寒
世襲制是封建社會一大特色,不僅君王世襲,貴族封爵亦多世襲,故《史記》有了“世家”一詞。
隋朝設科舉制以前,朝庭任命官員多從世家士族中取才任命,普通老百姓“寒門”難以當官或混入上流社會。唐朝建立後,李世民令人編士族志,最初將李淵家族編為三等,李世民大大不滿,勒令重編。唐朝科舉制度的盛行,和人們對士族觀念的瓦解,才最終使中國文化走向繁榮。
-
4 # Gurunding
首先,“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仕族”這句話主要描述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政治顯現。
下面我來講講具體的情況:
一、認識一下什麼是寒門和仕族首先是仕族,題主的“士族”有誤,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仕族”,區別於我們熟知的“世族”。
“仕族”的“仕”代表的是“官”,言下之意是做官的家族,這於“世家門閥”有著一定的區別和聯絡。
簡單點來說就是“世家門閥”是一直以來以家族血緣發展形成的高門大戶,而“仕族”卻是類似於新興的階級,他和世家門閥不一樣,並不是一定有著血緣傳承的存在。
但是在古代,能夠讀書的是掌握在少部分人手裡,讀書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不用為財米油鹽而煩惱。所以說,在這部分人中、絕大部分都出自“世家門閥”,但還有一部分是來自於這些人在做官期間所形成和代表的門生故吏集團,猶如一張大網掩蓋了整個政治體系的方方面面。
而寒門呢?寒門的意思其實是對應著“仕族”的“庶族”。這部分人不是我們意義上窮的人,我們要知道,在那個時候能讀的起書的人,絕大部份都是家底比較殷實的人家,至少家境還是可以的,或是地主、或是商人,這些人都有著一定的經濟基礎卻沒有社會地位,也就是那時候的平民。
說了這麼多,大家很可能感覺有點繞,不要緊,我來打個簡單的比方:三國時期的郭嘉大家都熟悉,此人出自寒門,算是個小地主,受到曹操賞識後,身居高位,歷經長時間的累積後,在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穩固下,圍繞著他形成了一部分以文官為主的小集團,或為至交好友、或為門生故吏,在政治上相互幫扶、在社會上相互提攜,於是️部分人又成了一個新的階級“仕族”。這麼說大家能夠理解了吧?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主導了整個時代。“上品無寒士,下品無仕族”這一現象就是描述了那段時期的政治現象。
九品中正制的出現,代表了新興階級“仕族”的徹底崛起,“仕族”的出現最早應該是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歷經歲月的長時間累積,該階級的人數也就越來越多,成為了當時整個社會的“中產階級”,同時,這裡面的絕大部分人還是出自“世家門閥”,於是相應提高自身的政治和社會地位日漸提上日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了頂峰。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句話呢?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仕族”在歷經數代發展,均出自於門第顯赫的家族,從而獲得官位,雖然不全是世襲,但已經和庶族即平民形成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明顯區別。
“仕族”為了自身利益、家族利益,身居高位的他們把處於社會顯赫的地位、把控者朝堂上重要的崗位:
正因為如此,在下品中(政治底層)就不太可能出現“仕族”(可能有例外,不好說絕對,例如需要歷練的職位);
那麼“寒門”呢?他們沒有顯赫的地位、沒有堅實的政治基礎,所以這些人也就進不了上品(不能身居高位),只能做一些政治底層的工作(這裡應該也有例外,例如被人賞識,步步高昇,但同時他也就從寒門步入了仕族的行列,因此說下品無仕族也沒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仕族”這一現象是時代的產物,也整整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歷史。這一現象的在那個時候說不上好還是壞,但是放到現代來說絕對是不可取的,因私心而使國家變私家,把自身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這本身就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體現,正因為如此後來科舉制度的出現也就順理成章了。
回覆列表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句話在科舉制度中尤為明顯。為什麼說上品無寒門呢,因為在古代,只要是做官,歷經三代都做官的話,他的家族在當地已經算是士族了。下品無士族,這些指的是沒有中舉的,雖有秀才在身,但不是官。另外還有老百姓,這些在古代都是社會的最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