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人的歷史
-
2 # 流浪的歷史
史書上記載了鴻溝議和後,劉邦和項羽二人的作為,項羽帶著他的軍隊一路向東走,而劉邦野收拾好了自己的軍隊,準備往西撤退。但是張良、陳平兩個人攔住了劉邦,對劉邦說了三點,第一點,漢已經得了一大半天下了,第二點,天底下的諸侯都聽我們的,第三點,楚軍已經精疲力盡了。
總的來說,就是張良、陳平二人認為,現在漢強楚弱已經達到了一個頂點,現在要滅了楚國,那可以說是最容易的時候,如果猶豫不決放過了項羽,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劉邦覺得張良、陳平說得很對,所以本來想遵守協議的,但是最後還是撕毀約定,追殺項羽。
但是,真的是張良、陳平二人讓劉邦改變了主意嗎?我看不是!
劉邦的追求關於劉邦有一個小故事,在他看見秦始皇出遊的時候,他感嘆了一句,大丈夫就應該這樣。毫無疑問的,秦始皇是劉邦的偶像,在他還是個市井無賴的時候,他就被秦始皇的王霸之氣所震懾,這在他寂寞無聊的心中種下了一顆嚮往權勢的種子。
我們都知道有一句話叫做屁股決定腦袋,當你的層次不同,你的追求也就會不同。劉邦從小小的泗水亭長起兵,得到項梁的賞識,成為了楚懷王手下的一員大將,當楚懷王許下先入關中者王之的諾言的時候,劉邦非常激動,西入滅秦的過程非常積極。
那個時候他的眼界還不高,他的眼界還只停留在一個泗水亭長的層面,等到他見識到關中的富庶,他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不入流,金碧輝煌的宮殿巍峨聳立、貴重的財寶堆積如山、可人的美女成群結隊,劉邦很快就沉迷於其中,幸得張良勸誡,得以控制住自己的心神,我們有理由相信,那個時候的劉邦,志向就已經不在關中王,而在於天下了。
在函谷關外,范增曾經對項羽說過,劉邦在家鄉貪財好色,但在富饒的關中卻能不為所動,他的志向不小,而一向驕傲的項羽並沒有對這個弱小的對手提起足夠的重視,這會成為他的一生之痛。
劉邦在關中剋制自己的天性,在討伐項羽的時候為了楚懷王大哭三天,韓信主動提出封王,劉邦直接封他為真齊王,劉邦究竟是為了什麼?是因為他真的如此寬厚仁慈嗎?顯然不是的,劉邦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爭奪天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就連親情也可以為此被捨棄,劉邦對天下的渴望太強烈了。
撕毀協議者 劉邦也鴻溝議和之後,劉邦解救了被項羽俘虜的親人,也和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二分天下,明明漢強楚弱,明明天下就在眼前,為了得到這一切劉邦付出了太多,但馬上就要成功了,卻自己主動放棄,就因為鴻溝之約的一個承諾?不存在,在足夠充分的利益面前,劉邦可以放棄很多東西,一個小小的承諾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但是作為君主,尤其是以禮儀孝道治國的君主,他不能夠帶頭做這樣違反道德與信義的事情,尤其是他給項羽定的十大罪中有一條就是赴約。張良和陳平都是聰明人,他們看得出來劉邦的意思,有些東西有些人是不能說的,但是另外一些人可以說,可以放心大膽的說。
於是在張良、陳平的“極力勸誡”下,本來“打算赴約”的漢王劉邦艱難的改變了自己的決定,“非常罕見”的背信棄義的追殺項羽,並在在最後取得天下。畢竟,張良、陳平幾句話後,劉邦就毅然決然的向東追去,這可不像是做了很久的心理鬥爭啊!
要置項羽的於死地的,就是劉邦!
回覆列表
關於這個這件事,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的《項羽本紀》中有明確的記載。當時楚漢兩軍對峙於成皋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漢軍方面兵多糧足,而楚軍則兵少糧疲。勝利的天平已經開始向漢軍傾斜,劉邦所需要的只是一個時機而已。為了打破僵局,劉邦派出陸賈去見項羽,希望他能放回劉太公和呂雉等人,項羽並不答應。劉邦又派侯公去遊說項羽,項羽才同意和劉邦訂立盟約,平分天下,約定鴻溝以西的地盤歸劉邦,鴻溝以東的地盤歸項羽。項羽同意了這個約定後,把劉太公和劉邦的妻子家屬都放了回去。項羽簽訂了盟約之後,就收拾部隊,準備回到自己東方的領地去。劉邦也準備撤軍西行。這個時候張良和陳平對劉邦說:“如今漢王已經佔據了大半個天下,天下的諸侯大多依附於您。而楚軍兵疲糧盡,這是上天要滅亡楚國的時候了,我們不如趁此機會滅了他。如果現在放過他不打,就是俗語說的‘養虎為患’!”劉邦採納了兩個人的建議,放棄西行而選擇攻擊撤退中的楚軍。以上就是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的記載,實際情況是劉邦背信棄義、撕毀了盟約,追擊撤退中的楚軍,並在垓下完成了對楚軍的包圍,最終導致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張良和陳平獻策是誘因,劉邦下定決心背棄盟約是結果,但決定的權力在劉邦手裡。至於到底是誰獻策並不重要,我們能確定的是劉邦為了一統天下,選擇了背信棄義做一個常人眼中的“小人”,成就自己的帝王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