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看沙塵形成的條件.這就是沙塵源、強風和不穩定的大氣層結.強風是沙塵暴產生的動力,沙塵源是其物質基礎,這都好理解.在春季冷空氣和氣旋活動比較頻繁,與之相伴形成的大風是沙塵暴的啟動因子;春季乾旱少雨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一大氣候特徵,持續幹曖的氣候又造成了土質疏鬆,這又具備了沙塵暴的物質基礎;在晴空少雲和情況下,受太陽強烈輻射,中午前後近地面氣層受熱,處於熱力不穩定狀態,十分有利於空氣對流發展和上下動量和能量的交換,使大氣中帶起的沙塵粒子,捲揚得更高,傳播得更快.若遇上冷曖氣團交綏的鋒面過境,鋒區附近強烈的抬升作用以用能量和動量的交換,加上氣層的熱力抬升作用,很易形成強沙塵暴天氣.所以春季,特別是春季的午後到傍晚,往往形成沙塵暴天氣.其次看沙塵天氣的強弱、頻率與氣候演變的關係 根據我們的資料統計,在90年代的大多數年份,中國春季冷空氣的活動相對比較弱,降水相對偏多,沙塵天氣也就比較少.但是繼1999年、2000年少雨大旱後,2001年又冬春連旱,加上中國北方地區春季氣溫較常年明顯偏高,有的地區甚至出現了35度以上的乾熱天氣,這如同火上加油,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發和耗散,加劇了旱情,從而導致了植被生長恢復差,土壤也更加疏鬆,沙塵易被大風捲起.還有近兩年,氣旋和冷空氣活動比較頻繁,因此沙塵天氣比較多.由此可以看出,在少雨乾旱的氣候背景下往往出現沙塵天氣的高發期. 前面已談到了沙塵暴形成的3個必要條件,有研究表明,中國荒漠化速度正在加劇,也就是說中國地表覆被整體在惡化,沙塵暴的物質源越來越豐富,其發生次數理應增多,但對1954-2001年近48年的資料統計表明,中國北方的沙塵暴是90年代明顯少於50、60年代,這就意味著風等天氣、氣候因子起了主導作用.進一步統計表明,中國北方多數氣象產測得的下午平均風速6米/秒(即沙塵起動臨界風速)的日數也是90年少於50、60年代,兩者是吻合的. 沙塵天氣的成因前面講了,沙塵暴現象的時間演變有明顯的階段性.頻發期與低發期交替出現,最近一千年的頻發期大約有5個,每個頻發期約90年左右.沙塵暴的頻繁發生與氣候背景有關,也大致對應於大範圍乾旱的氣候背景.另外,這與氣候寒冷期多寒潮、多大風有關.最近的研究還指出,在氣候的寒冷期時,沙塵暴的影響範圍較曖期更廣,其南界可達北緯23.5度.沙塵暴頻數和影響範圍在不同氣候背景下的差異,可以歸因於天氣環流形勢的明顯不同.
首先要看沙塵形成的條件.這就是沙塵源、強風和不穩定的大氣層結.強風是沙塵暴產生的動力,沙塵源是其物質基礎,這都好理解.在春季冷空氣和氣旋活動比較頻繁,與之相伴形成的大風是沙塵暴的啟動因子;春季乾旱少雨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一大氣候特徵,持續幹曖的氣候又造成了土質疏鬆,這又具備了沙塵暴的物質基礎;在晴空少雲和情況下,受太陽強烈輻射,中午前後近地面氣層受熱,處於熱力不穩定狀態,十分有利於空氣對流發展和上下動量和能量的交換,使大氣中帶起的沙塵粒子,捲揚得更高,傳播得更快.若遇上冷曖氣團交綏的鋒面過境,鋒區附近強烈的抬升作用以用能量和動量的交換,加上氣層的熱力抬升作用,很易形成強沙塵暴天氣.所以春季,特別是春季的午後到傍晚,往往形成沙塵暴天氣.其次看沙塵天氣的強弱、頻率與氣候演變的關係 根據我們的資料統計,在90年代的大多數年份,中國春季冷空氣的活動相對比較弱,降水相對偏多,沙塵天氣也就比較少.但是繼1999年、2000年少雨大旱後,2001年又冬春連旱,加上中國北方地區春季氣溫較常年明顯偏高,有的地區甚至出現了35度以上的乾熱天氣,這如同火上加油,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發和耗散,加劇了旱情,從而導致了植被生長恢復差,土壤也更加疏鬆,沙塵易被大風捲起.還有近兩年,氣旋和冷空氣活動比較頻繁,因此沙塵天氣比較多.由此可以看出,在少雨乾旱的氣候背景下往往出現沙塵天氣的高發期. 前面已談到了沙塵暴形成的3個必要條件,有研究表明,中國荒漠化速度正在加劇,也就是說中國地表覆被整體在惡化,沙塵暴的物質源越來越豐富,其發生次數理應增多,但對1954-2001年近48年的資料統計表明,中國北方的沙塵暴是90年代明顯少於50、60年代,這就意味著風等天氣、氣候因子起了主導作用.進一步統計表明,中國北方多數氣象產測得的下午平均風速6米/秒(即沙塵起動臨界風速)的日數也是90年少於50、60年代,兩者是吻合的. 沙塵天氣的成因前面講了,沙塵暴現象的時間演變有明顯的階段性.頻發期與低發期交替出現,最近一千年的頻發期大約有5個,每個頻發期約90年左右.沙塵暴的頻繁發生與氣候背景有關,也大致對應於大範圍乾旱的氣候背景.另外,這與氣候寒冷期多寒潮、多大風有關.最近的研究還指出,在氣候的寒冷期時,沙塵暴的影響範圍較曖期更廣,其南界可達北緯23.5度.沙塵暴頻數和影響範圍在不同氣候背景下的差異,可以歸因於天氣環流形勢的明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