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弋月

    關於送太祖的死有很多種記載,也有很多種說法,但到底是怎麼死的至今仍是一個謎。

    皇宮是非多,爭鬥多。

    一種說法是,宋太宗“弒兄奪位”。據《續湘山野錄》所記載,認為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當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靈柩前即位,以此來看,宋太宗實難脫弒兄的嫌疑。

    更有《燼餘錄》中記載,趙光義調戲太祖的妃子事蹟敗露,因此置之死地而後生,便對太祖下毒手。

    而且《涑水紀聞》中也有所記載,當時宋後召的是秦王趙德芳,而趙光義卻搶先進宮,造成既成事實。宋後一介女流之輩,見趙光義已經奪得先機,只得向他認輸了。

    在《宋史·太宗本紀》也曾提出過一些觀點:太宗即位後,為什麼沒有照嗣統繼位次年改元的慣例?而是在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就匆忙改為太平興國元年。

    而且太宗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使他鬱郁而死。太宗即位後,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趙德昭自殺。這都是不合邏輯的,因為如果有遺詔傳位於弟,那麼趙光義應該有底氣才對啊。

    另一種意見認為,宋太祖的死與宋太宗無關。在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中,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宋後派人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使者卻擅自做主去召來趙光義。趙光義還很吃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下步行進宮。據此,太祖死時,趙光義並不在寢殿,因此不可能“弒兄”。

    另太祖素來嗜酒如命,也許當真是飲酒過度,突發狀況也未可知。

    就我個人觀點來看,關於對他弒兄這一說法的議論比較多,而且疑點也非常多。但是他已經逝去,不好對他再有詆譭,不管當初他如何,這已經成為歷史。

  • 2 # 帝國的臉譜

    關於宋太宗趙光義殺兄奪位,無論朝野坊間,都有不少的議論,見諸野史筆記的白紙黑字,也不算少。

    北宋僧人文瑩在《續湘山野錄》一書中記載說:“上御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這就是所謂“燭影斧聲”的原始記載,也是宋太宗弒兄傳言的最初來源。這段文字告訴我們,976年十月,疾病中的趙匡胤自覺大限將至,在一個大雪之夜急召弟弟趙光義入宮,交待後事。趙匡胤屏去左右,侍從們遠遠看去,只見燭光之下,趙光義站起又坐下,站起又坐下,少頃,皇帝趙匡胤奮然而起,以柱斧戳地,厲聲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隨即解帶就寢,鼾聲如雷。當夜,趙光義留宿宮中,將近五更,皇帝那邊沒了聲息,侍者一看,趙匡胤已逝去多時。隨後,趙光義繼位於靈柩之前。這段記載就是趙光義奪位說的來源。

    然而,趙光義到底有沒有弒兄呢?司馬光《涑水紀聞》說:“太祖(趙匡胤)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恩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恩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恩當先入言之。’德玄(醫官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宋後聞繼恩至,曰:‘德芳來耶?’繼恩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從司馬光的記載可知,宋太祖趙匡胤駕崩之前,弟弟趙光義並沒有留宿宮中,既然沒有留宿宮中,自然不可能有機會弒兄了。同時,宋時規定,其他人,哪怕是皇室宗族,都是不能在宮中留宿的,這是基本的規矩。再加上趙匡胤所居宮寢之地,多是侍衛、宮女、妃嬪、皇后,哪裡會有趙光義弒兄的機會。所以,竊以為所謂“燭影斧聲”的趙光義殺兄之說,應該不符合事實。

    其他史料記載,也有趙光義未殺兄的佐證。如正史、野史上均有記載的“金匱之盟”:趙匡胤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后,她在臨終前,曾把趙匡胤和宰相趙普叫到跟前交待遺言,要求趙匡胤死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再傳弟弟趙廷美,再由趙廷美將皇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們。趙普寫好遺言後,杜太后安排“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此謂“金匱之盟”。

    按照這個記載,趙光義繼任是家族安排,自然用不著為奪位而去弒兄了。還有一條佐證,宋朝的皇儲,大都任開封府尹,並封王,如趙光義就是開封府尹,封晉王。而趙匡胤在位十多年,一直沒封自己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任何一個人為王,或開封府尹,可見,他生前沒有將皇位傳給兒子的安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鎮水神獸,在古代真的起作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