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成悅
-
2 # 你瞭解內向
“要多說話”
這句話陪伴我快十年了,當走了明確自我意識之後,我爸媽,親戚就時常對我說要多說話。
大學時我哥對我說像你這樣的性格以後在社會混不開。
我畢業第一份工作我領導對我說一個大男孩的怎麼那麼內向,多跟同事交流,不要“悶騷”。
當我換了工作遇到的領導是老鄉,對我格外照顧。剛去兩個星期他對我說多說話,別什麼都悶著。上星期轉正,通過後分別與公司幾個領導談話當輪到我老鄉時他對我說“技術上,你能力很強,但是性格上得改一改多跟部門間的同事交流,別做只懂得工作的牛”
我說“可能,性格就是這樣”
“性格是可以改的!!!”
在我工作以前我一直沒覺得自己性格有什麼不好,生活中有那麼幾個知心的朋友不就足夠了!
工作一年多慢慢發現,外向的性格潛移默化中會帶來很多資源,無論是機遇還是人脈。有時候公司聚餐,別人都在飯桌上侃侃而談。
這時候我心裡就會出現兩個我,一個內向的我,一個外向的我。
一個對我說跟他們吹牛吧,不然你顯得多不合群。一個對我說聊那些沒意義的話題多沒意思。很多時候後者都戰勝了前者,我就充當一個安靜的美男子,只有遇到了感興趣的話題或者聊得來的人才會釋放那個外向的我。
許多公司在招聘時都會要求“性格活潑開朗”,我接觸到的所有人都覺得內向=失敗。
內向本是一種很正常的性格,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把內向當做一種缺陷。
假如你覺得內向與外向並不影響自己的工作,其實不必在乎領導對你說的,像我這樣敲程式碼的性格並不影響我工作效率。
-
3 # 回眸夢歸處
首先自己心中,要有一個對和錯,好和壞的判斷。然後再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過於內向,如果過於內向,其實聽從領導的意見也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自己不是很內向,大體性格隨和。並且自己覺得自己的內向是人格魅力所在,那麼就可以做自己啦,不必為了不必要的迎合而改變自己的本心。
-
4 # 十里潭水
從人格角度來說,性格是非常穩定的,一個人要想從內向型變成外向型,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那我們是不是就沒辦法了?
當然不是。你要相信,人是有巨大潛力的。性格變不了,但做人做事的方法,完全可以改變。
拿我自己來說,小時候極度內向,甚至對見人(注意不是見生人)都有恐懼感,放學路了為了避免與自己的親舅舅碰面,寧願翻山越嶺多走兩裡山路,也不願走又平又寬的透過鄉政府的近路。但後來,上了師大,當了老師,被職業要求逼著不斷與人打交道和公開演講,見人也慢慢不恐懼了。但時至今日,自己依然是一個內向的人,不喜熱鬧,只愛獨處,可見性格的影響十分巨大,而且很難改變。
從你的描述來看,你是典型的內向型的人,這需要你在工作中,主動出擊,多與人交往,不是為了改變自己的性格,而是為了積累與人打交道的經驗,從而克服自己的“社交恐懼”。“社交恐懼”是一種常見現象,並不是你獨有的——即使我們感覺比較外向的美華人,也有很大比例的人有”社交恐懼“。
領導想讓你外向點,是為你好。在單位免不了與各路人等打交道,如果不太敢說話,以後會吃不少虧。
在人前表現自己,難度比較大,並不是說兩句”外向“那麼輕鬆。說和做是兩碼事,但對內向者來說,怕的恰恰不是做,而是說。要想輕鬆地在人前表達自己的觀點,需要更多的努力和訓練。
先從公開發言開始。在固定的會議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剛開始可以準備講稿,把講稿背熟,照本宣科的難度要小很多。慢慢地再開始自由表達。記住,對內向者來說,對付緊張的最好辦法就是充分地準備。
當你在公開場合敢發言了,慢慢就會放得開,與人打交道也就沒那麼可怕了。然後就是多跟人去溝通,不要怕別人說三道四——我們通常會高估自己的影響力,其實沒人拿我們當焦點。
回覆列表
領導應該不是讓你變得真的外向吧。可能你平時在工作中嚴肅認真,不愛和人閒扯。
飯局上,需要和客戶拉關係,擺閒龍門陣,偶爾需要協調氣氛,控制局面。可能這個時候你大多數是看領導在表演吧,所以領導要你外向,是希望你能幫他活躍氣氛,調動客戶的熱情,增進客戶之間的關係和粘性,而不是一聲不坑的,看領導和客戶推杯換盞毫無存在感。
工作會上,你也應該是不怎麼發言的吧,領導丟擲問題,也很少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只顧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所以領導應該不是真的讓你變外向,是希望你積極一點。不管是對客戶,還是在會上,都積極的表達你的看法,提出你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