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冷暖師太
-
2 # 李謝之心理
一段時間以來,由青少年上網引發的相關問題日趨嚴峻。各地開始陸續出現相應的心理干預機構,各種媒體也開始介入。為了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干預這類問題時,心理治療專業人員、學校老師、家長及孩子本人,都應該知道或者遵循以下原則。
取消“網路成癮綜合徵”這一診斷,改稱青少年上網相關問題。
發明一個新的診斷名稱,給孩子戴一頂疾病的帽子,無助於改變現狀。就像告訴一個抽菸的人,說他是尼古丁成癮綜合徵一樣,對他戒菸並沒有實際幫助。孩子處於身心飛速發展的階段,讓他背上一個疾病診斷的心理包袱,只會有負面影響。再者,一切“綜合徵”之類的診斷都是現象學的診斷,不是病因診斷,因而也就不是真正科學的診斷。要警惕只會下診斷的醫生,在很多情形下,下診斷是一些醫生自戀的表現之一。
各種相關醫學機構,也不應該使用類似於“網路成癮治療中心”之類的名稱。可改為“青少年上網相關問題干預中心”之類的名稱。
不把孩子上網過多看成是一種疾病,而將其視為成長的和關係的問題。
長時間做某一件事情,並非都是疾病。比如長時間學習,並不會被診斷為“學習成癮綜合症”一樣。但由於長時間上網會影響現實功能和人際交往,並會對“未來的現實”造成負面影響,所以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成長的問題:青少年都會有成長的問題,只不過這些孩子是以上網過度為基本特點而已。成長問題的核心是獨立與依賴、控制與反控制、愛與恨之間的衝突。
關係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大多應該被理解為家庭關係問題在他或者她身上的具體表現。而且,現代心理學認為,幾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關係問題,而不是大腦裡某種物質發生了改變。這些改變是有的,但改變的原因來自長期的“關係的刺激”。
把問題推向外界,是相關人員推卸責任的表現。網路是一種中性的、客觀的存在,它本身並不一定會製造問題。比如,很多人會將它變成有利於自己生活和工作研究的好工具。
4、干預的重點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干預的重點不在孩子個人身上,而放在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上。
單純的希望孩子改變,這是不公平的,也是極其困難的,而且,即使是有所改變,改變得也不會持久。只有家庭關係的模式改變,或者說只有關係中的所有人都發生改變,這樣的改變才是巨大的、持久的。
把孩子的 “失控”理解為反應性的,也就是說,這是對外界過度控制的反應和對抗。
5、以改善孩子現實人際接觸為目標
干預不以孩子不再上網,甚至不以孩子少上網為目標,而以改善孩子現實人際接觸為目標。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操作上,既上網又學習是有可能的,健康的孩子應該既會玩又會學習。
干預應該有更加長遠的目標,只有改善了現實人際接觸,才會使孩子將來有一個健康的、適應社會的人格。
認為孩子上網就一定不利於孩子的學習,是對人的智力的貶低。
6、避免最壞結果
干預的目標首先應該是避免最壞結果,而不是追求最好目標。
以下分別是由高到低的各級目標:
A、父母—孩子關係好,孩子上學、不上或者少上網。
B、父母—孩子關係好,孩子上學、也上網。
C、父母—孩子關係好,孩子不上學、只上網。
D、父母—孩子關係不好,孩子只上學、不回家、上網、亂交友。
E、父母—孩子關係惡化,逐漸導致極端的惡果,如果孩子搶劫、殺人、吸毒,女孩子亂交、賣淫、吸毒等等。
從以上的各級目標可以看出,只要守住了好的父母—孩子的關係這一最低目標,就會避免最壞的結果。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長時間上網就已經是“十惡不赦”了,這樣的看法本身就會把孩子推向深淵。
沒上大學的健康的孩子,一樣可以有美好的未來。孩子周圍的人都有責任,不要把孩子用“高要求”給毀了。
7、不要要求孩子很快改變
要求一個人過快改變,無異於對其使用暴力。過於急切的心情本身,就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疾病”。也不要相信心理專家有“一招制敵”的錦囊妙計,可以在瞬間改變孩子。快速的改變是虛幻的,甚至會隱藏更大的危險。
8、綜合治療
個別治療、家庭治療和小組治療干預,多學派整合干預。雖然使用了治療一詞,但仍需強調過度上網不是孩子的疾病,二是關係的問題或者“疾病”。在對待這一問題上,單一形式的干預效果是不好的。心理學家們應該整合各種有用的干預方式,不應該有任何門戶之見。
-
3 # 弈童成長
手機或者網路遊戲在今天來看也不是供水猛獸,國際上確實有“網癮”這個概念,但是國際上也有青少年適當網路遊戲的時間,青少年合理的網路遊戲每週時間是年齡除以2.比如一個14歲的孩子每週玩遊戲的時間是14除以2就是7個小時。
如今看,網路遊戲都有社交功能,或者成就感,適當的網路遊戲也會有助於身心健康,緩解壓力。
-
4 # 科樂財富管家
我也認為遊戲對未成年人的危害挺大的,因為孩子沒有很好的自控能力,一旦因為長時間玩遊戲而有了網癮是很難從遊戲中走出來的,到那個時候別說把精力放到正常的學業中了,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會起到很大的危害,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起到一個良好的榜樣作用,每天多看些書或者多做一些體育運動,這樣在無形中也會給孩子一個正面積極的影響。
-
5 # 知行健康之道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任何事物不是都只有壞處,而是看怎麼去用。我們小時候也玩街機,也是打打殺殺的一堆遊戲,也沒有多少人心裡不健康了。
只是說家長要正確的引導小孩使用手機和玩遊戲的時間,家長多花時間陪孩子,陪孩子鍛鍊身體、看書、學習。有時間也可以配孩子玩手機遊戲,一起來玩兒。
而不能一味的只靠堵,而要靠疏。
-
6 # 龍韻老龍
危害在於家長 教好天天玩遊戲也是天才 教不好不完遊戲也是變態 遊戲製作方 國家 家長都需要互相正視自己的問題
-
7 # 為什麼要更換
凡是能讓人成癮的都是有危害的,成癮就是被控制,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本來就弱,所以更容易被誘惑而沉溺,所以需要監護人引導和更多陪伴,豐富孩子的生活,滋養精神世界,儘量遠離手機遊戲。
-
8 # 春風特評
手機遊戲,確實弊多利少!多少少年兒童沉溺於手機遊戲,既影響學習,又損害視力。長期玩手機遊戲,對少年兒童的骨骼、生長等也有危害。
回覆列表
這種說法讓俺想起了曾經喧囂一時的那種說法:“垮掉的一代”。西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成長起來的那一代年輕人被稱為“頹廢的”、“潦倒的”代名詞。
然而事實上,這一代人成長起來後,卻領銜並主導了新世界的曙光並讓第二次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無論如何,長輩給下一代貼標籤可以有冠名的意向,但客觀正確與否則另當別論。
長輩總喜歡說年輕人玩物喪志,而事實上,手機遊戲卻是長輩們做出來的,儘管有一部分青少年沉湎於遊戲世界無法自拔,但絕大多數人還是三觀沒毛病的健康群體。
就像酒本身並不會化身為主家勸人喝酒一樣,手機遊戲本身也不會主動跳出來誘導孩子們沉迷其中,所以說手機遊戲就算是對青少年和兒童有危害,其原因在家長、學校和社會,而非手機遊戲本身。
有統計資料表明,在《教父》系列、《古惑仔》系列流行的前後,社會治安情況和青少年的犯罪率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事實上,人類社會的治安狀況和犯罪率的變化取決於政府,而非影視作品。
難道說在文字出現之前,人類是和諧社會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