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水長天不顏色
-
2 # 雪花破曉
謝邀。“顏值”一詞自發明以來,始終活躍在媒體和網路上,各種相關報道自不必說。影視歌明星的“顏值”是追星族的“初心”,而近幾年,草根網紅的崛起也令人歎為觀止。特別是非譁眾取寵而出名的普通人,比如堅守崗位的最帥交警,馬路上護理緊急病患的美女護士,校園裡受歡迎的最美講師等等。彷彿一個人只要擁有高顏值,便更易走向成功,而一個人本身具備某些優點或做了好事,如果再加上較高顏值的話,可以瞬間爆紅網路。
其實,這是“快餐式”社會審美心態。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關注新聞,而不是像原來那樣一張報紙一杯茶就可以度過半天的時光。這就促使新聞無所不用其極,標題黨也隨之出現,只要標題夠吸引人,就能帶來點選率和閱讀量。如果標題中有“帥哥”、“美女”的字眼,無疑會使吸引力翻倍。
看看中國過去的紅人吧,雷鋒、“鐵人”王進喜、“人民公僕”焦裕祿、“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這才是真正對社會有大貢獻的人,不但在自身的崗位上鞠躬盡瘁,更是在當時引領了正能量的風潮,成為了精神楷模,那時並沒有人關心他們的顏值。反觀現代所謂的網紅,其貢獻跟上述楷模相比,可以忽略不計,但僅憑顏值,卻能短時間內無限吸粉吸金。當然,為之買單者也得到了精神愉悅,只不過愉悅過後,是仍然勤奮工作毫無雜念,還是因為自身顏值不夠高而患得患失呢?
-
3 # GeniusYC家的自留地
我想提這個問題的人顏值應該都比較高,回答的人就難說了。接下來說說我個人的理解,其實“顏值”這個詞,通俗的來講也就是好看,對男的稱呼就是帥了,對女生那就是漂亮。進而演化出來的還有“男神”、“女神”之類的稱呼。評判的標準還是“顏值”。
“秀出你的美”初次見面你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只有“顏值”了,一番打量,藉助於自己的審美標準給個分值;相親過程中,男生對於女生的描述往往都是7分女(滿分是10分),這個就很量化。這些都是基於自己以往接觸過的人的外貌對新人的一個評判。當然不同人的審美標準不同,俗話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同時這也是一個包容的時代,你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打扮自己,個性也是一種美。
“看臉的時代”大家都說這是一個“看臉的社會”,但還是有大眾審美的,這裡我理解的社會審美心態就是大眾審美了。大眾的審美標準會隨著時代變化,過去扎馬尾辮就很好看,但是現在可能覺得已經過時了。現在女生流行穿各種“清涼”的服裝,這些在過去也是不可能實現的。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崇尚美的國度,古代我們有四大美人,她們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容,近代我們也有最美的勞動人民的呼聲,你要問誰才是最美的人?這就好比,通話中站在魔鏡面前問誰才是天下最美的女人一樣,也是無解的。每個時代都有“顏值”高的那些人。
時代最美的人“顏值”會隨著歲月而蒼老,但是時代賦予他的內容卻能長久。過度的重視外貌,容易陷入簡單的外貌協會,一個人真正的高“顏值”還應該包括對於社會的價值,君不見,周朝的妲己很漂亮,但是因為她,國家覆滅。歷史留給她的只有禍國殃民而已。屠呦呦年事已高,但是她在自己的行業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大眾尊敬,也是大家心中“顏值”高的人吧。
回覆列表
顏值,這是一網路名詞,可以看做是外貌的延伸,外貌一般是沒有量度的,顏值也不例外,通常我們用類比達法。
人類是感性動物,以貌取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以貌取人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顯而易見,以貌取人是不正確的,有失偏頗。
我這裡談的是泛指,有少許職業有顏值要求的不在這次的探討範圍。
漢武帝重用江充引發巫蠱之亂,起因就是江充不俗的顏值。漢賦的大家楊雄,顏值低,在當世,並不為世人追捧。諸葛亮就是標準的大帥哥,劉皇叔一見傾心,高呼: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然而,見到相貌醜陋的龐統,一臉的不信任和懷疑。其貌不揚的拿破崙,開始也沒被人看好。高顏值確實能給個人加分,但是,不能當基本項來定位。
看看如今的審美,大學生為了求職,引發了一股整容朝,明星為了大紅大紫整容,還可以說的過去,剛走入社會的青年們,就為高顏值趨之若鶩,奈之為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將奈公何!
過度的強調高顏值,不僅使社會浮躁,帶偏大家的審美,還會影響人才的人用和發掘,看看那些滿螢幕的整容臉,真的是我們想要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