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冬天的麥子
-
2 # 吹不倒的PKQ
其實不是不遷都,而是沒有遷都成功,宋太祖趙匡胤也認識到這個問題,動過遷都的念頭,但是被反對,沒能實施。
開封作為國都,由於地處平原,無險可守,並非理想之地。作為軍事家的趙匡胤自然有清醒的認識,他心裡不止一次湧動過遷都的構想。而洛陽是他的出生地,地理優勢明顯好於開封,而且文化氣息濃厚,經濟發達,遷都洛陽,同時也可以削弱尾大不掉的趙光義勢力,當時趙光義為開封府尹,勢力很龐大了,隱約有威脅皇位的勢頭。
趙匡胤的遷都計劃提出後,就遭到諸多勳貴朝臣的極力反對。特別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說了一句安邦"在德不在險",最終讓趙匡胤做出了妥協。由此可見趙光義的勢力大到趙匡胤為了政局的穩定也不得不暫時妥協,因為趙匡胤當時還有北方北漢和契丹的威脅要處理。但是也就因為這次遷都事件,讓趙光義倍感威脅,不久就對自己的哥哥動了手,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疑案:燭影斧聲。
-
3 # 大師兄翡翠原石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也曾經考慮過遷都的問題,但最終還是放棄了遷都。
最主要原因,在於從當時的整個國家情況來看,北方或者說中原地區經過連年的戰亂以後呢,其實整體的經濟實力和糧食產量已經大幅下降,整個國家的經濟中心和產糧中心都已經南遷到了江南地區。那麼作為首都,有大量的官員,禁軍,皇族,百姓存在。當時在整個的宋朝體制裡面,禁軍是整個軍隊裡面的主體,常備軍號稱80萬,這麼龐大的駐紮規模導致首都對糧食產生了一個巨大的需求。這個時候,汴梁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必經之處,從漕運的角度來說,便於將江南的大量糧食財富透過漕運運輸到首都。這個是當時趙匡胤沒有選擇遷都的最主要考慮,因為遷都的話,整個運輸距離和運輸難度,包括運輸成本將大幅度的提升,對於整個國力的損耗也將大幅度的提升,這是趙匡胤所不願看到的。
還有另一個原因,主要是在於當時的開封府尹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他的整個政治實力集團主要就集中在開封。那麼他是反對遷都的,因為遷都以後,會對他的整個政治實力產生嚴重的削弱和打擊。以他為代表的政治集團反對遷都,這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趙匡胤從從國家穩定的角度最終也選擇了放棄遷都。
-
4 # 大宋說書人
地理位置
汴京(今河南開封)位於中原地帶,周邊四通八達,尤其是水陸碼頭,從漢代起就修有汴渠,隋唐時期再次擴倔,佔天下漕運之大利,以汴京(今河南開封)為國都,註定繁華昌盛,行商運貨非常方便,開封的地理條件又不適合做為國家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四面曠野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敵人一旦渡過黃河,開封就直接暴露在敵人面前。
定都原因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兵變,篡奪後周柴氏江山,在後周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定都,改國號為“宋”。趙匡胤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主要是兩個原因:
1、趙匡胤篡奪皇位後朝局不穩,不宜立馬遷都。趙匡胤在篡奪後周江山時,趙匡胤進入汴京(今河南開封),史書稱“兵不血刃 市不易肆”,就和什麼事沒發生一樣,唯一死的一個人就是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趙匡胤登基後,對後周舊臣採取了懷柔之策:原有官員全部錄用,官職不變,對個別重臣更是加官進爵,趙匡胤登基後一直在穩定朝局,籠絡舊臣,如果此時遷都,勢必會引起朝局動盪,對新建立的宋朝來說是十分危險的。
2、諸多割據政權都為平定。趙匡胤剛剛建立宋朝,北面有北漢、契丹,南面有南唐、南漢、荊南等割據政權,西南有後蜀,眾多割據未能平定,如果此時耗費國力,強行遷都,可謂自取滅亡。
遷都之念趙匡胤也曾經有過遷都的想法,在趙匡胤死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975年,趙匡胤回洛陽祭祖,當時就決定準備遷都“洛陽”,然後再遷都“長安”,據險而守,以保宋朝趙氏江山據險地,而世襲傳承,這個決定被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因為自己的私心極力反對,並且對趙匡胤“在德而不在險”,趙匡胤沉默了,第二天便返回汴梁(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趙匡胤就被自己的弟弟“趙光義殺害”,並奪走了皇位。
自宋朝的開國皇帝起,直到“靖康之恥”,金軍南下擄走“徽欽二帝”,佔據汴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 康王趙構帶領宋氏南遷,建立南宋,直到南宋滅亡,也沒能奪回汴汴京(今河南開封)。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是為了突出燕雲十六州嗎?俱往矣,不值一提。我不認為什麼眼皮子底下。你為什麼不問唐朝首都為什麼在長安,明朝首都為什麼在北京呢,告訴你,為了防狼防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