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疙瘩姜1

    三皇五帝,夏商周王,孔孟老子,秦皇漢武,等等偉人,改變了歷史的進層,影響了華人的個性。但都未能象屈原一樣,獨亨節日,接受全華人,甚至周邊國家的祭奉膜拜。

    這不科學呀,屈原,我的老前輩,你很神秘。

    你的人格磁場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吸引力?

    說起屈原,大家都知道這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至今仍有《天問》、《離騷》等名作傳世。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屈原實際上還是戰國時期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曾經主持過楚國後期重要的變法——草憲變法。

    屈原主導實施了兩種辦法來解決當時社會矛盾,第一種是用法律來限制,君王貴族要和普通百姓一樣要遵紀守法,第二種是“君無為而臣有為”,就是把日常政務交給忠誠的大臣來管理,君王儘可能少的參與政治管理。就是屈原自己所說的“屬貞臣而日娭”。厲害了,這想法可比英國君王制度早多了。

    變法不拘身分選拔人才,限制國王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基層老百姓當然擁護,但上層權貴很不舒服,國家是掌握在他們手中的機器,在那個年代,體現不出優越性,他們絕不會容忍的。因此屈原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太正常了,劣幣驅逐良幣,古今都有。

    屈原政治為民的願望泡滅了,但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己任,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箇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捨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半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這種人格和意志正是抱石投江的原因。做不到,我寧死呼!

      屈原不做官了,有時間了,他把詩文搗鼓的日漸精練,把現實社會的各種矛盾,把對老百姓的無限關愛都溶進了詩文中。由於文字精練優美,基層老百姓雖然識字的極少,但易於在勞動中休息時傳唱,歌唱流行的速度超出你的想像,能和當今火爆網路流行歌比美。

    老百姓一便唱一便從心底崇拜屈原。神仙呀,把俺心裡話都表達了!膜拜很自然了。

    雖然作品中有許多神話,但那是傳承,中國的文明本是從神話發展而來的。

      屈原作品的風貌和《詩經》明顯不同。這與長江流域的民風和黃河流域的民風不同有關。當時,北方早已進入宗法社會,而楚地尚有氏族社會的遺風,民性強悍,思想活潑,不為禮法所拘。所以,抒寫男女情思、志士愛國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豐富,什麼都可以奔入筆底。寫人神之戀,寫狂怪之士,寫遠古歷史傳說,寫與天神鬼怪遊觀,一切神都具有民間普通的人性,神也不過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太接地氣了!

    屈原作品色澤豔麗,情思馥郁,氣勢奔放。處處表現出與北方文學不同的特色。

    從表現手法上,屈原把賦、比、興巧妙地糅合成一體,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識和複雜的現實關係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

      在語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採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於鄉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於表現力。 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好說好唱。

    這樣的作品,在楚人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隨著老百姓的口口傳唱,火爆長江兩岸流域,又逐步向北,向黃河流域漫延。“楚辭”甚至也讓北方的文學逐漸楚化。

    戰國時代,民不知各國國王名字正常,但不知屈原的不多。

    後來,這個偉大的詩人跳江自殺,更讓當地秭歸老百姓痛哭挽惜。紛紛駕舟打撈,拿出好吃的東西往長江裡扔,乞求龍魚蝦怪儲存屈原全屍。年年這一天如此。後來自然形成了固定日期的固活動。就是端午節。

    由於屈原的詩歌影響面太廣,人格磁場太強。人氣太旺。弄成了整個華夏民族的共識。

    因此才有了划龍舟、食粽等紀念屈原的活動。

    這才是端午節牛逼的原因。

    後來它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現在,誰又能瞭解屈原為什麼有這麼大的人格磁場呢?

    甚至光知道吃了,甚至我外孫便吃粽子便問我,屈原是誰呀?幹嘛跳江呀?

    《端午節隨想》

    家家淘米包粽忙,

    戶戶飄逸艾葉香。

    屈子情懷成往事,

    稚童追問誰投江?

    2019年6月7日疙瘩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搭錯車》: 黃百鳴兩天創作完劇本,電影為何紅遍兩岸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