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金時代當家
-
2 # 日更達人
我們無法改變他人,我們只能改變自己。如果一段關係讓我們不舒服,我們唯一可以做到的是:“改變自己,影響他人”;而且最先改變的人最有力量!小的改變可以帶來大的改變!
道歉就是一種主動改變的表現。
人的本性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會讓我們覺得自己缺乏價值感,所以道歉需要勇氣!敢於道歉的人,必定需要強大的內心。他不把個人的價值寄託於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上,而是更看中真理、與他人的關係!
有時候,道歉的人並不一定有錯誤,他之所以道歉是希望與他人建立或保持良好的關係。同時,也說明他是一個懂得換位思考的人,重視他人的感受,善於為他人著想。
主動道歉的人表面上是弱者,其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強者!在他的行為感召下,被道歉的人會感受到理解、接納、包容,進而會反思自己的言行,也會被道歉人的行為感動,進而願意與道歉的人和解,並保持良好的關係。
所以,道歉的人是強者!他給大家帶來溫暖與和諧!
-
3 # 荒山無泉
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看為什麼要道歉?道歉,不是因為別人認為你錯了,而是因為自己已經認識到是自己錯了。
那麼,什麼樣的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會道歉?肯定不會是弱者。弱者至所以為弱者,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對任何事情都不敢面對,真要犯了錯,即使是別人發現的,他也會竭力掩飾,要麼將責任推給別人,要麼將錯誤的發生用客觀原因來掩蓋。弱者這樣做的深層原因是不敢勇於承擔責任。
而強者至所以為強者,就因為他們不服輸的精氣神,承認錯誤會讓他們更加認真,更加精細。對錯誤的防犯會更加主動。這樣做的後果是讓他們的事業更加成功。
這是弱者不可想象的事。
-
4 # 袁聰
道歉的本質不是強者的行為,但道歉的屬性屬於強者行為。
道歉的共性表面上是屬於無形無意、無苟無縛的制約性、控制性,但實質上隱藏著人的主觀意識的強迫性、壓迫性。
道歉:既是表面上的禮節、禮儀,同時也是道德規範、道德約束、道德‘’綁架‘’。
道歉:分為自覺,仁義道德、人情世事,發自內心、良心上的愧疚道歉;一方有錯,另一方強烈要求強制性、壓迫性道歉;雙方各執有理,論事無果,爭論不休的情況下,第三方從中調和、調解性、勸導性、法制性、道論性道歉等。
所謂‘’道‘’:這裡是指在特定場合、情況、處境下的道理、是非、過錯的紛爭、論理。
所謂‘’歉‘’:禮儀表現形式上的恭謙、賠禮(悔懺)的言行,尊重對方,得到對方的同情、理解、諒解。
道歉,不一定是強者的專用名詞,同樣也適合弱者,不是所有有道理的強者,都堅決、堅持要無道理的過失、過錯的弱者一定非要道歉,很多強者人品好、道德、修養高,體諒別人,尊重別人,就等於尊重自己,很多弱者反而感恩不盡,同時,也有一些弱者不領情,反而覺得理所當然,心安理得。
總之,關於道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說千番。我認為,世上只有扯經、扯皮的人,沒有扯經、扯皮的事。主動道歉,並非大了你,小了他(她),人家反而覺得自己識相、識體、大度,是君子。華人有一個鮮明共同的個性特點:就是不能容忍別人跟自己鬥,否則,也許因為舉手之勞、微不足道的一句未道歉而吵翻了天、大鬧天空、甚至大打出手,所導至異想不到的惡果、後果。退讓一步,海闊天空,進爭一步,只咫天涯,偏偏就是有一些人,不意接受人家的道歉,逞人之威、奪人之勢、強人之壓、刁人之難、逼人之‘’命‘’,弄到最後,恨人之心,害人害己,有理的強者,搞得沒有理的弱者,遭人譴責、道論,兩頭兩邊兩面不是人…………
-
5 # 吳公涵養本源自律前行
道謙往往是平息事件的一種手段,既是無奈的弱者寄求強者,大人不較小人過,高抬貴手、繞了;也是強者遞給弱者的一個臺階,讓弱者較體面點順著這臺階而下,忍氣吞聲,息事寧人。
-
6 # 碧雲莊主
這個問題應該從幾個方面考慮:
首先,是人都會犯錯誤。
1:需要道歉者,是犯了錯誤者,(行為不當或言語不當),是透過道歉,平息事件,釋放善意,弱化自己,改變錯誤的行徑,約束自己以後避免或減少相同錯誤。(不夠強)
2:逼於對方強悍的實力,不得不道歉者。(弱者)
3:真正的強者,不會道歉,他本身就是規則,他本身就是真理。
回覆列表
一、謙虛謹慎,戒驕戒燥。才能取得最後勝利。
二、“獨行快,眾行遠”。個人再強,孤獨前行,滿地黃金運不回。懂得道歉,才會有眾人跟隨;騰雲駕霧,落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