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到成功54998
-
2 # 小蒜溝人民衛士
我個人感覺選擇在三、四線城市生活比較好,生活在大城市裡經濟壓力、生活壓力、心理壓力都比較大,尤其普通上班族呆在大城市裡各種壓力更為明顯,大城市工資的確著急相對比較高,可是房價、物價也相對比較高,一年下來也剩餘不了多少錢,也不能時常陪伴在父母身邊,相聚的時間比較少、比較短,而生活在三四線城市就不一樣了,各種壓力相對大城市來說就比較小了,隔三差五的能看看父母,能時常陪伴在父母身邊,老人上了歲數非常希望子女能經常回家看看,萬一父母有個頭疼腦熱的也能及時帶父母治療,百善孝為先嘛,陪伴要在先,大城市裡除了高樓大廈,川流不息的汽車,其他的和三四線城市差不多。
-
3 # 柳葉柳刀
各有利弊,本人08-12年在小城市拿著低工資,過著安逸的生活,婚後暈乎般的去了大城市,節奏快,高消費,交通便利,吃喝玩樂俱全,今年又再次回到了小城市,發現沒有以前的舒服感,更多的是危機感,工資低,就業機會少,好像一下回到解放前,各種不適感增強,現在迷茫了
-
4 # 生活熱點難點看點
其實現實並非像題主所感覺的那樣。
題主所稱的高消費,應該不是指年輕人日常生活的必須開支,而是指諸如經常乘坐飛機、豪華客船、計程車等高檔交通工具、使用高檔通訊工具;出入星級賓館、酒樓、酒吧、歌舞廳、夜總會、桑拿浴室、健身房等高擋消費場所;購置高檔商品、大額生活用品、汽車;租賃寫字樓辦公;購買、新建、擴建、裝修房屋;出外旅遊、度假及為家庭成員支出大額費用;出國出境旅遊等。這些消費行為,顯然只有是企業老闆和高收入群體的專利,不是一般年輕打工族的所為。
但在當今,許多年輕人往往將大城市的生活誤解為高消費,將大城市當成高消費的代名詞,因而退避三舍,不敢前往,從而放棄了發展的機會。
其實大城市的日常生活消費,對於普通打工族來說只不過是吃住衣行而已。根據多個逃離大城市又重返大城市的中高階層人士親身體會,當今大城市的吃住衣行,由於物流的高度發展,形成物質商品集散地,其物價未必比二三線城市高,甚至還比二三線城市低;現有的大多數二三線城市的物價,如蘭州、三亞、紹興、保定、西寧、唐山、秦皇島、麗江、張家口、邯鄲等,已經跟大城市物價接軌了,甚至高於大城市,進入了“低收入高消費”的怪圈!為此,他們曾經吐槽自己和當地的市民:拿著三四線城市的工資,卻承擔著一線城市的物價,享受著十八線的服務。
不過,年輕人在大城市,只要有了穩定的工作,月收入處於中檔水平以上,只要不經常涉足如上所稱的高消費,是完全可以滿足日常生活開支,並略有結餘的,至少還能偶爾高消費一次,甚至多次,還是挺滋潤的,絕對不會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壓力山大。
當然,年輕人不應該只滿足於現狀,即普通的吃住衣行,讓日常生活生活老是原地踏步走,但要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於是就得奮鬥,從無領階層奮鬥到藍領階層,又從藍領階層奮鬥到白領階層,最後奮鬥到金領階層,到那時就可以發展並享受到高消費生活的樂趣!這是完全可能的,因為大城市有廣泛的公共資源,有眾多的就業前景,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有奮鬥的成功機遇,這是三四線城市不可比擬的。
誠然,在年輕人還在追求奮鬥的時候,難免不牽掛遠在三四線城市的空巢老人,畢竟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守”難兩全,再加上在大城市奮鬥幾年仍不能出人頭地,更多的就是選擇退至三四線城市打算永久守望父母。
但是,我們在遵循古人訓誡時,不要僅僅盯著“父母在,不遠遊”這一句,還有下一句,就是“遊必有方”,這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順父母(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
因此,年輕人就要結合自身情況正確選擇是在大城市繼續奮鬥發展享受高質量生活,還是退至三四線城市打算永久守望父母健康。本人認為,假如你已經在大城市有一定的發展條件和空間,或者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奮鬥目標,自然在大城市安營紮寨總比在三四線城市優越些,大不了將父母接到自己身邊來,因為你的收入已經可以過上能買房買車等高消費生活了,當然如果奮鬥了幾年也不咋地,尤其是學歷低又不見長進,月收入捉襟見肘的,深感生活壓力山大,且幾經折騰仍沒有一點改善的年輕人,最終還是退至三四線城市守望老人家健康為好,對此我們先別苛責他們為求安穩,不願冒險嘗試出人頭地,而更敬佩和讚賞他們這一切乎自己實際的明智選擇,因為在這裡過上安逸的小日子,總比在大城市為生計日夜奔勞,又要牽掛家中空巢老人強百倍!
-
5 # 晴空一賀2
我是91年的,我看的比大多數人都透徹,我在4線掙 1.2萬,在我眼裡那些在一線還在生死存亡線上,或者在一線吃喝玩樂的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傻逼。
回覆列表
百善孝為先,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我們要儘可能的多陪陪他們,我們長大了,他們卻越來越老了,儘量不要讓他們為我們操心,幫他們實現他們的願望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