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太極猴劉永明
-
2 # 傳奇1750410
武醫確實是同源,都是靠吹牛逼過日子,一事無成,見光死。禍害國民,綁架民族情感。反科學反人類,敗類層出不窮。到今天中醫和傳武的小丑表演都一模一樣。本是同根生,一樣狗尿苔!垃圾中的垃圾!
-
3 # 真心平常
我追溯不到武醫同源的源頭在哪裡,不敢妄說,但我清楚真正練傳統武術的人是要先學醫的。學習傳統武術有句老話:未學武先學醫,未學打人先學捱打。為什麼未學武先學醫呢?因為學武的過程中你一定會有受傷的情況發生的,如扭傷,摔傷,被打傷等等情況會時有發生,所以在學習武功前,師父會教你如何醫治這麼跌打傷痛,如果你對跌打骨傷的醫治未達到一定的水平的話,師父是不會教你練拳的。在七八十年代前,醫跌打骨傷沒過關的人說你是學武的人家會笑話你是門外漢的(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九十年代後好像這規矩被打破了)因為這裡的話題是醫武同源,所以未學打人先學捱打這關就不談了。總的說,以前傳武練習者都會點跌打正骨一類的醫術,但對其他疾病一般都不通,無法像真正醫生一樣幫人治療其他疾病
-
4 # 祿明8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經典的就是(山,醫,易,卜,相)五術文化。武醫同源,的說法是:在古代,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習武不學藥,等於沒有學,因為,你的武功練得在好,在高,隨著歲數變老,你不可能流領江湖,這個時候,藥功的重要性就顯示出來了,笫一可以養生,笫二藥功可以要人命。為此,各個門派,各路高手的師父,為了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門派,最後為了傳承,留下暗器或藥功秘方。因此,武醫同源。
-
5 # ZhaoMX
中國有句古話,“未學醫先習武,學好武方能習醫”,古代的醫道大家大多是武林高手,比如說大家耳熟能詳的黃飛鴻等人。那是因為行醫自古以來都是有高度風險的,難免遭遇到被打劫的情況,如果醫家尚不能自保,又談何救人。
-
6 # 觀音159956217
應該是逐漸融合的,現在又分開了。因為武是傷人的,醫是救人的,開始武傷人或被傷太多,無論對人對己都應該懂救人或自救,隨著武術的發展,人們對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越來越重視,遵循自然規律和人生理特點,進行練習,特別是循經絡執行更益增強體質,逐步參以黃帝內經之理論,不知不覺就融入了醫學知識,黃帝內經是中醫之本,治傷理病之經典,習武之人傷痛難免,古人有此知識的郎中少之又少,自我救治乃人之常理,常年累月,祖祖輩輩積累下來的經驗成為醫家也很正常,再者越是武功大家打打殺殺的越多,用以救治的事越多,成為名醫也在情理之中,沒啥稀奇的,這叫量變質變。現在人文明瞭,沒多少打殺了,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形成獨立的醫學體系,分開也是自然之事。哈哈哈,推理如此,事實有待歷史考查。
-
7 # Sj51586581987
一是兩者都屬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其理論源頭來自易學的基本理論(陰陽、五行、八卦)。二是兩者在養生學方面都是按照中醫學的巜內經.靈樞》關於十二經絡、七經八脈之的理論,在實踐中互相補充、發展起來的。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在武學上有充分的體現;三是武學練習過程中,避免不了操作不當造成身體上的一些傷痛,中醫藥中有專冶氣血執行不暢、甚至肌肉痠痛、扭傷、骨折等問題,武林中都預備了專業療傷的藥方和"易筋洗淨經"、"八段錦"、"五禽戲"之類的醫療辦法。
我自幼喜歡武術,二十歲拜師學習中醫,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隨師父就診時,醫好了鄰居中年婦女的疾病,沒有想到這位婦女竟然是雲南省武術名家沙國政門下大徒弟馬運龍先生的親屬。於是有幸拜馬運龍為師。連同學醫、學武時間一共三年之久。至1969年下鄉,勞動、生產和替農村人服務之餘,時刻不忘練功。因此對醫武同源之說有一點話語權。
提及到醫武同源問題,武學中關於少林、武當、八卦等運動專案。我體會主要是練習身體的靈活性和對生活、生產中適應性。最終目的就是訓練自己的腰椎、胸椎和頸椎這一根主線。因為這條主線之中分佈有中樞神經系統。按照經絡學說稱為督脈,骨節間實際上有呼吸功能。這條主線練好了,即便四肢部位有點損傷,就可以"捲土重來"恢復健康。我手頭至今存有吳圖南的專著《國術概論》、張平著《太極拳語錄》註解(臺灣學者)等珍貴書籍。和中醫有關典籍記載相互學習印證,有異曲同工之妙用。
一週前就看過您釋出的提問。遲復為欠。
回覆列表
依古代中醫觀點,普通人最易致病原因是淤阻、火、痰三因。而緩慢有節奏的全身運動,多飲水、在人感覺涼快時運動身體,感覺熱時就休息對人體致病三因都有好處。練武術放慢節奏,多注意人體最大關節~髖關節的訓練,多飲水讓人體質慢慢增強,樂感增加,身體柔韌性,平衡力增強,無意中增加對中醫典籍、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