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向日葵7O89

    人到老年,因為衰老,疾病變得很難相處。老年人很容易把自己因為不舒服,不順暢,無活力而導致恐懼死亡,失去對身體,生活的掌控的情緒,轉嫁給子女,希望他們用千依百順,主動迎合自己,“圍著我轉”讓我“感覺共生”來遠離死亡,病魔,有安全感,底氣的心理需求。

    而孩子實際上自己也人到中年,這裡,那裡不舒服,有病痛,職場壓力大,孩子要操心,勞力,又改變無方,父母的生病,衰老,可能離去,擔心少了一個重要的支柱,就像一座大山壓在心頭,就像一個沉重而漫長的服喪期,牢獄,壓力山大,沒有方法,不知道怎麼面對,沒有希望,沒有盡頭。不應該開心,沒辦法開心。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實是有限的。卻“無論承受多少,都不應該,沒有權利,資格抱怨。”

    即使是一個逃脫責任的不孝子,心裡巴望父母早一點離開,可以解脫自己的責任,還是會骨肉親情折斷,“沒有人會再心痛我”,“整個世界都不會在乎我的死活”,“別人的幫忙,是給一點是一點,還要感恩去換,沒有無條件。”,“我要怎樣活,我要子孫後代嗎?我未來要怎樣安全的老去?誰來給我養老?親戚朋友還認我嗎?我能不能一個親人朋友都沒有,就這樣活下去?灬…”都成為“我”無法逃避,要去回答,要尋求答案的問題。

    其實對父母的衰老和疾病,孩子也會有很大的心裡困擾和壓力。父母,長輩和孩子之間也應該互相體諒,不能一味的把自己當成弱者,把孩子當成強者,無止境的轉嫁心理壓力。父母的衰老和疾病,是由自身,自然,規律造成的,並不是孩子造成的,作為父母,當然可以傾訴,表達,但是不應帶著理直氣壯索求有求必應,超現實,超能力的提高要求,可能要自擔責任的忍耐,消化一點,也體諒孩子的不易。

    “孝”最大的難度是心累。

    整日為家庭操勞的有些母親,就比較好伺候,“唯我獨尊,強硬”的父親,常常就“人生不通透,不能換位思考”,“自己心情不好”就“暴怒全世界”,一生中價值觀,哲學,理念糊塗,偏執,“唯我獨尊”總暴發,是一場家庭的大劫難,浩劫。

    所以“糊塗人生”並沒有美好結局,除非是意外。如果老人有興趣愛好,多少可以自己給自己帶來很多快樂,不依賴,麻煩,苛求他人。

    “孝”如果只要(用)做事,不用負擔心情,倒情緒垃圾,頂級,無條件道德壓迫,就會輕鬆很多。子女也才能保持理性,比較正常的心理狀態。

  • 2 # 珍惜157138453

    真正想孝敬不難,每個人都有獨立的習慣和性格,父母也是一樣,如你真正想孝敬父母,先觀察父母的個性,再調整自己的個性去迎合父母的個性,慢慢的就越來越容易讓父母親高興了,

  • 3 # 生活已爆炸

    這個其實一點都不難,分兩個方面說:

    第一,大部分都跟家庭的生活環境有關係,如果從小就在尊老愛幼的環境中長大,耳渲目染的生活了半輩子,基本都會孝順老人,關愛兒童。

    第二,所謂的孝順是什麼,老人家需要什麼,有時給媽媽買個包包,給爸爸買個手錶等等滿足老人物質上的需求,這叫孝順。有時老人只是需要陪伴,一起吃個飯,一起嘮嘮嗑,一起散散步,一起爬爬山等,這是精神上的需求,這也叫孝順。往往大多數老人得不到精神層次的滿足,為了孩子更好的發展,不願意孩子花太多的時間,精力在自己身上,可憐天下父母心。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珍惜眼前人

  • 4 # 犛牛和青年們

    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首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能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更不可能指望他做什麼有意義的事了。在我看來,孝順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是家庭優良教育的延續,是個人修養品行的體現。在西方的家庭理念裡是沒有孝這種觀念的,更多的是法律和責任上的劃分,所以孝順這個詞語是專屬東方的,是特殊社會文化背景的產物。而孝順在一個家庭中,是自上而下的文化滲透,父母言行對一個人的品性修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小故事。古時候一個叫孫元覺的小孩,他的父親對祖父極不孝順,一天,他的父親要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裝在筐裡,送到深山扔掉。孫元覺求父親不要這樣做,但父親不理會,他就說:“既然父親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沒辦法,但有一個要求。”父親問他有什麼要求,他說:“要把那個筐拿回來。”父親不解道:“你要這個幹什麼?”“因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親一聽,大吃一驚,仔細想想後,就沒有把祖父扔下去,把老人接回家好好贍養。

    孝順其實就是,雖然不在家人身邊,卻能隔三差五的影片電話;雖然不能日夜守候,卻能雪中送炭的溫暖;雖然不能阻擋時間流逝雙親老去,卻能愛他如初珍惜每刻。

    孝順不難,真心難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年紀越來越大了,但作為孩子在離家較遠的地方工作,如何給他們更多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