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我是先看電視劇,後來有斷斷續續讀了些片段(這本書情節連續性不強,確實可以跳著讀),最近才一口氣從頭到尾將整本書讀完。讀完以後,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楊絳有一段很有名的題解,將《圍城》這個題目解釋為婚姻的困境,進而推及人生萬事的兩難和無奈。我倒是覺得,這樣的闡述未免太簡單,至多隻能概括全書的一個層面、一個部分。在我看來,這本小說與其說是小說家有所象徵、有所比喻的小說作品,不如說是一個大教授的文學餘興。作者只是借方鴻漸回國以後的一段經歷,將自己對時事人生的看法和感想表達了出來。這種感想錄式的表達用學術論文的形式自然不可能,而短篇隨筆又嫌瑣碎不盡興,不如用一個長篇的篇幅,藉著情節的衍進,一次說個痛快。所以《圍城》實際上是一本“議論小說”,它的情節只是表面,重要的是作者的看法和評論。
為了適應發表議論的需要,小說的情節比較分散和平均,儘量包括了作者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各個層面,好使各方面的議論都有機會發表。小說基本上分了四個段落,第一段講了方鴻漸回國後在上海的生活,作者對上海的中產階級進行了描繪,順帶也議論留學生和老式的大家庭;第二段是去三閭大學的路上,抗戰時內地的民生風情可見一斑;第三段則是在三閭大學內,作者對學術界狠狠挖苦和諷刺了一番;第四段是方鴻漸婚後的生活,這一段是全書中較弱的,作者對婚姻本身講的不多,多注重於全書的收尾工作,完善人物形象,交代主要人物的命運。從這四段的內容看基本上包括了作者回國後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人說,《圍城》是半自傳體的,這是不確切的,方鴻漸和錢鍾書相差甚遠,準確的應該這樣說,《圍城》中生活環境就是錢鍾書的生活環境,《圍城》對人和事的看法就是錢鍾書對人和事的看法。
至於《圍城》的寫作風格,很多人很推崇,我的看法有點不同。這種小處著墨,炫耀機巧急智的寫法,偶爾用用,效果不錯,但是用濫了反而是一個缺點。在書中的有些地方,比喻用得很牽強,讀者不易領會,反而影響了原來的表達。俗話說“小聰明太多了就是不聰明瞭”,確實有時候真正的大智慧是非常平靜樸素的。可能這是錢鍾書第一次寫長篇小說,有些按耐不住,我猜想這也是他後來對這部小說不滿的主要原因。
縱觀《圍城》全書,讚揚肯定的地方少,諷刺挖苦的地方多,凡是這樣的小說,作者必是清高之人,不與書中人物同類。試想如果作者與主人公是同類人,深知自身生活的痛苦和不幸,落筆哪能這樣輕巧。從這一點上看,錢鍾書不失書生本色,他沒有成為一個小說家,而成為一個大學問家,是一點也不奇怪。
《圍城》我是先看電視劇,後來有斷斷續續讀了些片段(這本書情節連續性不強,確實可以跳著讀),最近才一口氣從頭到尾將整本書讀完。讀完以後,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楊絳有一段很有名的題解,將《圍城》這個題目解釋為婚姻的困境,進而推及人生萬事的兩難和無奈。我倒是覺得,這樣的闡述未免太簡單,至多隻能概括全書的一個層面、一個部分。在我看來,這本小說與其說是小說家有所象徵、有所比喻的小說作品,不如說是一個大教授的文學餘興。作者只是借方鴻漸回國以後的一段經歷,將自己對時事人生的看法和感想表達了出來。這種感想錄式的表達用學術論文的形式自然不可能,而短篇隨筆又嫌瑣碎不盡興,不如用一個長篇的篇幅,藉著情節的衍進,一次說個痛快。所以《圍城》實際上是一本“議論小說”,它的情節只是表面,重要的是作者的看法和評論。
為了適應發表議論的需要,小說的情節比較分散和平均,儘量包括了作者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各個層面,好使各方面的議論都有機會發表。小說基本上分了四個段落,第一段講了方鴻漸回國後在上海的生活,作者對上海的中產階級進行了描繪,順帶也議論留學生和老式的大家庭;第二段是去三閭大學的路上,抗戰時內地的民生風情可見一斑;第三段則是在三閭大學內,作者對學術界狠狠挖苦和諷刺了一番;第四段是方鴻漸婚後的生活,這一段是全書中較弱的,作者對婚姻本身講的不多,多注重於全書的收尾工作,完善人物形象,交代主要人物的命運。從這四段的內容看基本上包括了作者回國後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人說,《圍城》是半自傳體的,這是不確切的,方鴻漸和錢鍾書相差甚遠,準確的應該這樣說,《圍城》中生活環境就是錢鍾書的生活環境,《圍城》對人和事的看法就是錢鍾書對人和事的看法。
至於《圍城》的寫作風格,很多人很推崇,我的看法有點不同。這種小處著墨,炫耀機巧急智的寫法,偶爾用用,效果不錯,但是用濫了反而是一個缺點。在書中的有些地方,比喻用得很牽強,讀者不易領會,反而影響了原來的表達。俗話說“小聰明太多了就是不聰明瞭”,確實有時候真正的大智慧是非常平靜樸素的。可能這是錢鍾書第一次寫長篇小說,有些按耐不住,我猜想這也是他後來對這部小說不滿的主要原因。
縱觀《圍城》全書,讚揚肯定的地方少,諷刺挖苦的地方多,凡是這樣的小說,作者必是清高之人,不與書中人物同類。試想如果作者與主人公是同類人,深知自身生活的痛苦和不幸,落筆哪能這樣輕巧。從這一點上看,錢鍾書不失書生本色,他沒有成為一個小說家,而成為一個大學問家,是一點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