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97580451166

    商代末期(約公元前11世紀),西岐的周族首領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生有三子:泰伯(亦作“太伯”)、仲雍、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即周文王)很有才幹,古公擬傳位於季歷,以便能使姬昌成為繼承人。

    泰伯、仲雍為避讓季歷,“奔荊蠻”、“紋身斷髮,示不可用”,從中原出逃至江南,和這裡落後的土著“荊蠻”相結合,帶來了較先進的中原文化,泰伯、仲雍被擁為首領,建立了“勾吳”小國,並在今無錫梅里一帶建造小城,名“太伯邑”,泰伯稱“吳太伯”,因“太伯邑”臨湖而築,太湖即因此而得名,並一直沿用至今,太湖之名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太湖位於長江三角洲的南緣,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於今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全部水域在江蘇省境內,湖水南部與浙江省相連。湖面形態如向西突出的新月,南岸為典型的圓弧形岸線,東北岸曲折多灣,湖岬、湖蕩相間分佈,湖泊面積2427.8平方公里,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因為太湖地區地殼的新構造運動,造成太湖平原下沉,河流改向,荊溪水系改道東流,由斷陷盆地成為匯水盆地,又漸漸成為數個沼澤小湖泊,以後逐步形成太湖。

    春秋戰國以前,太湖地區原是陸地的沖積平原。唐代湖水可達吳江塘岸。洞庭東山和西山原為湖中兩大島嶼,後因東山與木讀間泥沙淤積,灘地擴充套件,至清代中期,島與沙洲相接,使東太湖成為太湖的一大湖灣。

    近一二百年來,因東太湖東岸和西北岸淤積加甚,加之圍墾湖灘地,東太湖實際上已成為一個狹長見阻水嚴重的淺涸湖區。近代太湖的變遷以東太湖地區最為突出。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太湖及其周圍湖群,因圍湖種植和圍湖養殖,湖泊面積減少13.6%,消失或基本消失的湖蕩有165個,合計面積161平方公里。其中以太湖、隔湖最為突出,太湖西北的馬跡山島因圍湖造田已與陸地相連。隔湖的北、東、南面因加速圍湖,使原有湖面大為縮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你現在能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