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谷幽蘭666666666

    小時候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到了自己有了孩子才知道當時父母的艱辛。我要說的是難道什麼事必須經歷過才知道其中味嗎?我們讀書是幹什麼的,為什麼不早些知道這些人生的道理,不養孩子就不知父母的苦嗎?養了孩子也未必知道。再者,華人的苦太多了,學習叫“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難道是很苦嗎?生個孩子苦,養個孩子苦,人生還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放不下這八苦。難道生活都是苦嗎?我認為是該轉變觀念的時候,以前是封建社會,讀書是為了名利,甚至有些書自己不喜歡但科舉要用,所以讀書苦,甚至“頭懸樑,錐刺股”。養兒是苦這話只能放在心裡,而有些家長愛給孩子訴苦,我養你多不容易啊,我是在為你好呀,等你有孩子你就會知道了,這樣豈不是讓孩子揹負沉重的道德心理負擔。

  • 2 # 海叔教育堂

    “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看似簡單直白的一句話,卻蘊含著深刻的寓意,道出了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含辛茹苦的付出,飽含著子女在長大成人後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下面就結合我的個人經歷,來談談這兩句話包含的三個層面意思。

    一、年少不經事,在父母無私的愛與包容中茁壯成長

    年少時,吃穿住用行等萬事皆依賴於父母。毫不誇張的說,父母為我撐起了一片天。

    沒錢了找父母要錢,想買什麼東西開口找父母要,想吃什麼東西父母帶著去吃,洗衣做飯等後勤保障工作皆由父母來做,只管學習就好了,其他事都不用自己操心。

    父母硬著頭皮也會滿足自己的要求,可以說是在父母有力臂膀的庇護下成長。

    父母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了我們,為我們付出了很多,但此時的我們卻想不了那麼多,覺得這都是理所應當的,因為身邊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這樣對待孩子的。

    人不輕狂枉少年,更別提還有青春叛逆期。

    隨著逐漸長大,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逐漸形成,有了自己的個性,會不時的發發小脾氣,父母不依著自己的想法就不開心。

    身邊、網路上,孩子嬌縱任性朝父母發脾氣的案例比比皆是,嫌父母管閒事,怨父母掙錢少,更有甚者還會打罵父母。當然,這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父母的管教方式,成長過程中心智發育不夠成熟的生理特點,個人的性格特徵等。

    這時,父母對我們,更多的是包容和忍讓,這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但我們往往會忽略。

    二、為人父母時,重任壓肩,深刻體會育兒不易

    後來結婚生子,人生進入新的階段,肩挑起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擔,對人生,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

    初為人父,毫無經驗,從最基本的怎麼抱孩子,怎麼餵奶,喂多少奶,怎麼拍奶嗝等開始,事無鉅細,一概不會,只能在過來人的指導下,買了各種育兒類書籍照著書本現學現賣,生怕哪裡做的不好委屈了孩子,可以說是手忙腳亂,辛苦萬分。

    孩子逐漸長大後,要照顧他日常的吃喝拉撒睡,生病時要請假陪護,要買玩具買圖書,要選擇報哪個興趣班,週中週末還要陪著去上課,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都陪在了孩子身上,只為他能有個快樂的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為未來的人生起好步、奠好基。

    這時,才能深刻感受到為人父母的不容易,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一直在默默的付出,腦子裡要為孩子的發展做好謀劃和頂層設計,行動上還要做好各種工作,完美詮釋了知行合一,可謂是身心俱疲。

    三、歷經世事後,更懂得父母的偉大,要感恩回報父母

    眼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一天天年邁,我們也從青年逐漸走向中年,工作、家庭、生活,就像三個賽道,一個也不能落後,壓力山大。

    人生近半,歷經風雨,更能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和偉大。

    此時的我們,在全身心養育好子女的同時,一定不能忽視了對父母的愛。

    這愛是孝道,是感恩,是回饋。

    有人透過畫圖表的方式計算過我們陪伴父母的時間還有多長,結果觸目驚心,更扎心。

    因此,盡孝要趁早,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追悔莫及。

    人到晚年更念兒女。有空常回家看看,沒事也打個電話發個影片和父母聊聊天,緩解他們的相思苦。

    做一個忠實的傾聽者,不要嫌父母嘮叨,不要怪他們老生常談,他們確實逐漸與時代脫節,但他們只是想多跟子女說說話,回憶一下往昔或苦或甜的生活。

    嘮嘮家長裡短,才是真·家的感覺。

    結語

    人至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照顧好家庭,保養好身體,才是人生的意義和生活的真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道酬勤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