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塵930

    筆法理論上應該是變化萬千的,用筆千古不易只有英語老師教的才理解成不變,用筆即控筆和運筆,控筆是運筆的前提,運筆是實現控筆的保證,得比二法即入聖人之門

  • 2 # 三哥線上

    筆法沒那麼簡單,方圓頓挫輕重緩急等等等等都還只是外形,形式對應的意味,統一了就明白筆法了。換個名詞,筆意,就容易理解了。

  • 3 # 美好手記

    筆畫和筆法不是同一個概念。你可以理解成:筆法是寫好筆畫的方法。例如橫豎撇捺點,這是筆畫,但怎麼把橫豎撇捺點寫好看,這就是筆法。同樣是一橫,隸書的寫法是蠶頭燕尾,小楷是露鋒直入,顏體大字則藏鋒,等等,又如顏體折筆多圓轉,很多魏碑如龍門二十品多方筆折,這些就是筆法。趙孟頫所說的結體因人而異,用筆千古不易,其實是指王體一路的書風,不能概括全部書法風格的。

  • 4 # 張偉評論

    書法說的“筆法”不是筆畫的寫法,而是整體的書寫方法,簡單說就是用筆寫字的方法和技巧,它不單單指某一筆畫。古人認為一個字由字法和筆法組成,字法是結構、外形、筆順,而筆法更多的是指運用毛筆書寫線條、點畫的方法和技巧。舉例來說,起筆入紙是順鋒入紙還是逆鋒入紙就是筆法,孫過亭的截筆、米芾的刷字都屬於筆法的內容,也有人總結出了提、按、擒、縱、使、轉、頓、挫等筆法;總之每一種書體都有自己的筆法,每一位書家業都有自己的筆法。趙孟頫說:用筆千古不易,一般都理解是說:筆法是有標準的,基本的是不變的。這個標準就是二王筆法,就是蘭亭序、聖教序書寫的方法。他自己就是學習的二王筆法,書法界公認的也是二王筆法。

  • 5 # 書法世界之我的解釋

    這個問題是我本人提出來的,問題想不通,我總是不能罷休,一定要把它整明白。這些天一直在考慮,這天碰到搞基建的老兄,忽然醒悟,筆法其實是“隱蔽工程”。筆法,不在字上,而在筆上,更直接是在筆毛上。筆在哪裡,筆在古人的手上,我們看不到了。古人沒有了,古人留下的對筆法的說明,又少又隱匿,因此,探求筆法就成了一件困難的事。

    在筆法說不清的情況下,用“筆畫模樣”指代“筆法”,教人照著葫蘆畫瓢,總不會有大錯,這種做法大咖也不例外。首先我對大咖是尊敬的,但我不同意他們的觀點。啟功先生曾經用剪刀剪下王羲之帖中的筆畫,說這就是典型的二王筆法。解小青老師曾說,趙孟頫甚至畫蘭葉,用的也是二王筆法。

    從某種意義上,好像筆法是指一定的“形狀”,一個形狀就是一個筆法,那這樣說來,形狀百千萬種,筆法豈不成千上萬?但在你沒搞清筆法之前,你說他沒道理,自己又說不出個子午卯酉,一時卻也駁不倒他。久而久之,逐漸地在大多數人腦海中,就形成了如下的對應:

    【筆法】對應【基本筆畫】×

    【字法】對應【間架結構】√

    【章法】對應【全篇佈局】√

    不管怎麼樣,筆法說清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問起筆法的事,大家都從基本筆畫開始,下功夫大練起來。練的過程中,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想盡了各種辦法,來湊出帖上筆畫的形狀,做倒高度相似,於是得到了老師的表揚,你是得古人筆法的,你成功了。故事講到這裡,就好像“從此以後,王子和公主過著快樂的生活……”結束了。

    但是,我沒有從中得到想要的“筆法”,我倒是覺得“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想盡了各種辦法。”這裡面有些真東西,他們想的什麼辦法,這些辦法可能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但可以斷定,真正的筆法就在這裡面,而不是在寫出來的字上。

    方法在腳上,不是在腳印上;筆法在筆毛上,而不在筆毛劃出來的字上。我覺得用建築術語“隱蔽工程”來說明筆法,較為方便,字是竣工的建築成品,建築方法如:砌磚法、斗拱法、吊裝法在哪裡?這些東西,在工匠師手裡,你看不到,它在建築成品裡找不到。當然,你可以由建築成品推導推理出建築方法,但【建築成品】≠【建築方法】是肯定的。

    我們回到字的基本筆畫。有的人寫出來的筆畫,看上去與法帖上一模一樣,但有可能是透過堆疊、描畫的方法寫成的,不是一次成形的,那麼,它就不是最科學、最精妙的寫法。他寫出來的字,就不能算作藝術品。

    筆法不在字上,這個命題必須要搞清楚,這關係到我們探尋筆法“從哪裡找”的大方向。筆法肯定是簡單的,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我們把所有筆畫分成起筆、行筆、收筆三部分,把每一部分給筆毛下的任務和筆法去對應,然後透過這種對應,進而找到以不變應萬變的筆法規律。

    【起筆】→【鋪毫】→【臥筆】

    【行筆】→【保持】→【中鋒】

    【收筆】→【攏毫】→【勒筆】

    臥筆導致鋪毫、勒筆導致攏毫,這些筆法,我們會逐漸一一說清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第一個100萬最難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