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黐手寸勁

     

    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能不能一起練,首先要搞清楚兩件事:

    一、傳統武術分兩大流派:內家拳和外家拳。

    很多人講不清楚到底內外家拳有什麼區別,連著名的王老前輩都沒說清楚。很多人還停留在這個認識:內家拳是有氣功內功修煉的;外家拳一般沒有氣功內功。

    在以前那個年代,大家都物理學、生物力學不太認識,所以沒有從根本去區分,弄不清楚可以理解。從生物力學的角度分析,內家拳是結構力學的,技巧大於肌肉力量。外家拳是講力量速度和體能的,肌肉群力量大於技巧。

    所以,如果是練外家拳的,肯定很容易跟現代搏擊一起練。

    二、要看武功的戰術戰略特點

    中國傳統武術來自於古代戰場。戰場上都是兵器互殺,長兵器尤其佔優勢。因此就有了“長槍乃兵器之王”的說法。

    中國傳統武術的戰術很多都是從長槍、長劍和長刀演變出來的。它有一個特點:講究消打。要麼先消後打,要麼連消帶打。所以中國的傳統武術都是講究接手接橋的,並且沒有趟地上打人的。特別是內家拳,都是講究接橋技巧的。

    而現代搏擊,特別是近3、40年的發展,站立搏鬥技術很大程度從拳擊發展出來,再加上腿法的應用。它不是戰場上的技術,而是街頭、鬥獸場等地使用的。它的特點:強調保護、躲閃,直接進攻。它不講究接橋接手,而是格擋和躲閃。

    這個區別都是非常大了,打起來的時候,就完全不同的思路和技巧。

    這裡邊最特別是詠春拳。它的特點是“短橋寸勁、黐橋黐打”。這個搏鬥思路和戰術就跟現代擂臺技術是180度相反的。如果不使用“短橋寸勁、黐橋黐打”,那詠春拳就根本不是詠春了。所以詠春拳沒辦法跟現代搏擊相容,最多就是補充貼身後的柔術和地面技術。

     

    然後我們可以思考更遠一些,現代搏擊方式是如何發展的,傳統功夫何去何從?

    歷史往前推50年甚至更長一點,大家可以翻一翻那些黑白的錄影帶,很容易發現當時的擂臺技術在現在看來都是很SB的,缺點很多,漏洞很大。最明顯就是大家都不護頭的,打起來也不緊逼,好像很“文明”。

    擂臺比賽不是戰場,它是在合理保護運動員的前提下比賽的,而不是生死搏鬥。身體的薄弱部位不能打,比如眼睛、後腦、襠部和膝關節。隨著擂臺搏鬥的發展,大家都會發現打頭是最好的效果了。所以大家都很重視打對手頭部,因此護頭和頭部躲閃是重要的要求。

    傳統武術可不是擂臺比賽,是戰場生死而來的,哪裡最弱打哪裡,弄倒敵人就是儲存自己生命。所以幾乎所有傳統武術的起架,雙手雖然在前面,但是都不是護頭的,因為要護的地方太多了。

    傳統武術是幾乎不上擂臺比賽的,所以不象現代搏擊那樣不斷改進去適應擂臺規則。加上很多大師以為自己很厲害,打的時候乾脆雙手都沒有任何準備,平時又不做針對訓練,接橋接手又差,造成一上臺,被對手直接連續攻擊頭部,10秒就被KO了。加上傳統武術在戰場來,不趟地上殺人,所以如果遇到比賽中的地面柔術,大部分情況會輸得很慘。但是如果是戰場生死相搏,地面柔術在使用時(成型前)太多漏洞暴露出來了,如果不是比賽中禁止擊打,地面柔術也會很慘。

    實際上,中國的傳統武術也有擂臺比賽進化比較成功的,這就是散打。

    散打實際上是在30年前,從各個門派的招數中挑選提煉出來的,散打用的招數實際上都是傳統武術的功夫。大家可以看看20年前的散打比賽,和現代就很不一樣,那時候一看就很多傳統武術的影子。由於擂臺比賽多了,散打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尤其是戰術變化和招數的提煉簡化,使散打在戰力格鬥方面和現在搏鬥非常接近,甚至看不出明顯的區別。

    大家看看泰拳,也是一個因為擂臺比賽而適應性變化的拳種。但是傳統泰拳就完全明顯不一樣。

     

    傳統武術要發展,主要是兩個方向:擂臺比賽化方向和傳統生死搏鬥化方向。

    如果練習傳統武術的人,立志要在擂臺比賽,就必須針對擂臺比賽規則來訓練和提煉。如果立志繼承傳統,就要全面系統化學習和練習,不斷總結和繼承,因為擂臺不是功夫的全部。

    現在很多傳統武術的人,學得半桶水,找不到方向和方法,又不做針對性訓練,發現比賽打不過人,就不斷改自己的功夫,導致丟了傳統功夫的內容,上了擂臺也是沒效果。這種現象,在詠春行業內尤其嚴重!

     

    在此,我建議大家優先學習傳統武功,不過得找個有真材實料的師傅,這才是最關鍵的。練習傳統功夫要沉得住氣,若要出去交流比賽,務必要提前1個月以上詳細摸底瞭解你的對手,

    做針對性訓練,不管跆拳道、空手道、泰拳、散打等等,都不會吃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痘印明顯而且膚色暗沉的乾性面板用哪款水乳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