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子汁
-
2 # 未雨籌
這有什麼不正常的?
先弄清楚哦,是拿走的,還是製片方願意給的?
如果你不願意給那麼多,她或者他也不可能拿得走,對吧?不然,那豈不是搶劫了嗎?
如果你很勉強,不是十分情願給那麼多片酬,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你願意給了呢?是不是你覺得這筆錢給出去,會獲得更多的收益,也就是說,你認為這是很划算的交易。你認為她/他出現在這部影片或者電視劇裡,肯定能帶來更高回報。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還有啥好說的?
除非你眼紅別人可以拿到這麼高的片酬,你心裡不平衡了?
說來說去,只能說有些演員和劇組本身是有問題的,其他的不說,都是為了賺錢唄,選擇誰不選擇誰,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能從市場掙多少錢。
只不過是這也有賭博的因素,因為觀眾不一定會買賬啊,你選擇他,不一定觀眾也會選擇他啊,如果你賭輸了,你不能怪你選擇的那個人,他拿了很多錢,讓你虧損了,責任就變成別人的了。
-
3 # 娛樂8卦新鮮事
一經央視點名,媒體發酵,“明星天價”片酬這個說了好多年的老問題,又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演一部戲掙別人幾輩子的錢”種種說法,挑動著大眾的神經。
明星天價片酬是怎麼來的?帶來什麼影響?又該如何破解?
十多年前,國內演員總片酬佔比不足10%
十年之間,明星片酬在一部中國產影視劇製作總成本中的佔比,已由10%、20%,增長到如今的50%、70%……
“一部總投入1.5億元的電影,男女明星主演拿走1億元片酬,這不是畸形是什麼?一個南韓明星,片酬在他們那兒是規範的、在影視劇中的佔比是合理的,到我們這來就可以翻幾倍、比例完全失控,我們身在其中還不以為然、自得其樂,這不是畸形是什麼?”談到愈演愈烈的明星天價片酬,多位從業超過20年的資深導演、編劇、學者痛心道。
為了保證明星片酬,影視作品壓縮對劇本的投入、壓縮拍攝週期……在節節攀升的熱錢哄搶下,明星拿了天價片酬拍得又很潦草的情況不在少數。
“跨戲是個大問題,比如我們拍攝週期是90天,他只給你20、30天。”導演蔣欽民說。明星片酬做加法,製作的每個環節都在做減法,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影視劇質量的下降。在導演蔣欽民看來,今年中國產電影市場的敗局證明,天價片酬的貽害已暴露無遺。“都是令人失望,都是浮誇的、簡單的、粗糙的電影,難見好作品。我們真的應該反省了。”
2000年初到今天,中國影視行業開始走向市場化改革,一下子開放的市場、一窩蜂湧入的資本和跟不上趟的行業監管佈局,自由蓬勃、高速發展的市場也同樣帶來混亂與危險。
一步步,明星片酬之高到了讓人難以承受的地步。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告訴記者,一些明星價格高得讓人不敢去找他們。但如果找些不知名的演員呢,影院經理看到沒明星,給排片量就少,甚至根本不排。電視臺看到沒明星也不買電視劇的播出版權。所以只能花重金找明星,壓縮其他部分的製作成本,電影的效果又不好,劇本質量一退再退,造成惡性迴圈。
餘飛表示:“大牌明星拿走大半投資,這肯定對產業不利,劇組的其他幾百個人的工作,都沒他一個人重要。而且他是不是值得那麼多?他一部戲拿的錢,很多老百姓幾輩子都拿不到。”
“如果真是國寶級的,甚至‘球寶級’的演員明星,觀眾就是認可他、喜歡他,那他片酬高是可以理解的。”餘飛認為,但如果這個人只是因為某個偶然原因爆火,就給他上億片酬,就不一定合理。
在尚不成熟的中國影視市場中,明星的“價格”並不能完全反映其價值。
“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一些明星的片酬可能是資本在其中包裝、炒作出來的。”餘飛分析,尤其是網路小說翻拍劇、在“粉絲經濟”盛行的當下,不懂影視製作又求快投快收的跨界資本,在投資電影時唯資料是從。
主演背後有多少粉絲?一部網路小說有多少閱讀量?一系列這樣的資料成為投資標準。於是,資本就有動力合力把資料的泡沫吹大。“本來他演的戲點選量只有1000萬,非要給他炒作成1個億。那就可以拿出去要價,哄抬演員片酬。這種方式我們要特別警惕。”
“不用做出努力就成為頂級的大明星,這種方式,說白了是欺騙觀眾、欺騙社會來獲取利潤的方式。”餘飛說,這不光對影視行業有不良影響,對社會也會有不良影響。“那小孩會覺得,當明星多爽啊,只要長得好看,什麼都不用幹了,或者整個容、拜個乾爹、找人一包裝就火了。不好好幹具體工作,輕視其他行業的工作。對整個社會風氣不利。”所以對於真正有實力、有價值的演員,高片酬是可以的,那種靠包裝帶來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高片酬現象需要遏制。
業內人士們一致認為,當明星片酬佔製片總成本高達三分之二時,就已經違背了影視製作規律,最後出來的必然不是一個好的作品。
謝晉研究者石川,回憶大師謝晉鏡頭下年輕演員們從作品中獲得的歷練。“以前謝晉的電影,那些年輕演員要提前兩三個月到拍攝場景去體驗生活。如果演農村題材的戲,就要學種地。現在這種拍法,一個主演進一個電影劇組的時間可能才20、30天,他連臺詞都不會念呢,談何融入角色、錘鍊演技。”
明星天價片酬也曾讓好萊塢如芒在背
早在1999年,新影聯影業總經理周鐵東曾以《他們值2000萬美元嗎?》為題,在《大眾電影》撰文分析過好萊塢明星片酬的高企。當時,中國電影市場的總票房還不到10億元,由於中國電影還很窮,因此中國的電影明星或隱蹤於海外,或倚仗體制內的微薄工資和偶爾的走穴收入,更多的則是靠電視劇和商業廣告支撐著自己作為明星的體面。
周鐵東表示,“明星片酬”在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而在大洋彼岸的好萊塢,尼古拉斯·凱奇、金·凱瑞、湯姆·克魯斯、哈里森·福特、梅爾·吉布森、湯姆·漢克斯、約翰·屈伏塔、羅賓·威廉姆斯和布魯斯·威利斯等好萊塢巨星卻早已躋身“2000萬美元俱樂部”。
因為他們的名字在“錢說話”的好萊塢具有魔術般的效力,能左右製片廠老闆的決策。說到底,就是一個錢字。有了他們的加盟,投資人願意砸錢投拍,觀眾願意掏錢購票,這完全是市場機制這隻無形的手主導之下的供求關係使然。
正因為此,好萊塢的明星片酬屢屢突破天花板,不但薪資高達3000萬美元,而且還要參與票房分紅,少則15%,多則可達20%,令好萊塢芒刺在背,忍無可忍。
無論明星實力,還是導演實力,還是其他實力,在電影產業這一建立在公眾道德底線之上的商業叢林中,博弈各方的身價只能取決於其在商業層面上的博弈實力。
當你高估自身實力或者無視自身實力的改變再不能讓你的僱主“看到錢”的時候,當你這臺本為賺錢而合理存在的明星機器不再合理運轉的時候,如果不但不思修正反而還漫天要價且不容對方就地還錢的話,其結果必定是被棄置。
周鐵東表示,從對弈者的角度而言,道德必定要與商業掛鉤,沒有人會純粹為德而弈。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而構成電影棋盤的觀眾,卻是一個道德的群體。缺德便是得罪觀眾,得罪觀眾則不會有利。只有在道德底線模糊、博弈規則混亂的地方,德與利才並不構成衝突,道德水準頻頻觸地,明星片酬卻不斷頂天。
反觀國內,明星藝人在遭遇各種“門”之後,還依然能夠靠著各種危機公關和各種輿論控制恬不知恥地出入各種冠冕堂皇之“門”,甚至還能化腐朽為神奇,變壞事為好事,蛹蛻成蝶,繼續翩翩起舞。這是因為我們的產業還處於資本肆虐的原始積累期,需求旺盛而供給不足。
恰如財富的兩極分化,演藝市場的人才供求也呈現出一種兩極分化的局面。由於長期以來,人才培養機制被稀釋,雖不斷擴招但直接可用之才卻異常有限。資本謹慎,趨利心切,不敢啟用新人冒險,就像各行各業不敢創新一樣。
所以,可用的被用到極致,以至於身價被哄抬,而底層小演員卻永無出頭之日,就像房地產市場上的“有房沒人住,有人沒房住”一樣。這是由於我們的產業結構尚未健全,主流市場鐵板一塊,多樣性和多元化的層級結構尚未形成,導致觀眾口味單一,能夠賣錢的明星資源稀缺,群體固化,很難突破。
日本,再大牌的明星片酬佔比也不超30%
明星片酬在一部影視作品中佔比50%以上的情況在中國屢見不鮮,而放眼美國、日本、南韓等影視行業,情況卻大不一樣。其明星片酬的比例,不是隻靠市場調節做到的。
石川坦言,政府的職能是有限的,很多東西很難用行政命令來管。一定要有法律的監管,還要有行業管理。“行業管理一個最基本的手段就是我們說的同行公議。好萊塢的演員、製片人、編劇等群體,背後都有一個強勢的協會。當明星成本高到不行的時候,好萊塢的製片人協會會去跟演員工會協商。演員和產業,是脣亡齒寒的關係,大家一定要就利於行業發展的利益達成共贏。”
對於有著中日合拍片經驗的蔣欽民而言,日本演員對行業的“共識、共感”效應讓他印象深刻。“十年前,日本經濟不景氣,演員片酬自降半價。此後幾年,都維持半價。我的電影《初到東京》(拍攝於2011年),女主角是日本國寶級的女演員倍賞千惠子。雖然是老演員,但她的市場認可度很大,她的廣告代言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她的電影片酬過了一億日元(600萬元人民幣),到了我這部片子,半價。就因為經濟不那麼發達了,他們有共感作用,號召大家自降片酬。包括木村拓哉這樣的國際巨星,當時也是降了半價的。”
據蔣欽民瞭解,日本影視行業現況裡,明星佔一部影視作品中的製作總成本不超過30%。
“我們當然可以通過製片人協會來制定行業公約限制明星片酬,但我覺得從效果來說,形式大於內容。你不肯出這個價錢,肯出這個價錢的多的是,你怎麼懲罰他呀?這個公約,只能是從意識、和觀念的層面對大家進行一個提醒,但沒有強制性。”石川說。
作為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副祕書長,餘飛也覺得編劇協會對演員的制約力非常有限。“過去經常有這種情況,協會開會時商量好的,不用某個有劣跡的演員。結果會議一結束,一出門就幾個人都分別給該演員打電話說加錢請他。”
目前,被稱為“中國電影第一法”的《電影產業促進法》啟動草案十多年以來,已提交全中國人大常委會進入二審階段。
-
4 # 坤世界
商業影片拍出來要有人看才能收回成本以及盈利,也就是要有流量,明星效應就是引流能夠有保障,但是影片質量也是非常的重要,可以說一部影片能否盈利,這是最重要的兩個核心點,如果說百分之70被明星拿走的話,可能這是有點不正常,如果要可持續發展這個肯定運營不下去,影片後面是一個團隊,沒有資金高質量影片的創新與發展就會非常的艱難。
-
5 # 宇哥17
現在的很多影視還大不如從前 太多太多的不注重演技 還拿著高額回報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越來越多的小鮮肉 做的都是流量 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經典了 這個現象嚴重的不正常呀!
-
6 # 太水真人
只能說製作方為了吸引流量,才會花大價錢請來高人氣演員。但是,我搞不懂的是,觀眾裡面粉絲的基數應該很小吧。
所以個人認為,這種花大價錢請明星的劇可能本身就不好,製作方或者出品方都懂,我們就是靠明星薅一波粉絲羊毛,小賺一筆就行了。
因為劇本或者其他方面有缺陷,即使加大投資花在後期,道具等方面,可能收視率也不會上去,那還不如請明星薅一波粉絲羊毛。
再說高片酬正不正確,個人認為勉強說得過去,因為明星有超好的粉絲基礎,每個粉絲多投幾塊錢給明星,那不就是幾千萬?因此,明星收取高片酬是相對而言合理的。
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待價而沽、狼多肉少的緣故。明星的片酬可能一開始沒這麼高,但是後來請明星的人多了,但明星只有那麼幾個,自然是價高者得。
-
7 # 韓氏娛記
一部影片中的70%的投資被少數主演拿走自然是不正常的,一部影片主要是給觀眾消費,從而帶來後續的經濟。
影片並不是只要主演就夠的,剪輯,配音,特效,劇本的寫作,還有後勤人員等眾多團體合成一部作品,若是投資的大頭全讓一兩位主要帶走了,那可供其他的調配就很少了,再出色的演技也需要後期的再度精煉,後期的每個人也不是廢物,也值得價值,也只要他們都盡本職才能給觀眾呈現一部優質的作品,按價值分配才好。
-
8 # 海盜
其實這問題應該這麼看,如果是要展示視覺效果的片子那就影響了這部片子的整體水平了,演的再好其它的配不上片子水平那就是爛片。要是拍情感類或其他不是很注重道具後期這類來吸引觀眾,那我覺得主要演員的演技就比較關鍵了,多拿點也不是說不應該。其實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影審制度害了中國產電影,其它的讓市場去管好了。
-
9 # 夢迴蘇州ZH
我覺得這不正常是一種亂象,當一部劇70%的投資都用來請明星了那剩下的30%。會造成一個什麼樣的劇的佈景,勢必會道具服裝場景全部都粗製濫造,草草而就。當一部劇的場景錯漏百出的話,那麼即使主演的演技再精湛恐怕也不足以晚會整個環境,更何況即使是高薪請來的演員演技也不一定精湛。所以這就造成了大投資大演員大爛片。只見大製作不見好作品,眾星雲集卻拍出一部雷劇。
-
10 # 孫大聖是我哥哥
為什麼現在一部投資幾個億的電影電視劇拍得亂七八糟,就是因為那些流量明星拿走了大部份片酬劇組才不得不在別的上面省錢。個人建議演員應該評級,以級別拿工資,那樣才能把錢花在刀刃上,才能拍出優先的作品。早期香港的影視為什麼那麼輝煌?我記得王傑有一部和一個小女孩拍的影片,那個小女孩吃義大利粉的片段真的表演太到位了。那個小女孩手裡的叉子表演得都比現在一起演員強!為什麼那時候投資那麼少可以拍出經典的作品,現在卻不行了呢。現在的演員把心思都放在流量上了,沒有放在表演上。演員按級別拿工資,他們就會把心思花在如何提高表演上了。所以70%片酬被少數主演拿走真的不正常!
回覆列表
其實看待投資佔比這個問題還是得客觀理性的分析,主要取決於作品的質量。判斷是否合理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也不能把責任歸咎於明星。
客觀的從市場經濟學角度來認識和分析,明星屬於特殊商品,其價格應該符合價值規律並受供求定理影響。1、公眾對明星的精神需求不斷增大。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述,公眾對這類處於相對優勢地位的人群具有一定程度的關注,這種關注度形成一種精神需求並不斷提升,甚至達到信賴及崇拜。為能看到高水平的影視表演,得到一種良好的享受,公眾願意為得到這種精神享受出高價。明星收取高價是公眾基於自身需求自願給付的,導致其勞動力價格不斷增長。
2、企業的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提升,最終目標是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有一位擁有良好公眾形象的明星代言,會產生更大的宣傳效力,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提高企業的產品信譽,增加產品銷售量,使企業獲得更多利潤。企業願意為明星付高額報酬,以保持更持久、更豐厚、不斷增長的產品銷售利潤。因此,明星的勞動力價格會隨著企業利潤的增大而增加。
3、公眾的需求和企業的需求中又存在著一個新的需求,我把它稱為社會需求。當公眾的某種需求被集中化,被大部分人所認同時,這就將公眾需求轉化為社會需求。
5、明星是一種壟斷性極高的稀缺資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想要成名的人很多,但是概率卻很小,而且超級明星在不斷減少,維持知名度的時間也在縮短。這使得明星的供給量是有限的,超級明星甚至出現稀缺,從而導致勞動力價格高。
6、明星的培養成本很高。最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是教育,而對於明星來說,這種教育的投入可以理解為在成名前為自己的各種投入,且這種投入遠遠大於普通勞動者。例如,運動員放棄歡樂童年、溫暖家庭與正常學業,進行非常人所能忍受的艱苦訓練,這精雕細琢的過程非常人能完成。因此,高成本必定會帶來較高的勞動力價格。
7、《人民的名義》中近40位的資深戲骨總片酬只有4800萬元,佔成本不到40%,遠低於一些“小鮮肉”的價格。而圈內當紅演員的片酬動輒一部戲就要4000萬起價,有的甚至達到億元。
綜上所述,明星的高收入是由其供求關係決定的。從市場供給與需求的角度考慮,一方面明星這種要素其供給極為稀少,供給曲線缺乏彈性;另一方面,社會對明星這種要素的需求是無限擴大的,明星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供需兩方面共同導致明星的價格不斷上升,因此明星的高收入從理論上來講是合理的,沒有違背價值規律。但是這種供求關係的背後讓我看到的不是明星有多努力,而是看到了目前大眾對於此類需求的畸形和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