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光舊事錄

    正好昨天寫了一篇商紂王的文章,和這個問題相關性很高,足以從側面說明可能並不存在“前期勵精圖治,後期暴虐昏庸”這回事,這只是商紂王對立統一的兩個特點而已,之所以這樣憑藉,純粹是評論者站的角度不同。因為商紂王后期失敗了,惡名便隨之而來了。貼在下面和大家分享交流:

    文章標題:《西周第20講:說說商紂王,執行型人才不一定擅長戰略佈局》

    前文我們介紹了姬發在滅商後穩定天下局勢的四大舉措,順帶分析了西周分封的諸侯比商朝諸侯更加忠誠的原因。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姬發曾經的對手-商朝末代君主帝辛。

    帝辛,姓子,名受,是帝乙的嫡子,商朝的末代君主。大家更為熟悉的名字-“商紂王”是周武王滅商後為了貶低他才取的稱號,也就是暴君的意思。

    多虧了司馬遷的妙筆生花,帝辛“荒淫無道、沉迷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拒諫飾非”的形象栩栩如生,形成了我們對他的第一印象。但是當撥開表象,深入思考時,不少人會對這種臉譜化的標籤表達質疑。

    如果我們拋棄這些既有的標籤,從管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將很容易發現帝辛其實只是一個希望有所作為,但行事霸道的實幹,或者說操作型人才。在他身上存在著兩個對立統一的特點,他們分別是:

    一. 文武雙全,雄才大略

    司馬遷描述帝辛,說他:“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也就是他天資聰穎,學習能力強,勇猛過人,做事情能夠自圓其說。

    鑑於商朝末年財政困難的局勢,帝辛任用擅長理財的費仲管理經濟,擴充財政;鑑於朝裡大臣不聽使喚,他大膽啟用飛廉、惡來、費仲等新人;鑑於周國發展迅速,他便直接大軍開到渭水軍演,逼迫或者俘虜姬昌來到朝歌;鑑於東夷長期為患,他便興兵討伐,不勝不休。

    實際上這些問題,在帝辛的處理下,都獲得了良好的解決。經濟上,鹿臺財寶充盈,鉅橋存糧豐富;內政上,比干、箕子、微子、九侯、鄂侯等人,或死或囚,都不敢再跟帝辛對抗;外交上,姬昌被困朝歌七年,態度恭謹;軍事上,敵對勢力多數慘敗,俘虜不勝其數。

    二. 急功近利,強橫霸道

    不幸的是,帝辛處理事情的做法太過強橫霸道,而且務求迅速,顯得如此的急功近利。對於面臨的問題,他基本都是簡單粗暴的軍事碾壓、嚴刑懲處或者憑藉權威強行推進,雖然獲得了短期的良好成績,卻也透支了商朝的長期利益。

    比如,經濟狀況雖然好轉,與民爭利卻惹怒了百姓;內政上,大臣們雖然不敢同帝辛正面對抗,心裡卻充滿怨恨;外交上,姬昌表面屈服,背地裡卻更加緊鑼密鼓的張羅翦商事業;軍事上,雖然獲得了勝利,卻也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大軍長期被牽制在外。

    可以說,在具體的事件操作和執行過程中,帝辛不愧是一個優秀的執行者。幾乎每件事情都執行的無可挑剔。實際上,帝辛也正是被這些短期的成果矇住了雙眼,時常也會自我吹噓,“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但是,從更高的層面來講,帝辛雖然戰術沒錯,但戰略上如同白痴。他四面樹敵,而且分不清主要矛盾,在周國蠢蠢欲動的時候,商朝大軍卻在外征伐,竟然被西周偷襲了朝歌老巢,身死國滅。優秀的戰略家,應該 “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而不能戰略短視,只追求眼前利益。總結來說,帝辛是一位優秀的執行者,但是卻戰略短視,這才導致了他雖然辛苦經營,最終卻功虧一簣。

    實際上,戰略上的成功,往往足以碾壓對手在戰術上的優勢。這就像楚漢之爭,雖然項羽幾乎百戰百勝,卻逐漸被劉邦的戰略所碾壓,勝了卻無所獲,而劉邦輸了卻不影響全域性。再比如近現代“武裝革命”和“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戰略佈局,更是波瀾壯闊。

    一個優秀的操作性人才,並不必然是優秀的戰略人才,放眼當今社會,有多少優秀的基層員工,到管理崗位上卻手足無措;有多少傑出的經理人,志得意滿的自己創業是卻處處碰壁;有多少專業精英,教學能力基本為零。

    同樣地,有些戰略性人才,也不必然擅長實操。 籌劃大師張良,少有自行帶兵打仗;《孫子兵法》儘管聲名遠播,孫武本人卻並沒留下什麼傳奇戰例;“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功企業。

    圖.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

    原文連結:

    https://www.toutiao.com/i6667892697501532686/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生兒溼疹能用艾草苦蒿熬水洗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