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林史話

    刺馬案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其餘三案為: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也是四奇案之首。倒不是作案過程有多奇特,實在是案情背後的人的博弈非常有意思。

    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後,幾萬湘軍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將領。這些人並不回鄉務農,而是到處遊蕩擄掠。有些人蔘加了哥老會,有些人本來就是哥老會成員。湘軍裁撤擴大了黑勢力,散兵遊勇又與黑勢力結合,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馬新貽在懲治散兵遊勇時非常嚴厲,抓到為害百姓、有非法行為的散兵遊勇即就地正法。散兵遊勇和黑勢力對他恨之入骨。

    就這麼簡單。

    2

    但又不簡單。

    那個曾給孫衣言透過口風的顏士璋頗有心計,他寫了一本《南行日記》,記述了赴寧的全部過程。據他的曾孫顏牧皋說,日記中寫道:“刺馬案與湘軍有關。”“刺馬案背後有大人物主使。”

    3

    這不瞭解沒關係,接下來就細細將這疑點列出來。

    其一,馬新貽在進京陛見請訓時,曾先後十餘次被召見,最後一次是慈禧太后在養心殿住處召見。召見後馬新貽退出來,時值六月,馬新貽大汗淋漓,朝服都被浸溼,滿面驚恐。據馬新貽的後人說,慈禧太后授以密旨,要其密查太平天國金銀財寶下落。馬新貽深知此事極為重大,極為凶險,故此失態。按說方面大員第一次進京陛見,理應到處拜見高官、京官,疲於應酬。可是馬新貽在最後一次召見後匆匆離京,回鄉祭祖去了,這是有違常理的,除有重大事務,不會這樣行事。

    其二,馬新貽離京回鄉時,清廷尚未發出其改任兩江總督的上諭,馬新貽顯然已經知道他要改任兩江總督的資訊,因為作為閩浙總督是沒辦法查的。據馬新貽的後人說,馬新貽回鄉祭祖假滿啟程前,將其兩位兄長招到祕室,反覆叮囑:“我此行吉凶難料,萬一有不測,你們萬萬不得赴京告狀,忍氣吞聲,方可自保。”兩兄聞言驚恐萬狀,也不敢向家人透露半分。

    其三,馬新貽任兩江總督兩年,幹了許多實事。如何查的案,無據可查。

    其四,馬新貽被刺,幾天後清廷發出上諭:“亟須嚴行訊究,即箸魁玉督同司道各官趕緊嚴訊,務得確情,盡法嚴辦。”江寧將軍魁玉會同藩臺梅啟照等人審訊刺客張汶祥。幾天後,又加派漕運總督張之萬參與審訊。此數人藉口案情重大,拖拉時日,也不對刺客用刑,藉口是:“案情重大,徒事刑求,倘未正典刑而庾死,誰任其咎?”最後魁玉、張之萬上奏說:“張汶祥矢口不移其供,只是因私對馬心懷憤恨,為同夥報仇,為自己洩憤,無另有主使各情,尚屬可信。”並以此擬定罪名結案。

    其五,清廷並不相信魁玉、張之萬的“擬定罪名”,即諭令曾國藩火速回任兩江總督,並加派刑部尚書鄭敦謹為欽差大臣,攜帶刑部兩名郎中(即滿人郎中伊勒通阿、漢人郎中顏士璋)即刻赴江寧複審。曾國藩接旨後堅辭再任兩江總督,並上奏以病體請求開缺養病。清廷不予批准,諭令儘快赴任,但曾國藩遲遲不動,拖延近三個月才到江寧接任。

    其六,鄭敦謹是刑部主官,素來有“鐵面無私”的稱號。他受命時正值隆冬季節,大雪阻隔,車馬不能行,鄭即與兩個郎中徒步踏雪而行,趕赴江寧,行程四十一天,大年初一方到江寧,第二天就關門審案。鄭的本意也想查個水落石出,也不枉其“鐵面無私”的稱號。審了幾日,張汶祥並不改口,曾國藩坐在一旁只聽不言。鄭敦謹滿腹疑惑,私下問曾有何看法,曾國藩淡淡地說:“看來只好照魁、張原奏之法奏結此案。”鄭敦謹聽後恍然頓悟,明白此案是不能再深究了。於是即按魁、張原奏之法奏結,仍按原擬罪名定案。參審的江蘇候補道孫衣言、山東候補道袁保慶對此極為不滿,當面質問鄭敦謹,鄭說:“萬一審出是某某人主使,某某軍隊是後臺,此案如何了局?”

    其七,結案奏章以四百里加急進京,未等聖旨下達,鄭敦謹即攜兩個郎中離開江寧。曾國藩依例奉上“程儀”,鄭分文未取,兩個郎中各受紋銀500兩。行至清江,鄭敦謹打發兩個郎中回京交旨,自己寫奏摺稱病不能任職,請求開缺。清廷不允,給假兩個月養病。鄭敦謹自行棄官回鄉,終生不再為官。

    其八,刑部兩個郎中回京後不久就悄然離京,漢郎中顏士璋被放蘭州知府然而並無實權,貧困潦倒,滿郎中伊勒通阿“給全俸以養天年”,回老家去了。

    其九,江蘇候補道孫衣言,山東候補道袁保慶,兩人候補數年均未得實權,十分落魄。馬新貽到任後知道了孫、袁二人的才幹,點名保奏要孫、袁到督府任職,成為馬新貽的左右手,號稱馬新貽的一支筆、一張嘴。馬新貽死後,孫衣言應邀為其撰寫《神道碑銘》,慷慨激昂,直書胸臆:“…..賊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實,而叛逆遺孽,刺殺我大臣,非律所有,宜以經斷,用重典,使天下有所畏懼。而獄已具且結,衣言遂不書諾。嗚呼!衣言之所以奮其愚憨為公力爭,亦豈獨為公一人也哉!”此文一出,震驚朝野,輿論大譁。

    而諱莫如深基本上不存在,只是瞭解的人少了罷。

  • 2 # 混沌阿斯瑪

    當時的曾國藩和他的湘軍幾戶是清朝最有戰鬥力和影響力的軍隊和勢力了。只是曾國藩的儒家忠君思想才沒有讓他的手下,主要是以他弟弟為首的將領們黃袍加身了!在這種箭駑拔張的情況下,清王朝的統治者們斷然不會引燃一切能夠觸發這個的導火索,即使是貴為總督級別的案子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 3 # 普天藍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可以從時代背景人物關係中分析出一些蛛絲馬跡!封疆大吏為什麼那些容易被人刺殺,這事到底和曾國藩有沒有干係,為何之後又草草結案?

  • 4 # 陳愚若蘭

    縱觀歷史,能把人性,事件把握到極致並且公正,平穩人中之龍鳳毛磷角,曾國藩當屬其中,雖聖人有三,孔子,王陽明,曾國藩,但孔子是一個教育理論家,唯王曾二人為知行合一的少數實踐者認識事件直指核心,刺馬事件不僅在當時,現在,以至於以後永遠都是一個標幹。

  • 5 # 房產老男孩

    你是來搞笑的吧?諱莫如深?百多年前的事情,都什麼年代了還諱莫如深?

    刺馬案簡單來說就是以慈禧為首的滿清政府與曾國藩湘軍集團為代表的地方組裝爭權奪利的一場博弈!

    馬心貽就成為慈禧集團的探路石,當然,作為出頭鳥的馬心貽很快就被曾國藩集團的人馬給收拾了。

    曾國藩集團的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有著功高震主的趨勢,所以在太平天國被滅後,慈禧集團與曾國藩集團矛盾日益加深。

    刺馬事件僅僅是一個例子,後來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慈禧也借力此案收拾了不少湘軍勢力。

    越往後,慈禧集團越腐敗,與開明的漢族官員矛盾越突出,後來東南互保徹底削弱了滿清政府的統治能力,以至於辛亥革命的時候各地高官紛紛宣佈獨立。

  • 6 # 堯天舜地

    刺馬案本來就是大清謎案之一,一直沒有定論。

    不過若真的是曾國藩集團所為,朝廷也沒辦法,即便有證據證明,也無法撼動曾國藩。所以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從朝廷角度說,曾國藩勢力太大了,需要安插自己人,以制衡曾國藩,馬新貽就是這樣做了兩江總督。

    而從湘軍角度說,辛辛苦苦奮戰十幾年,曾國藩稱帝的實力都有,結果連一個小小兩江總督都讓別人撈走,心裡肯定不甘,刺馬似乎是必然結果。

  • 7 # 浪費口水的魚

    第一:研究刺馬案的人很多,怎麼能說諱莫如深呢??大家都可以自由探討這個案件,只不過只是一直模模糊糊而已,沒有足夠的證據去證明怎麼能夠隨意定性?

    第二:曾國藩此人在歷史評價高,哪怕現在來講基本以是很正面的形象,這種不光彩的事情,如果沒有足夠證據大家是不會相信的。

    第三:曾國藩已經是晚清的地方重臣,在當時垂垂老矣的清朝,他的存在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標杆,是極具話語權的實力派人物。

    他培養一大批文臣武將,在當時的官場影響力大,關鍵在軍隊中也是影響力很大,遍佈朝廷的文臣武將更是以他馬首是瞻。

    所謂樹大招風,他的屬下們有意無意的一些行為都會被認為是曾國藩的意思,刺馬案或許也是屬下們幹出來,而曾國藩不清楚,畢竟實際上好多事他也無法控制,他已經站在潮頭上,好多事已經無法左右。

  • 8 # 珍愛半生97

    不是湘軍與曾國藩,而是慈禧為代表的清議派與鬼子六代表的洋務派暗中的最後較量,曾國藩湘軍的後臺就是恭王鬼子六。天京收復湘軍尾大不掉,馬打仗負傷時被洋人教堂所醫治入了洋教信了耶穌,學習引入洋人火器,所以每每大勝仗,六爺是洋務倡導者,對馬十分支援。

  • 9 # W9232111999

    刺馬案之所以查不下去,是政治勢力博弈的結果。太平天國被滅後曾國藩主動裁減了大部分湘軍,但湘軍仍是慈禧心中的一根刺。派馬出任湘軍掌握的江蘇巡撫,既想削弱湘軍實力,監視湘軍動向,還想借機追查太平天國所藏的贓銀去向。此乃卸磨殺驢之舉,既試探湘軍底線,又可以步步緊逼,達到逐步削弱或分化湘軍的目的。逼得無路可退的曾國藩憤力一擊,指使人刺殺了馬新貽。搖搖欲墜的大清朝廷無法承受和湘軍開戰的後果,加上曾國藩做的乾淨,找不到直接證據。於是馬新貽這個過河卒只好白死了。

  • 10 # 活著1433087

    曾國藩應該是不知道刺馬案,最起碼不是他授意或者組織的,但是肯定是湘軍勢力組織的,他作為湘淮軍勢力的最大代言人事後就必須負起擦屁股的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羅志祥創作新歌,他想表達什麼?